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137章 华宴流彩,智辉交盏

哥德巴赫猜想学术报告会的圆满落幕,并不意味着这场席卷全球学术界的风暴就此平息,相反,它在一个更加隆重而华美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与文化交流的**。当晚,由相关部门精心筹备的庆祝晚宴,在庄严恢弘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这里曾见证过无数国家盛事,今夜,它将为人类的智慧之光,为一位少年学者取得的辉煌成就,点亮璀璨的灯火。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人民大会堂在夜色与灯光的勾勒下,愈发显得气势磅礴,庄严肃穆。受邀的学者们,包括所有参加了下午报告会的顶尖数学家、科研机构代表,以及国内外权威媒体的记者,怀着一种混合着学术兴奋与文化期待的心情,陆续步入这座象征着中国最高规格接待场所的殿堂。

宴会厅内,穹顶高阔,灯火辉煌,巨大的水晶吊灯折射出万千光芒,与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交相辉映。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巨幅的国画,描绘着壮丽山河,无声地诉说着东方文明的悠久与厚重。一张张铺着洁白桌布、摆放着铮亮银质餐具和精美瓷器的圆桌,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已然摆好了精致的冷盘。整个会场布置既彰显出大国气派,又透露出典雅精致的格调,让初入此地的外国学者们再次发出了低低的惊叹。

“上帝,这里……太壮观了!”一位来自北欧的年轻学者环顾四周,眼中满是震撼,“这不仅仅是宴会厅,这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看那些瓷器,上面的花纹多么细腻!还有这桌椅的摆放,充满了仪式感。”他的同伴,一位法国女数学家,对细节尤为敏感,忍不住拿出手机悄悄拍摄。

许多外国学者都是第一次踏入人民大会堂,这里的庄严与华美,与他们之前体验到的北京现代化都市风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却又奇妙地融合成一种独特的“中国印象”——一个既拥抱现代、又深植于古老文明的国度。

张诚在中科院孙院士和几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准时抵达宴会厅。他换上了一身更为正式的深色中山装,这让他稚嫩的面容平添了几分庄重与沉稳。他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焦点。无论是相识的学者还是陌生的面孔,都向他投来友善、敬佩乃至好奇的注视。他依旧保持着那份特有的平静,微微向各方点头致意,步履从容地走向主宾区。

晚上七点整,宴会即将正式开始。一位精神矍铄、气质儒雅的长者步履稳健地走上主持台。他正是国内主管科技与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目光汇聚于台前。

领导同志没有拿稿,目光扫过台下济济一堂的中外学者,脸上带着温和而郑重的笑容,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传遍大厅: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晚,我们齐聚于此,灯火璀璨,高朋满座。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国学术界的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今天下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报告,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的张诚研究员,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开场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领导稍作停顿,继续娓娓道来,他的讲话并未停留在表面的祝贺,而是充满了哲思与深度:

“数学,作为探索宇宙秩序与和谐的语言,是人类理性文明的基石。哥德巴赫猜想,以其简洁的形式,承载着对整数世界最深层次规律的诘问,困扰了人类近三百年。它的解决,不仅仅是张诚研究员个人的荣耀,更是人类智慧共同迈向未知领域的一次辉煌胜利,是理性之光穿透漫长时空迷雾的璀璨瞬间。”

“今天,我们为之庆祝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难题的终结,更是一种精神的彰显——那是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甘于寂寞、潜心钻研的治学态度;是敢于挑战权威、开辟新路的创新勇气。张诚同志以他年轻的肩膀,扛起了这份重担,并成功地走到了终点,这本身就向我们昭示着,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年龄从来不是界限,激情与智慧才是永恒的引擎。”

他的目光投向张诚所在的方向,充满赞许,随即又环视全场:

“同时,今晚的盛会,也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一次友谊的桥梁。科学无国界,它属于全人类。各位从世界各地汇聚北京,不仅是为了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更是为了分享知识、交流思想、激发灵感。这种开放、包容、合作的国际学术氛围,正是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始终是国际科学共同体积极的一员,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并进,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开拓知识的新边疆。”

“最后,希望今晚的美食与美酒,能成为我们之间友谊与理解的催化剂。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继续白天未尽的思想碰撞,播种下未来合作的种子。请大家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夜晚!”

“现在,我宣布,晚宴开始!”

领导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寓意深远,既肯定了成就,阐述了意义,又表达了开放合作的态度,赢得了中外学者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他的话语,为这场晚宴定下了高雅、友好且充满智识交流的基调。

随着宣布开始,宴会厅内顿时活跃起来。身着旗袍、训练有素的服务员们开始如蝴蝶穿花般,为各桌送上一道道兼具色香味形、极具中华饮食文化精髓的佳肴。

宴会的标准极高,参考了国宴的规格。菜单设计既体现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如佛跳墙的醇厚丰腴、开水白菜的清鲜至味、北京烤鸭的酥香诱人,也充分考虑到了国际友人的饮食习惯,准备了优质的红酒、香槟以及一些西式餐点。每一道菜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背后蕴含的烹饪哲学与文化故事,让许多外国学者在品尝之余,更是大开眼界,直呼不可思议。

