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92章 沪上新程,浦江潮涌

夏日的尾声,如同浸了水的宣纸,边缘悄然晕开一抹属于秋的凉意。老家院落里,蝉鸣声不知何时已稀疏了许多,早晚的风里带上了明显的爽利。田间的玉米棒子变得沉甸甸,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也仿佛在提醒着,离别的时刻又一次临近。

这个暑假,漫长而短暂。漫长在每一个与家人共度的、细碎而温暖的日常里;短暂在当张诚从那种纯粹的放松与沉淀中抬起头时,发现日历已然翻到了八月底。

相较于寒假结束时的隐隐不舍,这一次,张诚的心境更为平和,也更为坚定。他知道,那片属于他的星辰大海,在短暂的休憩后,依旧在远方闪烁着召唤的光芒。家庭的温暖与田园的宁静,是他汲取力量的源泉,而非束缚脚步的羁绊。

离家的前夜,气氛依旧带着淡淡的感伤。母亲李秀兰默默地为他的行囊增添着各种她认为上海可能买不到的家乡吃食,腌制的咸菜、晒干的果脯,将行李箱的缝隙塞得满满当当,仿佛要将家乡的味道一并打包给他带走。父亲张建军依旧话语不多,只是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句“在外面,一切靠自己”包含了千言万语。弟弟磊磊似乎也懂事了些,知道哥哥又要去很远的地方“上学”,抱着张诚的腿,仰着小脸问:“哥,你下次什么时候回来?能带我一起去北京……哦不,上海看看吗?”

张诚蹲下身,摸了摸弟弟的头:“磊磊乖,在家听爸妈话,好好上学。等哥哥放假就回来。上海……以后有机会带你去。”

爷爷奶奶的叮嘱依旧是那些翻来覆去的话,吃饱穿暖,别太劳累。张诚一一应下,感受着这份朴素而真挚的牵挂。

再次踏上离乡的旅程,中巴车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颠簸,熟悉的景色在窗外倒退。张诚的心中并非没有离愁,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新阶段的期待与规划。根据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的安排,进入第二学年的深入学习阶段,他将有机会前往成员高校中进行更聚焦的访问学习和研究。本学期,他选择的目的地,是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同样拥有顶尖学术资源的——上海。

此行并非漫无目的。一方面,他可以更深入地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周文彬教授团队就复杂网络理论进行后续研究,毕竟理论框架搭建后,还有大量的应用与验证工作;另一方面,上海的另外几所顶尖学府,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也有着与他兴趣相关的强势学科和潜在合作项目。这无疑是完成系统下一个可能任务(如果发布)以及拓展自身学术网络的绝佳机会。

火车一路向东,窗外的景色从苍茫的黄土高原,逐渐变为沃野千里的平原,最终,高楼大厦开始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昭示着现代化都市的临近。

当列车缓缓驶入上海虹桥站,一股与北京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北京是厚重、恢弘中带着一丝政治中心的庄严肃穆;而上海,则是精致、摩登、快节奏,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资本与效率的味道。熙熙攘攘的人流,步履匆匆,各种方言和外语交织,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的阳光,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都市画卷。

联合培养计划在上海的对接人,一位来自交大、姓王的年轻助理教授,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显然对张诚的情况有所了解,态度恭敬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高效地帮张诚安排好车辆,前往位于闵行区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区。

一路上,王助理教授简要介绍了张诚在交大期间的住宿安排(一处在校园附近、环境清幽的访问学者公寓)以及一些基本的校园生活指南。张诚安静地听着,目光却更多地投向了窗外。

上海的街道更加狭窄而密集,但秩序井然,两旁繁茂的梧桐树与风格各异的洋楼、现代建筑交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海派风情。不同于北京横平竖直的棋盘式格局,这里的道路似乎更多弯曲与交错,仿佛隐喻着这座城市更加复杂和多变的脉络。

抵达交大闵行校区,又是一番不同于燕园的景象。校园广阔而现代,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庄重的红砖楼,也有极具设计感的现代场馆。绿树成荫,水系环绕,但整体氛围似乎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随处可见各种学术海报、活动公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访问学者公寓的条件相当不错,一室一厅一卫,干净整洁,设施齐全,还有一个不大的阳台,可以眺望部分校园景色。王助理教授帮忙安顿好,留下联系方式后便礼貌告辞。

送走王助理教授,张诚独自站在公寓的客厅中央,环顾着这个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属于自己的新空间。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消毒水和新家具的味道。一种熟悉的独处感回归,但也夹杂着面对全新环境的细微陌生感。

他没有急于打开行李,而是先走到阳台,深深吸了一口上海湿润微凉的空气。远处,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勾勒出建筑的轮廓,更远处,是城市璀璨的、无边无际的灯海。

“上海……”他轻声低语。

这里没有未名湖的波光,没有博雅塔的剪影,没有临湖苑那份极致的静谧。但这里,有黄浦江的潮涌,有陆家嘴的锋芒,有交大、复旦、同济等学府沉淀的学术底蕴与前沿活力。

他知道,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已然在这座东方魔都悄然铺开。上个学期的辉煌已是过去,SS级的评定和百万奖励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大学科提升至等级3让他拥有了更全面的视野。如今,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他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积累,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继续他的求知之旅,履行他“学术枢纽”的使命。

是继续深化与周文彬教授在网络科学上的合作?还是主动接触复旦在生物医学、微电子领域的顶尖团队?亦或是探寻同济在土木、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

无数的可能性,如同窗外那浩瀚的灯海,在他深邃的眼眸中闪烁。

他回到屋内,打开行李箱,首先取出的,不是衣物,而是那台承载了他无数思考和成果的笔记本电脑,以及几本核心的参考书。他将它们郑重地放在书桌上,仿佛一种仪式,宣告着新的学术征程,就此在这间陌生的公寓里,悄然启动。

他连接网络,首先给徐海超院士和父母分别发了报平安的邮件和短信。然后,便点开了联合培养计划内部的项目信息库,以及上海几所目标高校相关院系的官方网站。

窗外的上海,夜生活才刚刚开始,霓虹闪烁,车流如织。而公寓的书房里,台灯亮起,映照着少年沉静而专注的侧脸。

浦江潮涌,学海无涯。他的第二阶段学习,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上,正式拉开了序幕。等待他的,必将是另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