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120章 玉璧初成,投石问路

当那如同宇宙大爆炸般璀璨的灵感之光渐渐平息,转化为白板上清晰、严密、自洽的逻辑链条后,张诚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狂喜之中。极度的精神亢奋过后,是排山倒海般袭来的生理性疲惫。他几乎是靠着意志力,才支撑着自己清理了一下个人卫生,然后倒在研究室里的床上,陷入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深度睡眠。

这一觉,睡得无比深沉,仿佛要将过去三个多月透支的精力全部补偿回来。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窗外已是次日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带来一丝暖意。大脑中的混沌与疲惫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充实感。

他起身,没有立刻去查看白板上的证明,而是先为自己准备了一杯温水,慢慢地喝着。他的动作从容而稳定,眼神平静。直到感觉身体和精神都恢复到了最佳状态,他才重新站到了那几块写满了证明过程的白板前。

这一次,他是以审稿人,而非创造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成果。

他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不言不语,如同最严苛的工匠打磨玉璧,对证明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的推敲、验算。他从最基本的公理和定义出发,一步步重新推导,检查每一个引理的严密性,每一个逻辑过渡的顺畅度,确保没有任何潜在的循环论证、模糊定义或跳跃性思维。他甚至刻意寻找可能存在的反例或漏洞,试图从内部攻破自己构建的这座逻辑堡垒。

然而,证明坚如磐石。无论他从哪个角度发起“攻击”,最终都只能更加确信其正确性与完备性。那由非交换几何灵感催生出的“拓扑筛法”框架,展现出了惊人的 robustness(鲁棒性),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古老的难题,完美地嵌入到了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数学结构之中。

确认无误后,张诚开始了下一步工作——将白板上的思想结晶,转化为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

这对于他而言,已是轻车熟路。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 Latex 文档,标题简洁而有力:

A plete proof of the Goldbach conjecture

(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证明)

作者处,他郑重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Zhang cheng。

论文的写作过程,如同行云流水。引言部分,他简要回顾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从1742年哥德巴赫与欧拉的通信,到20世纪以来布朗、赛尔伯格、陈景润等数学家的里程碑式工作,并指出了传统方法遇到的本质困难。然后,他话锋一转,引入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通过构建一个基于非交换几何洞察的“算术拓扑”框架,重新审视素数分布问题,并提出了全新的“拓扑筛法”。

接下来的章节,他层层递进,逻辑极其清晰。先是严格定义了论文中需要使用的所有新概念和数学对象,包括他引入的那个关键的“算术空间拓扑不变量”。然后,他一步步证明了一系列支撑性的引理,这些引理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独立价值和美感。最后,他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将这些预制好的“构件”严丝合缝地组装起来,构建起了通往最终结论的宏伟桥梁。

他的文风冷静、精确,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坚实的数学内容。复杂的推导被他阐述得条分缕析,即便是最艰深的部分,也力求让读者(当然是具备相当专业知识的读者)能够跟上他的思路。他深知,对于这样一项注定要震惊世人的工作,清晰和严谨是比华丽的辞藻更重要的品质。

在撰写过程中,他偶尔会停下来,对某个表述进行微调,或者补充一个更直观的说明性例子。整个写作过程持续了大约一周时间,当他敲下最后一个参考文献的条目时,一篇超过八十页的、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数学论文,已然成型。

投石问路

论文完成,接下来便是选择发表的平台。对此,张诚几乎没有犹豫。

《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

这份由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期刊,是数学界毫无争议的皇冠明珠,是每一个数学家梦寐以求的发表圣地。它以极其严格的审稿标准和对论文开创性、深远影响力的极高要求而闻名于世。能够在《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本身就是对一项数学工作最高级别的认可。

张诚并非第一次与《数学年刊》打交道。他之前关于摩尔超晶格非交换几何理论的那篇论文,正是发表在此刊之上,并且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同时之前也曾数次在该刊上投稿并发表论文,成功的合作,使得他与期刊编辑部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他也熟悉其投稿系统和格式要求。

他熟练地登录《数学年刊》的在线投稿系统,填写基本信息,上传论文文档。在投稿信(cover letter)中,他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完整证明”。没有过多的自夸,也没有刻意强调其颠覆性,一切让论文本身的质量说话。

点击“提交”按钮的那一刻,张诚的心境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淡然。仿佛这不是在投递一个可能改变数学历史的重量级成果,而只是完成了一项例行的工作。

他知道,论文进入《数学年刊》的审稿流程后,将面临数学界最顶尖专家们最苛刻、最无情的审视。那将是一场漫长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对他智力成果的又一次严峻考验。但他对自己的证明有着绝对的信心。

关闭投稿系统页面,张诚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深秋清冷的空气涌入室内,让人精神一振。

他没有将这个消息立刻告知中科院的领导或任何人。在论文通过审稿并正式接受之前,他选择保持沉默。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成果未定,不事声张。

玉璧已成,投石问路。接下来,他需要做的,便是等待。等待数学界的回声,等待那注定要掀起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猛烈的学术风暴。而在此之前,他或许可以暂时将哥德巴赫猜想放下,将注意力稍稍转向那些因闭关而暂时搁置的其他研究线索上了。

短暂的休整与高效的论文撰写之后,是更深沉的宁静与等待。少年研究员的身影,再次隐没于探索楼那静谧的空间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有那篇已然飞向普林斯顿的电子文档,在无声地预示着,一场席卷数学界的海啸,正在平静的海平面下悄然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