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55章 惊动巨擘,璞玉初现

时间悄然滑至十二月二十九日。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这座被誉为“学术象牙塔尖”的小城,在冬日的寒风中依旧保持着其特有的宁静与深邃。在一座外观朴素、内部却堆满了书籍与草稿纸的幽静民宅内,一场关乎一篇数学论文命运的对话正在上演。

“没时间,请你去找别人吧!现在,我的老师就躺在病床上,也许这将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至少这个月,我不想看到任何和数学有关的东西。”

说话者是一位光头、目光锐利的白人老者。他正是享誉全球数学界的巨擘——皮埃尔·德利涅子爵。此刻,他正背对着客厅,有些粗暴地将几件简单的衣物塞进一个打开的行李箱里,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焦躁与悲伤。作为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最杰出的学生之一,韦伊猜想的证明者,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以及去年的阿贝尔奖得主,数学界几乎所有顶级荣誉的集大成者,他此刻的心早已飞越了大西洋,飞到了法国那位隐居多年、如今生命垂危的恩师床前。

站在他身后,脸上挂着尴尬而小心翼翼笑容的,是《数学年刊》的编辑戴维斯。他身着得体的西装,但在德利涅那不加掩饰的烦躁面前,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戴维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新闻系,对数学有一定了解,足以胜任技术编辑的初审工作,但在德利涅这样的巨人面前,他深知自己的学术分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拜托了,德利涅子爵,在数学领域,您的研究是我见过的教授中最卓越的!看到这篇论文之后,我第一时间就想到您。看在咱们这么多年合作的份上,您就看一眼可以吗?”戴维斯试图用恭维和过往的交情来打动对方。

“啪”地一声,德利涅用力合上了行李箱的盖子,发出沉闷的响声。他转过身,冷冷一笑,眼神如鹰隼般扫过戴维斯:“这些马屁对我没用,不用你说我都知道。”

他平日的确有些天才固有的傲慢,但绝非如此不近人情。若在往常,戴维斯亲自送来一篇被认为“有趣”的论文,他多半会抽出时间瞥上一眼。但此刻,恩师病危的消息如同阴云笼罩着他,任何与数学相关的事情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甚至是一种亵渎。别说这种义务性质的审稿工作,就连高等研究院他自己的核心研究项目,他也已经暂时搁置了。

戴维斯没有放弃,他知道这篇论文的价值,也清楚如果能请动德利涅这样的人物审稿,对论文、对期刊、乃至对他本人的职业声誉都意味着什么。他深吸一口气,换了一个角度尝试说服:“难道你不想给格罗滕迪克先生带一份礼物去吗?一份……可能蕴含着新思想的数学礼物?”

“礼物?”德利涅几乎被气笑了,气势汹汹地指着戴维斯手中那叠薄薄的A4打印纸,“拿一堆废纸过去?我还不如到了法国之后在街上买束花都更有意义!戴维斯,我现在没心情跟你讨论这个!”

“我向您保证,这篇论文绝对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戴维斯坚持着,目光恳切地直视着德利涅的眼睛,“它的论证非常……特别。我以我多年的编辑经验担保,它值得您花上几分钟。”

德利涅沉默了下来,锐利的目光在戴维斯脸上和那叠论文稿之间来回扫视。客厅里只剩下墙上老式挂钟单调的“滴答”声。作为一名深入数学骨髓的学者,好奇心是驱动他们前进的本能。尽管内心被忧虑和急切填满,但那句“非常特别”还是像一根细微的羽毛,轻轻搔刮了一下他沉寂的学术神经。

“法克!”最终,他低骂了一声,像是妥协,又像是发泄,一把从戴维斯手中夺过了那篇论文稿,“就一眼!我警告你,如果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他的话语戛然而止,目光落在了论文的标题和作者栏上。

《A Generalization of L2-cohomology Vanishing theorem on certain Non-pact manifolds with Asymptotically Non-Negative curvature》

作者:Zhang,cheng

机构:peking University

“Zhang cheng?”德利涅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一个典型的华人名字。亚洲确实有不少杰出的数学家,日本、华国都有,但“张诚”这个名字,在他的记忆库里完全是一片空白,既非已成名的大家,也非近几年崭露头角的耀眼新星。一个来自北大的无名小卒?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轻视。北大是所好大学,但能在《数学年刊》级别上做出突破性工作的数学家,他自信基本都认识或听说过。