“这简直颠覆了我对中餐的认知!这道‘开水白菜’,看起来清汤寡水,味道却如此层次丰富,太神奇了!”一位德国教授对着清澈见底却鲜味无穷的汤品赞叹不已。

“这个叫‘佛跳墙’的,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珍贵的食材,而且味道融合得如此完美,难怪连和尚都要跳墙来吃!”一位美国学者幽默地调侃着,引得同桌笑声一片。

“中国的饮食文化,其复杂和精致程度,丝毫不亚于其数学传统!”威尔逊教授品尝着一片片好的烤鸭,对着旁边的德利涅感慨道。

席间,气氛热烈而融洽。学者们不再局限于白天的严肃讨论,而是三三两两地自由交流,分享着各自的研究趣事,谈论着对北京、对中国的印象。语言不再是障碍,笑容和手势成为了最好的沟通工具。

张诚所在的主桌,自然是全场的焦点。他身边坐着威尔逊、德利涅、怀尔斯、法尔廷斯、伊万涅茨、丘成桐、陶哲轩等一众数学界的泰山北斗。尽管年龄和资历相差悬殊,但张诚的表现依旧沉稳得体。

他并不主动高谈阔论,但当大佬们将话题引向他时,他总能给出清晰、深刻且富有哲理性的回应。

威尔逊教授饶有兴致地问起他未来的研究计划:“张,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问题之后,你是否感到一种‘巅峰的寂寞’?下一步,你打算挑战哪个方向?”

张诚微微思索,平静地回答:“威尔逊教授,数学的海洋没有彼岸,只有不断延伸的地平线。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座标志性的山峰,但攀上峰顶,看到的只会是更多、更雄伟的山脉。我目前对‘信息’在复杂物理系统乃至数学结构本身中的基础角色比较感兴趣。或许,探索不同‘复杂性类’之间的深层联系,或者寻找描述时空离散结构的更优美数学语言,会是有趣的方向。”他的回答,没有具体指向某个已知难题,却展现了一种对数学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让在座诸位都若有所思。

德利涅院士提到了他报告中“拓扑筛法”的优美结构,称赞其体现了数学的统一性。张诚谦逊地回应:“谢谢您的肯定,德利涅教授。我认为,数学的美,恰恰在于这种看似不同领域之间隐藏的深刻联系。‘拓扑筛法’与其说是一个工具,不如说是一种尝试——尝试用几何和拓扑的‘语言’,去‘翻译’数论中那些古老而深刻的问题。真正的突破,或许往往来自于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与融合。”

怀尔斯先生则以一种略带怀旧和共鸣的语气,谈起了自己当年证明费马大定理时的心路历程,询问张诚在漫长而孤独的攻关过程中,是如何保持信念和动力的。

张诚的回答显得异常成熟和通透:“怀尔斯教授,我认为驱动力并非来自于对最终成功的‘信念’,而更多是源于对问题本身的好奇,以及探索过程中每一个微小进展所带来的纯粹智力上的愉悦。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你并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但触摸到墙壁上每一道新的纹路,本身就是一种 reward。保持专注,享受过程,结果反而会水到渠成。” 这番话,仿佛出自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之口,让怀尔斯都为之动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却又感觉眼前这位少年的心性似乎更为沉静和纯粹。

即便是以严肃刻板着称的法尔廷斯,在与张诚交流关于证明中某个涉及模型论潜在应用的细节时,也惊讶地发现,这个少年对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了如指掌,并且能提出自己独到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他沉默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个尖锐的追问,张诚总能从容应对,逻辑严密。法尔廷斯虽然依旧没有过多的表情,但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中,偶尔闪过的激赏之色,却瞒不过熟悉他的人。

伊万涅茨、丘成桐、陶哲轩等人也与张诚进行了愉快的交流。他们发现,与张诚交谈,完全感觉不到是在和一个孩子对话。他的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看问题的角度往往独特而深刻,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那种冷静、谦和与智慧,让他们频频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坐在对面与自己侃侃而谈的,是一位与他们一样,在数学世界里浸淫了数十年、饱经风霜却又初心不改的同行老友。

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深邃,让在座的所有大佬都感到深深的震撼,心中对这位年仅十一岁的少年,更是惊为天人,评价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张诚在整个宴会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他耐心倾听,认真回答,对待每一位前来敬酒或交谈的学者,无论名气大小,都一视同仁,彬彬有礼。他的表现,不仅赢得了学术上的尊重,更收获了人格上的赞誉。

华宴流彩,智辉交盏。这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晚宴,不仅是以中国的方式庆祝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与学术联谊。美食与美酒,欢声与笑语,冲淡了学术的严肃,拉近了心灵的距离。许多外国学者在离席时,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对中国的印象彻底改观,并表达了对未来更多合作的期待。

“我一定要再来中国,不仅为了学术,也为了这里的美食和热情的人们!”一位意大利学者笑着说道。

“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国度。”另一位英国教授由衷感叹。

而当宴会结束,张诚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悄然离去时,他留给众人的,是一个沉静、谦逊却又无比高大的背影。今夜之后,“张诚”这个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新一代科学家的形象,将更加深刻地烙印在国际学术界的心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