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41章 燕园初驻,学海新航

夏末秋初,空气中依旧残留着暑气的余威,但清晨时分已能感受到一丝北国初秋的清爽。张诚的行李并不多,几箱书籍、一些换洗衣物和那台承载了他与外界部分联系的笔记本电脑,便是全部家当。母亲李秀兰一边最后一次检查着行李,一边絮絮叨叨地嘱咐着:“到了北京,冷了热了自己要知道添减衣服,吃饭要按时,别一学起来就忘了时辰……有什么事一定要给家里打电话,给生活老师说……”

张建军站在一旁,看着年仅八岁的儿子,眼神复杂,既有骄傲,也有不舍,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恍惚。他用力拍了拍张诚尚且单薄的肩膀,声音沉稳:“儿子,家里你放心,你弟弟有我们。去了那边,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但也别太累着自己。” 他知道儿子的不凡,但父亲的天性,总是难免牵挂。

张诚看着父母,心中暖流涌动。他深知,若非联合培养计划安排得如此周密,母亲是断然要放下一切,跟着他去北京租房照顾的。那样对家庭,对年幼的弟弟,都非长久之计。他拉起母亲的手,语气带着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沉稳与安抚:“妈,你放心,学校安排得很周到,有专门的生活老师。放假我就回来。您和爸爸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弟弟和爷爷奶奶,就是我最大的安心了。”

他又看向父亲,目光坚定:“爸,我知道。我会把握好分寸的。”

前来接洽的北大工作人员也在一旁微笑着保证:“张先生,李女士,请你们完全放心。学校对张诚同学非常重视,我们会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保障,生活老师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一定会把张诚同学照顾得很好。”

在再三的保证和依依惜别中,张诚独自一人,随着工作人员,通过了安检,走向了登机口。他的背影在熙攘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幼小,但那步伐却异常稳健,没有丝毫迟疑与怯懦。李秀兰直到儿子的身影完全消失在通道尽头,才忍不住靠在丈夫肩头,抹了抹眼角。张建军搂住妻子的肩膀,低声道:“走吧,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相信他。”

飞行过程平稳而短暂。当飞机平稳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舱门打开,踏上北京土地的那一刻,一股不同于家乡小城的、更加宏大而急促的城市脉搏,仿佛透过舷梯传入了张诚的感知。这是他两世为人,第一次来到这个国家的中心,这座积淀着厚重历史又奔腾着现代活力的都市。

出口处,举着接机牌的人群中,有几人格外显眼。一位身着得体行政夹克、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一位精神矍铄、目光睿智的老者,以及一位看上去约莫四十岁左右、面容和善、衣着干练的女性。他们站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气场。

工作人员引领着张诚快步上前。那位中年男子首先迎了上来,脸上带着热情而不失分寸的笑容,主动伸出手:“这位就是张诚同学吧?一路辛苦了!我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姓周,周文斌。欢迎你来到北京,欢迎你加入北大!”

“周校长好,谢谢您亲自来接我。”张诚伸出小手,与周副校长用力握了握,态度不卑不亢。

周副校长侧身,恭敬地介绍身旁的老者:“这位是徐海超院士,也是我们‘联合培养导师小组’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数学和物理方向的宏观指导。徐院士得知你今天到京,特意推掉了上午的一个会议,一定要亲自来接你。”

张诚心中微动,看向这位老者。徐海超院士,这个名字在学术圈如雷贯耳,是国内分析数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着作等身,门生遍布天下。他连忙躬身问好:“徐院士好,劳您大驾,学生惶恐。”

徐海超院士哈哈一笑,声音洪亮,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爽直,他仔细端详着张诚,眼中满是欣赏与好奇:“哈哈,不必客气,不必惶恐!我这把老骨头,能来接我们的小状元、小天才,高兴还来不及呢!早就想见见你这个‘八省第一’的本尊了,果然气度不凡!以后咱们就是‘同事’了,学习上有什么想法、困难,随时找我老头子!”