然而,戴维斯毕竟不是新手,他应该不至于拿一篇明显是水货的东西来消遣自己。德利涅压下心中的不耐和疑虑,带着挑剔和审视的目光,开始阅读论文的摘要和引言部分。

一分钟……

五分钟……

十分钟……

德利涅保持着最初的站姿,左手握着论文稿,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自己光滑的下巴,眉头越锁越紧,目光死死地钉在第一页,甚至没有动手去翻页的打算。他脸上的烦躁和不耐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惊疑。

站在一旁的戴维斯,看到德利涅这副模样,立刻控制住了自己的呼吸,连肩膀都微微绷紧,尽量不发出任何一丝声响,生怕打扰到这关键的时刻。他太熟悉这位教授的审稿习惯了——越是沉默,越是严肃,往往意味着论文的内容越是触及到了他感兴趣的核心。

大概又过了五分钟。德利涅忽然动了,他一言不发,将靠在墙边的行李箱拉杆扶正,然后拿着那叠A4纸,转身大步走向书房,随即“砰”的一声,甩手将房门关紧,将戴维斯一个人留在了客厅。

听到这声不算轻柔的关门声,戴维斯非但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瞬间松弛了下来。他甚至忍不住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微笑。合作了这么多年,他太了解德利涅教授了。这位大佬对某篇论文的重视程度,往往与他关上办公室门的力度成正相关。如果他觉得论文毫无价值,会直接扔回给自己,或者更干脆地走向碎纸机。而现在,他把自己和论文一起关进了书房,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烈的积极信号!

戴维斯心情放松下来,这才有闲心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随意地坐在了客厅柔软的沙发上。他的目光落在玄关处柜子上放着的一个小型生态鱼缸上,里面几尾金鱼正悠然自得地游动着。他伸出食指,无聊地轻轻弹着鱼缸的玻璃壁,看着受惊的金鱼四散游开,借此来打发这未知的等待时间。内心却已开始激动地盘算:一篇能被德利涅如此重视的论文,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一旦发表,必将引起相关领域的震动。这对于《数学年刊》来说,无疑是一次高质量的内容补充和声望提升!而对于他戴维斯本人而言,还有什么能比从浩如烟海的投稿中,精准地发掘出这样一块瑰宝,更能证明他作为技术编辑的独到眼光和专业业绩呢?

……

与此同时,书房内。

德利涅并没有坐在舒适的书桌椅上,而是直接站在宽大的书桌旁,将论文稿摊开。他甚至等不及坐下,就从抽屉里熟练地抽出一沓空白的草稿纸,拿起一支削尖的铅笔,开始沿着论文的论证思路,进行自己的笔算验证。

“设 m 是一个 n 维完备非紧黎曼流形,具有渐近非负 Ricci 曲率……”

“考虑其 L2-上同调群 h2_{(p)}(m)……”

“引入基于几何结构的相空间分解技术……”

“关键的截断函数序列构造……”

“加权 Sobolev 估计的修正形式……”

他的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地移动,留下一个个复杂的数学符号和流畅的推导线条。越是验证,他眼中的惊异之色就越发浓重。

作者的论证思路异常清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严谨得令人惊叹。所运用的方法也相当巧妙,特别是那个“分层构造与粘合”的核心思想,跳出了传统处理非紧流形问题的窠臼,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以至于在核心逻辑上,他完全挑不出任何毛病。

甚至于,连那些看似可以优化或简化的细节之处,他都发现作者的选择往往是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当前框架下非常自然和高效的选择。

而真正令他感到诧异,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的也正在于此。除了那偶尔显得有些“蹩脚”、带着非母语者特征的英语表述,以及个别地方读起来略显生涩、不够圆润的论述语句之外,单从这论证过程的内在逻辑、思想深度和技巧运用上来看,完全看不出撰稿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

这太流畅了!

流畅得仿佛是一位在此领域深耕多年、对所有技术细节都烂熟于胸的大师,在阐述一个早已深思熟虑、臻于完美的理论。

流畅到让人感到一种不真实感。

多年的学术生涯和审稿经验,让德利涅养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性。他更愿意相信,在这看似完美无瑕的五页纸论证过程里,可能藏着某种极其隐蔽、一眼看过去容易被忽视掉的逻辑陷阱或计算错误!一个能瞒过戴维斯,甚至几乎要瞒过他第一眼审视的陷阱?

