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146章 惊涛再起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第146章 惊涛再起

作者:独孤浪子天涯客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19:37:28

时光,在专注的思考与规律的节奏中,总是流逝得格外迅捷。转眼之间,自张诚重返中科院,已然过去了半个多月。

这半个多月,他的生活呈现出一种近乎机械般的精确与纯粹。每一天,都在住所与研究所这两点一线之间平稳滑过。清晨,由陈刚驾车护送,准时抵达“探索楼”;傍晚,又在落日余晖中,安然返回京郊那座静谧的别墅。安保团队的存在如同无形的屏障,将他与外界不必要的纷扰隔绝开来,确保了他绝对的工作与生活宁静。

生活助理李静将他的饮食起居打理得无微不至。营养均衡的三餐,适时递上的温水,整洁舒适的环境,乃至书房里永远充足的信笺与笔墨……所有这些琐碎事务,无需张诚分心半句,便已悄然安排妥当。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调校过的生态系统中心,唯一需要做的,也是唯一正在做的,就是思考。

科研助理赵伟,则成为了他与学术界日常琐事之间的高效过滤器。雪片般飞来的各类学术会议邀请、讲座请求、合作咨询、乃至诸多慕名而来的请教邮件,均由赵伟先行处理。他依据张诚事先设定的优先级和兴趣范围,进行筛选、分类、归档或拟定礼貌的婉拒回函。只有那些确有必要由张诚亲自过目或回复的核心学术交流,才会被提炼出要点,在固定时间向他简要汇报。这使得张诚得以从海量的、重复性的学术社交中解脱出来,将每一分心智都投入到深度的理论构建之中。

他的工作状态,沉静而高效。307研究室内,大部分时间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或是键盘有节奏的敲击声。白板上的公式与符号日益繁复,如同蔓延生长的知识树藤,记录着他思维的轨迹。他主要精力放在梳理“信息-物理交叉基础”的理论框架,并开始对某个特定的“千禧年难题”——尽管他未曾明言是哪一个——进行前期文献梳理和核心难点分析。这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沉淀,是发起总攻前必不可少的侦察与准备。

这天下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张诚刚结束一段长时间的凝神推演,从沉思中抬起头,轻轻按了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恰在此时,赵伟按照每日的惯例,敲门后走了进来,准备进行下午的事务汇报。

“张教授,”赵伟手持平板电脑,语气一如既往的干练,“今天主要有三封邮件需要您知晓。一封是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德利涅院士办公室发来的,询问您下半年是否有意向访问交流;另一封是《现代物理评论》的邀稿,希望您能就拓扑筛法在物理领域的潜在应用撰写一篇综述;还有一封是……”

他的汇报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张诚微微颔首,表示在听,目光则习惯性地扫过自己办公桌面上开启的电脑屏幕。屏幕上,除了复杂的演算界面和文献管理软件,通常只有一些系统后台进程的图标。

然而,就在赵伟汇报到一半时,屏幕右下角突然极其罕见地同时弹出了两个自动提示窗口。它们来自不同的学术投稿系统,设计简洁,但标识清晰——一个是《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深蓝色徽标,另一个是《数学学报》(Acta mathematica)的暗红色徽标。

提示信息的内容高度一致,且无比醒目:

【投稿状态更新:您投稿的论文(编号:Im-xxxx \/ Am-xxxx)已被正式接受,预计将发表于下一期期刊。】

张诚的目光在提示窗口上停留了大约一秒,脸上没有任何波澜,仿佛只是看到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系统通知。他伸出手,鼠标光标平稳移动,依次点击了两个窗口的“确认”或“关闭”按钮。整个过程,他的呼吸频率都没有丝毫变化。

站在一旁的赵伟,汇报的声音却不自觉地戛然而止。

他的眼睛瞪大了,死死地盯着那已经消失的提示窗口位置,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作为拥有双博士学位的科研助理,他太清楚这两个期刊名字在学术界意味着什么了!那是数学界的奥林匹斯山巅,是无数数学家穷尽一生心血也难以望其项背的圣地!能够在其中之一发表一篇论文,便足以奠定一位数学家在该领域的地位。

而张诚,这位年仅十二岁的雇主,不仅在短短时间内同时向这两大顶刊投稿,并且……同时被接受了!还是在下一期就发表!这几乎是破格中的破格待遇!

