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151章 深渊微光,初窥门径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悄然无声地从指缝间溜走。自系统发布黎曼猜想任务之日起,日历已然撕去了四十五页。一个半月,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对抗数学史上最坚固堡垒之一的张诚而言,这四十五个日夜,是高度浓缩、近乎与世隔绝的智力燃烧。

他的生活模式,简化到了极致,也规律到了极致。别墅与研究所307室,构成了他全部的活动空间。在这两点之间移动时,他坐在陈刚驾驶的车内,目光常常是放空的,瞳孔深处倒映着的不是窗外的车水马龙,而是无数流动的数学符号与尚未理清的逻辑链条。李静精心准备的餐食,大多时候只是在他短暂休息时,被机械地送入体内,维持着这具年轻躯体最基本的能量需求,食物的滋味于他而言,几近于无。

在307室,或在别墅的书房里,他几乎与外界断绝了一切非必要的联系。手机交由赵伟保管,除非极其特殊的紧急情况,否则绝不接听。赵伟这位科研助理,如今更像是一位忠诚的哨兵,守卫着这片思维的禁域。他将所有试图探访、邀请、采访的请求,都以“张诚教授正在进行深度闭关研究,不便打扰”为由,坚决而礼貌地挡在门外。他甚至学会了通过张诚开门时眉宇间的凝滞程度、书桌上草稿纸消耗的速度、以及白板上公式更新的频率,来模糊判断其研究进展的顺逆。最近一段时间,他明显感觉到那扇门后的气氛愈发沉凝,仿佛暴风雨来临前压抑的宁静,让他连递送文件时,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不敢发出丝毫多余的声响。

张诚的世界,缩小到了只剩下一张书桌、几块白板、堆积如山的专业书籍与预印本,以及那台连接着超算中心、不断进行着各种数值模拟与符号运算的工作站。白板上,早已被密密麻麻的公式、定义、引理和待验证的猜想所覆盖。有关黎曼Zeta函数解析延拓、函数方程、素数计数函数与零点分布的经典公式,与张诚自己尝试构建的各种新变换、新算子、新几何表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浩瀚而繁复的思维丛林。

他尝试了多条路径。从基于“拓扑筛法”的进阶版,试图直接捕捉零点分布的整体拓扑不变量;到引入更复杂的非交换几何结构,期望能赋予Zeta函数一个更“自然”的几何家园;再到试图从随机矩阵理论的角度,寻找零点分布统计规律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每一条路径起初都看似充满希望,但随着推导的深入,总会遇到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要么是某个关键估计无法达到所需的精度,要么是整个理论框架在某个微妙之处出现内在的不自洽,要么是最终推导出的结论与已知的、被无数计算验证的零点数据存在难以解释的微小偏差。

这些障碍,如同横亘在通往真理之路上的崇山峻岭,沉默而威严。张诚并没有气馁,每一次的“此路不通”,在他眼中都是一次有价值的排除法,是对问题深层结构更清晰的一次认知。他如同一个最耐心的解密者,反复擦拭着蒙在真相之上的迷雾,虽然迷雾依旧浓厚,但他能感觉到,自己正在接近某种核心。

一个半月的高强度思考,即使以他那经过系统强化的精神力,也感到了些许疲惫。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消耗,并非**上的困倦,而是精神长时间高度聚焦后产生的某种“熵增”。

这天深夜,京郊别墅的书房依然亮着灯。窗外万籁俱寂,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书桌上,摊满了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有些被揉成一团丢弃在角落,有些则被整齐地叠放,上面布满了反复修改的痕迹。

张诚没有坐在书桌前,而是站在那块最大的白板前,双臂环抱,眉头微蹙,凝视着上面一组他最近几天主要攻克的、基于某种“解析扭结”思想的复杂表达式。这个思路试图将Zeta函数的零点分布与某个高维空间中的“扭结”不变量联系起来,想法极为大胆,但计算也异常繁琐。

他已经在这个节点上卡了将近三天。一个关键的变换矩阵的性质始终无法确定,导致后续的所有推导都悬在了半空。

夜更深了。精神上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阵阵涌来。他放下环抱的手臂,走到窗边,推开了一丝缝隙,让清冷的夜风吹入,试图驱散脑中的滞涩感。他回到书桌旁,端起那杯李静睡前换上的、已经微凉的参茶,轻轻呷了一口。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稍稍提振了些许精神。

