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66章 群贤毕至,大考帷幕

时光如涓流,悄无声息地淌至六月底。燕京的夏日已是暑气蒸腾,清华园内荷香四溢,绿树成荫,却也掩不住期末所特有的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混合着焦灼与期盼的紧张感。然而,这一日,清华园核心区一栋守卫森严的现代化报告厅及相邻的专用考场内外,气氛却与普通的期末考试截然不同,一种更为庄重、更为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无形威压的氛围笼罩于此。

今日,是独属于张诚的,“十三校联合培养计划”第一学年期末考核的日子。与上学期仅限于北大内部的委托考核不同,这一次,联合培养导师小组的十三位院士,竟悉数从全国各地齐聚清华园!

这个消息在极小范围内不胫而走,足以震动整个华国高等教育界。十三位分属不同顶尖高校、不同学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为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学生的学期考核而共聚一堂,这在此前是绝无仅有的!这不仅体现了联合培养计划对张诚前所未有的重视,更像是一次对这套特殊培养模式成效的集中检验,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考核本身。

报告厅旁的休息室内,一时群贤毕至,星光熠熠。来自清华、北大的数理院士自不必说,更有从**、复旦、浙大、中科大、南开、华中科大、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工大、中山大学远道而来的,在信息、材料、工程、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学术巨擘。他们或是相识多年的老友,或是神交已久的同行,此刻相聚,寒暄之间,话题却都不约而同地围绕着那个今天的主角。

“邱老这次亲自为数学科命题,可是下了狠心啊。”一位来自浙大的物理院士笑着对北大的徐海超院士低语。

徐院士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邱先生对这孩子也是青眼有加,出的题目怕是已触及博士研究的深度。正好看看他这学期在物理化学分心之余,数学根基是否依旧扎实。”

“听说他这学期在念桥的组里,用数学方法解决了他们催化项目的一个大难题?”一位中科大的化学院士插话道,语气中带着求证与好奇。

陈念桥院士正好在一旁,闻言点头,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赞赏:“确实如此。思路之奇,方法之巧,令人叹服。此子之能,不可常理度之。”

另一位来自哈工大的工程院院士感叹:“如此年龄,如此心性,如此能力,闻所未闻。今日之考,与其说是考核,不如说是吾等观摩其才之盛会。”

院士们的交谈声不高,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场。他们对即将开始的考核,抱有极高的期望,同时也秉持着最为严谨,甚至可称苛刻的评判标准。

考核安排紧凑而高效,为期三天。科目与上学期类似,但内涵与难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 数学:由远在海外的数学大师邱成桐老先生远程命题。题目不再局限于基础理论,而是直指前沿领域的核心难点,涉及深度几何、分析乃至与物理交叉的议题,其难度被明确界定为优秀博士毕业生水准,旨在考察张诚的数学前沿洞察力与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 英语: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顶尖专家团队命题。不仅要求高难度的学术文献阅读与精准翻译,更包含基于国际前沿科技动态的议论文写作,以及接近母语者语速和难度的听力、口语交流测试,全面考察其在国际化学术环境中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 物理:由联合培养导师小组中的物理学科院士组共同商议命题。题目综合了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的精髓,可能涉及对复杂物理图像的构建、对前沿实验现象的理论解释、乃至对某些经典理论的批判性思考,难度同样对标物理系优秀博士毕业生。

· 化学:由化学与材料学科院士组联合命题。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要求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科研问题,可能涉及复杂反应路径的设计、材料构效关系的深度分析、或是对某些化学前沿领域(如催化、能源材料)的独到见解,难度亦为博士级。

· 文史策论:由北大国学研究院与文史学院的权威专家命题。仅有一题,却直指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请针对此故事及儒道两家之评论,撰写一篇议论文。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博大精深,考察的是考生对儒道思想精髓的理解、比较能力,以及将其置于更宏大哲学视野下的思辨与表达能力,要求文章立意高远,逻辑严密,论据充分,文采斐然。

· 体检及体育运动能力评定:由清华大学体育教学部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专家团队共同负责,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包括更精细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神经系统功能评估)以及更具针对性的基本运动能力与体能测试,确保其身心状态能持续支撑高强度的学术研究。

考场设在专用的保密会议室,环境安静,监控严密,由院士们轮流巡视监考,确保绝对的公平与严肃。

第一天,数学与英语。当密封的数学试卷袋在几位院士的注视下开启,那份带着邱老独特风格的试题呈现在眼前时,连在场的数学院士们都微微凝神。张诚坐在考场中央,神色平静无波,只是略作浏览,便提笔作答,仿佛面对的并非令人望而生畏的博士级难题,而是寻常的练习。下午的英语考试,他聆听听力时专注,阅读文献时迅速,写作与口语交流时条理清晰,展现出了远超年龄的语言驾驭能力。

第二天,物理与化学。物理试卷涉及了场论、凝聚态前沿等多个硬核领域;化学试题则要求从分子层面理解并设计复杂过程。张诚时而凝神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一学期在清华跨界所学,融汇于笔端。

第三天上午,文史策论。面对那道蕴含儒道哲思的题目,张诚并未立刻动笔,而是闭目冥思良久,仿佛在与古代的圣贤先哲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当他终于睁开双眼,提笔蘸墨时,目光已是一片清明与深邃。下午,则是严谨细致的医学体检和一系列运动能力测试。

三天时间,在紧张有序的节奏中匆匆而过。张诚独自一人,安然度过了这堪称“史上最强”的学期考核。他交出的,不仅仅是六份答卷和一份体检报告,更是对自己这一年来,在数学、物理、化学乃至人文素养上全方位突破与积淀的一次集中呈现。

当最后一项体育评定结束,张诚平静地走出考场时,等候在外的院士们目光复杂。他们看着那个身形依旧瘦小,但脊梁挺得笔直,眼神中毫无倦怠唯有沉静的少年,心中无不波澜起伏。

答卷已被严格密封,送往各科由权威专家组成的评阅组进行背对背评审。所有人都明白,这些看似单薄的纸张,其分量却重若千钧,它们承载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学术奇迹的第一学年总结,其结果,将不仅决定张诚个人的评价,更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华国对超常儿童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清华园的晚风拂过,带着夏日的温热。一场汇聚了全国顶尖学术目光的大考,帷幕已然落下,而关于答卷的评判与随之而来的波澜,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