徐院士的平易近人,瞬间拉近了距离。张诚也笑了起来:“一定经常向徐院士请教,您别嫌我烦就好。”

最后,周副校长介绍那位女性:“这位是王淑萍老师,是联合培养委员会经过精心挑选,为你配备的专职生活老师。王老师以前在附小做过多年班主任,后来又在学校后勤部门负责学生工作,照顾孩子经验非常丰富,责任心极强。以后你的日常起居、行程安排,就都由王老师负责了。”

王淑萍老师走上前,她蹲下身,与张诚平视,眼神温柔而坚定,语气柔和:“张诚同学,你好。以后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想去哪里,或者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随时告诉王老师。把我当成你在北京的家人就好。” 她的动作和语气,既体现了对张诚年龄的照顾,又保持着对他独立人格的尊重,尺度拿捏得极好。

“王老师好,以后麻烦您了。”张诚感受到她的善意和专业,心中对未来的生活安排更多了几分踏实。

寒暄过后,一行人乘坐学校安排的商务车,驶离机场,朝着海淀区的方向前行。车窗外的景色飞速流转,从机场高速的现代感,逐渐过渡到海淀区特有的浓郁学术文化氛围。当汽车驶入颐和园路,那片闻名遐迩的飞檐斗拱、红墙灰瓦的建筑群映入眼帘时,即便是张诚,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一丝朝圣般的庄重感。

燕园,到了。

车辆没有在热闹的新生报到区域停留,而是径直驶向了校园深处,靠近未名湖区域的一片相对幽静的居住区。这里多是专家公寓和一些招待所,环境清雅,绿树成荫。

最终,车在一栋独立的、带着小院落的两层小楼前停下。周副校长笑着解释道:“张诚啊,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年龄小,需要绝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学校的导师前来交流指导,学校经过研究,决定将这套专家临湖苑暂借给你使用。这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离图书馆、教学楼和各院系都不远,你看还满意吗?”

张诚有些意外,他原以为会是一间条件好一些的单身宿舍,没想到竟是如此规格。他跟着周副校长等人走进小楼。一楼是宽敞的客厅、餐厅、厨房以及一间给生活老师准备的卧室带独立卫生间;二楼则是一间超大的卧室、书房以及另一个卫生间。书房里书架林立,书桌宽大,光线充足,窗外正对着未名湖的一角,波光粼粼,塔影依稀,景色绝佳。各种家具电器都是新的,显然是精心准备过。

“这……条件太好了,谢谢学校,谢谢周校长和各位领导的安排。”张诚由衷地说道。这样一个独立空间,确实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他的**和自由,避免了与普通大学生同住可能带来的诸多不便。

“你喜欢就好。”周副校长见张诚满意,也很高兴,“这都是应该的。希望你在这里能生活愉快,学有所成。”

随后,便是办理一系列入学手续。因为有副校长亲自陪同,所有流程都是走的特殊通道,高效而迅速。那张特制的、印有十三所高校标志和张诚照片的校园卡和学生证,在刷卡机上轻轻一贴,清脆的“滴”声响起,意味着他正式成为了这十三所顶尖学府共同承认的特殊学生。图书馆权限、各院系实验室的门禁权限(在导师陪同下或经批准后使用)、食堂消费功能等一应激活。

王淑萍老师则迅速进入了角色,帮着张诚将行李归置妥当,熟悉小楼里各种设备的使用,记录下张诚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并表示会负责后续的食材采购和日常餐饮安排,确保营养均衡。

一切安顿就绪,周副校长和徐院士又关切地嘱咐了几句,便先行离开,让张诚好好休息。王老师也去忙碌安置自己的物品和熟悉环境。

小楼里终于安静下来。张诚独自站在二楼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如画的燕园景致,深深吸了一口气。新的阶段,正式开始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诚并没有急于立刻投入到高强度的专业学习中。他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他首先花了些时间,在王老师的陪伴下,熟悉北大的校园环境。从藏书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总馆和各学科分馆,到标志性的博雅塔、未名湖;从充满现代感的理科教学楼群,到古色古香的静园六院;从熙攘的学一食堂,到静谧的朗润园……他用脚步丈量着这座百年学府,感受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学术活力。

他也正式拜会了目前常驻北大的几位联合培养导师小组的院士,除了数学物理方向的徐海超院士,还有来自信息科学学院的李立仁院士、来自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赵永年院士等。每一位院士见到他,都是饶有兴趣,态度和蔼,勉励有加,并表示随时欢迎他交流讨论。张诚恭敬地执弟子礼,同时也不怯场,在与几位院士的简短交谈中,都能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自己关注领域的问题,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学术敏锐性,赢得了院士们的进一步认可。