他没有再强行去攻克那个难点,而是近乎下意识地,从旁边拿起一叠空白的A4纸和一支绘图铅笔。有时候,当抽象的符号思维陷入僵局时,回归到更直观的几何图像,或许能带来新的灵感。

他并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是任由铅笔在纸面上随意游走。起初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曲线,渐渐地,这些线条开始勾勒出一些结构——不是具体的几何图形,而更像是某种流动的、交织的“场”的示意。他想起了自己之前提出的“拓扑筛法”中,将算术信息转化为几何结构的核心思想,又联想到了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时,对整体性结构的把握远胜于局部细节的纠缠。

笔尖滑动,纸张上出现了一幅奇特的草图:它看起来像是一个多层、扭曲的网状结构,每一个节点似乎代表着某种数学对象,连接线代表着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网络并非静态的,而是在某种内在的规律下,发生着动态的演化。网络的某些区域显得异常“稠密”和“扭曲”,而另一些区域则相对“稀疏”和“平滑”。

他的目光无意识地落在这幅草图上,大脑的潜意识仍在高速运转,处理着关于黎曼猜想的海量信息。那些关于零点分布的非随机性、关于素数定理的误差项、关于Zeta函数在临界线上的神秘性质……所有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仿佛在他脑海中旋转、碰撞。

突然,他的笔尖在描绘网络中某个极度“扭曲”的节点时,微微一顿。

一个极其微弱、几乎难以捕捉的念头,如同暗夜中划过的一道微弱电光,瞬间照亮了他思维的某个角落!

这个“扭曲”的节点……如果……如果它不是代表着某个孤立的数学对象,而是代表着整个Zeta函数零点分布体系在某个“尺度”下的某种“奇异性”的凝聚呢?

这个念头来得如此突兀,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合理性。他之前的所有思路,无论是拓扑的、几何的还是代数的,大多试图从外部去“描述”或“捕捉”零点的行为。但如果……如果零点的分布本身,就是某个更基本的、内在的“几何-算术”结构在特定层面上的“投影”或“涌现现象”呢?就像海面上的波浪是深海潜流与风场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一样?

那个卡住他三天的关键变换矩阵,其性质之所以难以确定,是不是因为它试图在一个不恰当的“层级”上去强行建立联系?如果换一个视角,不再试图去直接“计算”或“控制”零点,而是去理解并定义那个产生零点的、更深层次的“母结构” 及其内在的“动力学”呢?

“母结构……”张诚低声自语,眼中原本因疲惫而略显黯淡的光芒,骤然间锐利起来,仿佛两颗被点燃的寒星。

他猛地放下铅笔,甚至来不及将那张草图收好,几个大步就跨到了那块困扰他数日的白板前。他甚至没有去擦掉上面原有的复杂公式,而是直接拿起一支红色的记号笔,在原有推导的缝隙间,飞速地写下了几个全新的、带着问号的定义和符号:

【假设存在一个“算术-几何生成元” G?】

【Zeta 行为由其“演化”决定?】

【零点= G 的“奇异谱”?】

【关键:定义 G 的“内在动力学”与“尺度变换”规律?】

笔迹急促而有力,带着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探索的冲动。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摸到了一条全新的、从未有人尝试过的路径的边缘!这条路径,不是对现有理论的修修补补,而是试图从根本上重新构建理解黎曼猜想的框架——从一个“静态的”函数分析,转向一个“动态的”结构生成论!

这仅仅是一个方向性的模糊灵感,距离形成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数学定义和定理,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遥远距离。其中蕴含的困难,可能比他之前遇到的所有障碍加起来还要巨大。

但是,这不一样了!

之前是在迷宫般的无数条死胡同里打转,而此刻,他仿佛在密不透风的墙壁上,终于瞥见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可能通往外部世界的光亮!

尽管这光亮如此微弱,如此飘忽不定,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张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胸腔因这突如其来的突破性灵感而微微起伏。他放下红色记号笔,没有立刻开始疯狂的演算,而是再次后退一步,双臂环抱,重新审视着那块仿佛被赋予了新生命的白板。

眼神中的疲惫被一种极度专注的锐利所取代,之前的滞涩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汹涌澎湃的思维活力。

一个半月的沉寂与探索,无数次的失败与徘徊,终于在这一刻,迎来了第一道突破性的微光。

他站在深渊之畔,终于窥见了第一缕星光,指引着方向。

长夜未尽,但探索的火焰,已然在他眼中,熊熊燃烧起来。他知道,最艰难,也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现在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