赵伟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表示祝贺或惊叹的话,却发现任何语言在这样的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只能将难以置信的目光,从屏幕缓缓移到张诚那平静得过分年轻的侧脸上。

“……继续。”张诚似乎并未察觉到助理的失态,或者说并不在意,只是淡淡地提醒了一句,示意他完成之前中断的汇报。

“啊?……哦,好的!”赵伟猛地回过神,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恢复平稳,继续汇报那第三封邮件的内容,但思绪显然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汇报一结束,赵伟几乎是同手同脚地离开了307室,他急需找个地方消化这个惊人的消息,并按照张诚一贯的“不回应、不解释”原则,提前准备应对可能随之而来的询问浪潮——尽管张诚从未明确指示,但赵伟已深知其风格。

而事情的发展,远比赵伟预想的还要迅速和猛烈。

像《数学新进展》和《数学学报》这样的顶级期刊,其录用名单的动向,本身就是全球顶尖数学家和相关机构关注的焦点。几乎在正式排版信息流入数据库的第一时间,就被嗅觉敏锐的学者和学术跟踪机构捕捉到了。

“Zhang, cheng”——这个如今在数学界已如雷贯耳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两本顶刊新一期录用作者栏的最前列!

消息如同落入静湖的巨石,先是激起核心圈层的剧烈震荡,随即以惊人的速度向外辐射。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迈克尔·威尔逊教授正在主持讨论班,一位博士后匆匆走进,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威尔逊教授先是愣住,随即挥挥手暂停了讨论,拿起自己的平板电脑快速查阅起来。片刻后,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对着台下疑惑的学生和同事们,用一种混合着惊叹与无奈的语气感叹道:“先生们,看来我们对于‘天才’上限的认知,需要再次被刷新了。张……他同时征服了Im和Acta。”

巴黎法兰西学院,让·皮埃尔·杜邦院士收到朋友的邮件,点开链接后,对着屏幕沉默了足足一分钟,然后给自己倒了一杯浓度很高的红酒,一饮而尽。

德国的法尔廷斯,在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的办公室里,看着打印出来的论文标题和摘要,那总是紧抿的嘴角,微不可查地动了一下,低声自语了一句:“……范畴化路径积分……动力系统的精细指纹……哼,有点意思。”

互联网上的专业数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更是瞬间爆炸。

“上帝!我没看错吧?Zhang cheng 同时发 Im 和 Acta?”

“还是同一期!这审稿速度是坐火箭了吗?!”

“楼上的,你以为评审们会像对待普通投稿一样对待他的论文吗?恐怕是第一时间抢着审阅!”

“快看论文标题!‘超越测度同构’、‘规范理论的范畴基础’……这……这已经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

“我导师刚刚在办公室吼了一声,说数学要变天了……”

“他才十二岁!十二岁!我十二岁的时候在干嘛?”

“别忘了,他之前已经发了十几篇顶刊了,还有周氏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不仅仅是数学!你们忘了他还参与了那几个传说中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吗?据说在信息和材料领域也有深度涉猎!”

“这已经不是天才可以形容的了……这是怪物,是来自东方的学术神明!”

国内的学术圈,同样一片沸腾。各大高校数学系的论坛都被这条消息刷屏。惊叹、自豪、难以置信、乃至一丝丝的麻木,各种情绪交织。

北大数学院的院长第一时间给孙院士打来了电话,语气激动:“老孙!看到了吗?看到了吗!又是两篇顶刊!还是Im和Acta!这小子……这小子是要把数学界的山头都犁一遍啊!”

孙院士放下电话,走到窗边,望着“探索楼”的方向,脸上露出了复杂而欣慰的笑容。他回想起半个多月前,张诚在他办公室里轻描淡写地提及“千禧年难题”时的情景。当时他就知道,这潭静水之下,必然潜藏着惊人的暗流。只是他也没想到,这暗流涌出水面,化作惊涛的速度会如此之快,而且一来就是双重海啸。

“也好,”孙院士喃喃自语,“让世界再看看,中国科学家的潜力究竟有多大。”

而在漩涡的中心——307研究室,却依然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宁静。

张诚关闭了投稿系统的提示后,便仿佛无事发生一般,继续之前中断的思考。对于他而言,论文的发表,只是将已完成的工作归档入库,是思维进程中的一个自然节点,远非终点。外界的赞誉与震惊,如同远处传来的风雷声,或许喧嚣,却无法穿透他内心的屏障,干扰他此刻对更深远问题的探寻。

赵伟再次进来时,已经调整好了状态,但眼神中的敬佩之色却愈发浓重。他低声汇报:“张教授,关于那两篇论文正式录用的消息,外面已经传开了。预计很快会有媒体和学术机构联系……您看?”

“照旧。”张诚头也未抬,只是平静地吐出两个字。

“明白。”赵伟心领神会,悄然退下,继续扮演好“防火墙”的角色。

张诚的目光重新落回草稿纸上那些蜿蜒的符号与曲线。窗外,天色渐晚,北京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一条流动的星河。而这间研究室里,时间仿佛再次凝固,只有那沉静的少年,与他面前那片浩瀚无垠、等待被探索和征服的真理之海。

两篇顶刊的同时发表,对于学术界是又一次强烈地震,但对于张诚本人,却仅仅只是波澜壮阔的探索之旅中,一朵稍微大些的浪花罢了。他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眼前这点风光,还远不足以让他驻足停留。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