此外,周副校长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院系的领导,也陆续与张诚见了面,表达了关心与支持。张诚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应对得体,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环境熟悉,人际关系初步建立之后,张诚便如同鱼儿归入大海,开始了他规律而充实的燕园学习生活。

他的日常安排极其简单,却又高效得惊人。上午,通常会去旁听徐海超院士为高年级博士生开设的《现代分析前沿选讲》,或者根据其他院士的课程表,选择性地去聆听一些与他当前知识结构互补的高级课程。课堂上,他永远是坐在前排那个最年幼的身影,眼神专注,偶尔会低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起初,那些博士生们对这个“小朋友”还颇为好奇,甚至有些疑虑,但几次课下来,看到张诚在课间与徐院士讨论问题时展现出的深刻理解力,那偶尔蹦出的精辟见解,足以让他们收起所有轻视,只剩下惊叹。

下午和晚上,则是他雷打不动的图书馆时间。北大图书馆及其庞大的分馆体系,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他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这个世界最前沿的学术养分。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系统科技树提供的、已经过系统梳理和“理解”的知识框架,而是直接扎进了最新一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之中。

《数学年刊》、《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发明》、《物理评论快报》、《自然》、《科学》、《细胞》……这些在无数研究者眼中高不可攀的圣殿级刊物,此刻就堆放在他的面前。

他首先关注的,自然是数学领域。在将数学等级提升至(\/)后,他的数学直觉、理解力和洞察力已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阅读那些充斥着复杂符号和抽象概念的论文,对他来说,不再是 decipher(破译),而更像是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他看到了在黎曼几何与偏微分方程交叉领域的最新突破,某个困扰学界多年的奇异点问题被一种巧妙的拓扑方法所攻克;他研读了关于朗兰兹纲领对应关系在特定数域上取得的新进展,那精妙的群表示论构造让他拍案叫绝;他也沉浸在代数几何中关于模空间理论的最新论文里,那高度抽象的范畴论语言,在他眼中却呈现出清晰而优美的内在逻辑结构。

“果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诚合上一本厚厚的期刊,心中感慨万千。系统赋予的知识是扎实的基础,是“鱼”,但图书馆里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的是活生生的思想碰撞、是探索的前沿、是“渔”。通过阅读这些论文,他不仅了解了最新的理论进展,更学到了顶尖学者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这让他对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更灵活的理解和把握。许多过去只是“知道”的概念和定理,此刻在具体的前沿应用背景下,变得愈发鲜活和融会贯通。他感觉自己的数学思维,正在发生一场悄无声息的“进化”,变得更加敏锐、更具穿透力。

不仅仅是数学。在物理、材料、信息等学科,他也广泛涉猎。他翻阅着关于拓扑绝缘体输运性质的最新实验报告,思考着其中与理论预测的细微偏差可能蕴含的新物理;他浏览着关于新型二维材料制备与应用的论文,评估着其与系统知识中某些未来材料的关联与差距;他也关注着人工智能领域在深度学习架构上的优化,以及量子计算在纠错码方面的新方案……

这种全方位、高强度的信息输入和思维锤炼,效果是显着的。他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交织、重构。不同学科的知识在他的脑海中碰撞,时常会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他会因为物理学中一个关于对称性破缺的深刻论述,而联想到数学中某个群论结构的特殊性质;也会因为信息学中一种新的编码理论,而灵感一闪,觉得或许可以应用于优化某种材料计算模拟的算法。

他并没有急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或写成论文,而是不断地积累、沉淀、反刍。他知道,根基越深厚,未来才能建起越高的大厦。

偶尔,他也会在未名湖畔散步,看湖光塔影,看莘莘学子。或在静园草坪旁,听不知名乐手的吉他声飘荡。燕园的包容与宁静,给了他思考和成长的绝佳土壤。

一个月的时间,悄然流逝。张诚站在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夕阳下被染成金黄的博雅塔,心中充满了一种充实的喜悦。

顶尖大学,果然是顶尖大学。这里不仅有大师,有丰富的藏书,更有一种无处不在的、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在这里,每一个求知者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都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

“有了好的平台相助,真能事半功倍。”他低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自信的微笑。燕园的第一页,已经翻开,而他知道,更加波澜壮阔的篇章,还在后面。他的燕园求学路,才刚刚启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