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159章 功成系统出

当张诚在论文末尾敲下最后一个句点,点击保存,将那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文档安然存置于硬盘之中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圆满感与松弛感,如同温润的泉水,悄然漫过心田。两个半月的孤独探索,七日的精雕细琢,近三个月的极致专注,所有的压力、疲惫与期待,仿佛都在这一刻找到了归宿。

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没有立刻起身,也没有去呼唤门外的助理,只是任由这份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宁静与空灵包裹着自己。窗外的夕阳已完全沉入地平线,只在天边留下一道绚烂的、如同燃烧余烬般的金红色光带,书房内没有开灯,光线昏暗,将他的身影勾勒得有些模糊。

就在这万籁俱寂,心神归于极度平和的时刻,那熟悉的、仿佛源自灵魂深处的提示音,毫无征兆地,再次清晰响起。

【叮——】

【检测到宿主已完成挑战性任务:破解黎曼猜想。】

【任务提交判定:有效。】

【任务耗时统计:自任务发布至有效解决方案提交,总计两个月零二十八天。】

【任务评定等级:SSS级。】

【任务奖励发放:】

· 积分: 10,000,000点。

· 任意学科经验值: 10,000,000点。

【寄语:】

“于无声处,你倾听了逻辑深渊的回响;”

“于至暗中,你点燃了理性星空的火焰。”

“你不仅证明了一个猜想,更拓展了人类思维的疆域。”

“真理的阶梯已被铸就,前路,尚有万千星辰。”

系统的提示音冰冷而机械,但那段寄语,却仿佛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赞许与期许,与他之前在北大演讲的主题隐隐呼应。

海量的积分与经验值瞬间注入他的“账户”,那是一笔足以让任何知晓其价值的存在为之疯狂的巨额“财富”。然而,张诚的心湖,却只是微微荡漾起一丝涟漪,随即迅速恢复了古井无波的状态。

SSS级评定,在他的预料之内。两个多月近乎不眠不休的攻坚,若非有着超越常人的毅力、智慧以及那灵光乍现的文明启迪,绝无可能完成。这奖励,是他应得的。

但他并未急于去“消费”这笔财富。没有立刻去提升某个学科的等级,也没有去浏览系统商城那可能因此而解锁的、更加惊人的物品或知识。此刻,他的心神依旧萦绕在那篇刚刚完成的论文上。系统奖励是“果”,而论文本身,才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因”。相比于外在的奖励,他更在意的是这份凝聚了他智慧结晶的成果本身。

他只是心念微动,确认了奖励的接收,便将系统的界面暂时搁置,意识完全回归现实。

他站起身,打开了书房的灯。柔和而明亮的光线瞬间驱散了昏暗,也驱散了那片刻的休憩氛围。工作,尚未完全结束。

第二天,张诚并未进行任何高强度的思考或创作。他给自己安排的是一项相对“轻松”,却同样至关重要的任务——最终审核与格式校准。

他重新打开了那份名为《基于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的黎曼猜想证明》的文档。但这一次,他的角色从一个创造者、书写者,转变为了一个最苛刻的读者、最挑剔的审核官。

他逐字逐句地阅读全文,目光锐利如鹰。他检查的,不再是数学逻辑的正确性——那在之前的推导和七日的整理中早已反复锤炼过——而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 每一个数学符号的字体、大小、上下标是否精确无误?

· 每一个定理、引理、定义的编号是否连续,引用是否准确?

· 文献列表中的每一位作者、期刊名称、年份、卷期、页码,是否与原始出处完全一致?

· 语言的表述是否清晰、无歧义?是否存在冗赘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句子?

· 整体的章节结构、段落划分,是否符合顶尖数学期刊的严谨规范?

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他就像一个即将送出战袍参加最高级别典礼的工匠,在最后关头,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战袍的每一个针脚,确保其完美无瑕。

赵伟在一旁协助,负责核对部分参考文献,他看着张诚那专注到极致的侧脸,心中充满了敬佩。他明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一位伟大科学家不可或缺的品质。任何一点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在未来严格的审稿中被放大

耗时整整一天,当夕阳再次降临之时,张诚终于从屏幕前抬起头,轻轻合上了双眼,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再次睁开时,眼中是一片澄澈的确定。

“可以了。”他平静地对赵伟说。

文档已经达到了他所能做到的、形式上的完美。逻辑坚不可摧,表述清晰流畅,格式规范严谨。

接下来,就是将其正式推向世界的时刻。

他熟练地打开了《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的在线投稿系统界面。这个界面,他并不陌生。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以及更早的一些工作,都是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的。这里是数学界的圣殿之一,以其近乎苛刻的审稿标准和至高无上的学术声誉着称。

登录账号,创建新投稿。

填写论文标题、作者信息(仅有他一人)、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

上传精心准备好的pdF版本论文文件。

撰写投稿信(cover Letter)。他的投稿信简洁而有力,没有过多的自我吹嘘,只是清晰地陈述了论文的核心贡献——“本文提供了一个基于全新构建的‘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的、对黎曼猜想的完整证明”。并提及了论文的创新性在于引入了全新的数学对象“算术-几何谱系”及其动力学,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了黎曼Zeta函数的本质。

选择编辑(他依照惯例,选择了该期刊在数论领域的资深编辑)。

检查所有附件和信息,确认无误。

他的手指,移动着鼠标,光标稳稳地悬停在了那个代表着“最终提交”的按钮之上——

【Submit manuscript】

这一刻,饶是以张诚那古井无波的心境,呼吸也不由自主地放缓了一瞬。这不是紧张,也不是畏惧,而是一种类似于将精心培育的孩推送向外界广阔天地时,那种混合着期待、释然与一丝淡淡责任的复杂情绪。

他没有犹豫。

食指轻轻按下。

屏幕上的进度条快速闪过,最终,跳转到了一个绿色的、带有对勾的页面:

【Submission Successful!】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received by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Editorial office. manuscript Id: Am-20xx-xxxx】

几乎在同一时间,他注册的学术邮箱也收到了一封来自《数学年刊》编辑部的自动确认邮件。

成了。

随着这决定性的点击完成,投稿确认的邮件抵达,张诚一直挺拔的身姿,几不可查地松弛了几分。他缓缓地向后,靠在了舒适的人体工学椅背上,一直微微蹙着的眉心,终于彻底舒展开来。一股深沉如海般的疲惫,以及疲惫深处那更加深沉的通透与释然,如同退潮后显露出的广阔沙滩,瞬间席卷了他的全身。

他什么也没有想,没有去猜测审稿人会作何反应,没有去预想学术界将掀起怎样的风暴,也没有去规划那刚刚到手的庞大系统奖励该如何使用。

他只是静静地坐着,感受着这份久违的、纯粹的“完成”与“放下”。

肩膀之上,那承载了黎曼猜想一百五十余年重量的无形山岳,仿佛在这一刻,终于被稳稳地安置在了它应有的位置。

窗外,夜色已然浓重,星光初现。

而属于张诚的,一段新的等待与可能的新征程,也随着那封飞向普林斯顿的电子邮件,悄然拉开了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