“有意思……”德利涅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丝带着挑战意味的弧度。他彻底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门外等待的编辑,甚至暂时冲淡了对恩师病情的忧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与未知作者的“隔空对话”与智力较量之中。

时间在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中悄然流逝。

一个小时过去了。

书桌上,写满验算过程的草稿纸已经堆起了厚厚一叠。德利涅终于停下了笔,他的目光落在最后一行自己推导出的、与论文结论完美吻合的算式上,沉默了良久。

他缓缓放下手中已经有些温热的铅笔,将那张写满自己验证过程的草稿纸和旁边的论文打印稿并排放在一起,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一次,他用他那带着独特口音的法语,轻轻地、却充满分量地吐出了一个单词:

“Impressionnant.(厉害。)”

如果说在一个小时之前,他的心中还是怀疑和挑战居多。

那么到了现在,经过如此细致和深入的笔头验证,他几乎可以确信,这篇长达五页纸的严谨论证过程,确实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它不仅正确,而且其采用的方法新颖、有力,结论也具有显着的推广意义。这是一项扎实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除了“厉害”之外,他一时竟想不出更贴切的称赞。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作者名“Zhang cheng”和机构“peking University”上。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是北大某位一直低调潜心研究的中年学者?还是一位天赋异禀、突然爆发的年轻学生?如果可能的话,他真想立刻见见这位作者,与他当面交流一下其中的思想。

不过,这个念头很快就被现实冲淡。近期是没什么机会了。他必须立刻动身前往法国。而从法国回来之后,他马上就要投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个已经排定的新合作项目中,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都会忙得不可开交。

忽然,他心中一动,再次拿起那叠论文稿。或许……这片论文真的能引起老师的兴趣也说不定?尽管他知道这种可能性极其渺茫——格罗滕迪克先生早已远离数学界多年,心灰意冷,甚至禁止传播他的旧作。病榻之上的他,是否还会对这样一篇“纯粹”的数学论文投去一丝关注?德利涅无法确定,但他还是小心翼翼地将论文稿折叠好,郑重地放进了自己随身行李箱的一个隔层内。这或许不能算作礼物,但至少,是一份来自数学世界前沿的、带着新鲜活力的“讯息”。

……

客厅里,戴维斯已经快要把鱼缸里的金鱼逗弄得要罢工了。就在这时,书房的门“咔哒”一声被推开。

德利涅拿着那份论文稿走了出来,脸上的表情已经恢复了平静,但眼神中残留的专注光芒并未完全褪去。

戴维斯立刻从沙发上弹了起来,快步上前,充满期待地问道:“如何?德利涅教授?”

德利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论文稿递还给戴维斯,但在戴维斯伸手接过之前,他顿了顿,说道:“我需要一点时间,最晚一个星期会给你答复。”

听到这句话,戴维斯一瞬间屏住了呼吸,心中激动得几乎要呐喊出来!他太了解这位教授的潜台词了!

“需要一点时间”意味着他认可了论文的价值,需要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审视,或许还会查阅一些相关文献进行比对。

“最晚一个星期会给你答复”则是一个极其明确的积极信号!这意味着他不仅不会拒绝审稿,而且会将此事列入优先处理事项。以德利涅的地位和忙碌程度,能给出如此明确的时间承诺,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一篇论文,如果没有被他直接塞进碎纸机里,已经说明他在这篇论文上挑不出大的、显而易见的毛病。如果他没有将这篇论文直接扔回自己手上并附上一顿批评,那便足以说明,这篇论文中的内容,已经足够引起他的高度重视和兴趣!

一个星期的时间算什么?对于《数学年刊》这样的顶级期刊,任何严谨的学术编辑和审稿人,都不可能草率地通过一篇论文,尤其是这种涉及深刻数学理论、需要反复推敲与验算的稿件。长时间的审阅是必须的,这不但是一名数学家应有的严谨态度,更是身为一名学者,对他所研究的领域、以及对投稿人劳动成果最起码的尊重!

戴维斯仿佛已经看到,这篇名为《关于具有渐近非负曲率的某类非紧流形上L2-上同调消失定理的一个推广》的论文,经过德利涅爵士的最终认可后,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上,在数学界激起阵阵涟漪。这对于期刊的学术价值,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提升!

而对他戴维斯自己而言,这份“慧眼识珠”的业绩,无疑将为他的职业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强忍着内心的激动,恭敬地对德利涅说道:“当然!完全没问题!非常感谢您,德利涅教授!祝您旅途顺利,也希望格罗滕迪克先生能转危为安。”

德利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重新将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行李箱。戴维斯知趣地不再打扰,怀着满心的兴奋,悄然离开了这栋民宅。

窗外,普林斯顿的冬日天空依旧湛蓝。一篇来自遥远东方古国的数学论文,如同一位悄无声息的使者,已经成功叩开了现代数学圣殿的一扇侧门,其蕴含的能量,即将在不久之后,于这片学术的沃土上悄然释放。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位年仅八岁的少年,此刻还远在燕园,对自己的论文所引发的这场远在大洋彼岸的微小风暴,尚且一无所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