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一周的紧张准备后。张诚在赵伟和陈刚的陪同下,乘坐有关部门协调的专机,北上抵达了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摇篮”的重镇——沈阳。当飞机舱门打开,一股远比北京凛冽、带着东北平原特有粗犷气息的寒风扑面而来时,也意味着他正式踏入了这片与共和国航空事业血脉相连的土地。
中国航空动力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动力所”)位于沈阳的航空产业园区内,高墙环绕,戒备森严,门口持枪哨兵的身姿挺拔如松,无声地诉说着此地的份量与机密。车辆驶入园区,沿途可见风格朴拙却规模宏大的厂房、试验台架,以及高耸的风洞设施,空气中似乎都隐隐弥漫着一股金属、燃油与奋斗交织的特殊气息。
车辆最终在一栋看上去有些年岁,但维护得极其整洁的科研主楼前停下。楼前,以所长吴天阔为首,研究所的几位副所长、总工程师,以及“擎天”项目核心团队的十余名骨干成员,已然列队等候。他们大多穿着深色的工装或西装,许多人鬓角已染霜华,脸上带着长期熬夜和承受巨大压力留下的痕迹,但此刻,每一双眼睛都聚焦在即将开启的车门上,充满了期盼、好奇,以及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审视。
车门打开,张诚的身影出现。他依旧是一身简洁的深色外套,围了一条素色的围巾。相较于一周前在别墅客厅里的家居的随意性,此刻的他更多了一份出行的利落,但那份沉静如水的核心气质丝毫未变。他年轻得过分的面容,与眼前这群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最年长者已近花甲的航空动力专家们,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然而,预想中可能存在的、因年龄和资历差距而产生的微妙隔阂,并未出现。
就在张诚双脚踏实地面,站稳身形的那一刻,所长吴天阔率先大步迎上前,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热情笑容,远远就伸出了双手:
“张研究员!欢迎!欢迎您来到我们动力所!一路辛苦了!”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与真挚,双手紧紧握住张诚的手,用力地摇晃着。这份热情,绝非流于表面的客套,而是蕴含着“援军终于到来”的激动与释然。
紧接着,研究所的党委书记,一位气质沉稳、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也上前与张诚握手,言辞恳切:“张诚同志,我代表所党委和全所干部职工,热烈欢迎您的到来!您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施以援手,我们感激不尽!”
随后,几位副所长、总工程师,以及项目团队的负责人、气动专家、结构专家、控制专家……纷纷上前与张诚握手致意。他们的态度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极高的敬意。
“张研究员,久仰大名!”
“终于把您盼来了!”
“路上还顺利吧?沈阳这边比北京冷,您多注意保暖。”
这些问候,真诚而细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使用的称呼,几乎清一色是“张研究员”或“您”,语气恭敬。没有人因为他年轻而流露出丝毫怠慢,更没有人摆出前辈或资深专家的架子。在他们眼中,眼前这个少年,头上顶着的是菲尔兹奖的耀眼光环,手中掌握的是可能破解他们数月乃至数年困局的钥匙。在航空发动机这个极度依赖基础理论突破的领域,达者为先,能者居上,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张诚过往的成就,已经为他赢得了无需任何资历证明的、至高无上的“学术护照”。
张诚面对这热烈的欢迎阵仗,依旧保持着从容。他微微欠身,与每一位上前问候的专家握手,并清晰地回应:
“吴所长,书记,各位总师,大家好。辛苦各位在此等候。”
“不辛苦,不辛苦!您能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吴天阔连忙说道,亲自引着张诚往大楼里走,“外面冷,咱们快进去,会议室已经准备好了,先给您简单介绍一下情况,然后去给您安排的住处安顿。”
一行人簇拥着张诚走入科研主楼。大楼内部装修朴素实用,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各种航发部件的解剖图、性能曲线图以及一些鼓舞人心的标语,如“动力强军,科技报国”、“严谨求实,协同攻坚”等,处处透露着浓厚的工业科研氛围和使命感。
沿途遇到的所内其他研究人员,看到所长、书记等一众领导亲自陪同着一位如此年轻的陌生人,都纷纷投来惊讶和好奇的目光,低声议论着。显然,张诚到来的消息,已经在所内小范围传开,大家都想知道,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外援”,究竟有何等神通。
欢迎仪式在研究所一间中型会议室举行。会议室前方悬挂着横幅——“热烈欢迎张诚研究员莅临指导‘擎天’项目攻关”。长条会议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水果,气氛庄重而热烈。
吴天阔所长亲自主持,他首先代表动力所再次对张诚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随后,他请张诚讲话。
张诚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那饱经风霜却又充满期待的脸庞。他没有多余的客套,开口直接切入主题,声音清晰而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