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帷幕在马德里徐徐落下,但由此产生的涟漪仍在扩散。对于中国代表团而言,此次大会的成果堪称辉煌,尤其是张诚以十二岁之龄荣获菲尔兹奖,其开创的“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在世界数学殿堂成功“刻碑留名”,这不仅是张诚个人学术生涯的阶段性顶峰,更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实力跃升的显着标志。这一盛事,自然受到中国驻西班牙大使的高度关注。
大会闭幕翌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本来准备回国的张诚在下榻酒店接到了中国代表团团长、中科院陈副院长的正式通知。
“张诚,”陈院长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同于往常的郑重,“我们刚刚收到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正式邀请。大使先生特意为你和我们在马德里的代表团成员举办一场小型庆祝宴兼送行晚宴。时间是今晚七点,在使馆内部。”
他顿了顿,补充道:“大使先生本人非常重视,届时姚大使将亲自主持。我和高研所的孙所长都会陪同你一起参加。”
这是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邀请。张诚如今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纯学术圈,成为国家科技形象的一张耀眼名片。驻外大使作为国家在海外的代表,借此机会表彰杰出人才、展现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是常见的举措。
“好的,陈院长,我会准时参加。”张诚平静地回应,脸上并未露出太多意外或激动的神色。对他而言,这更像是完成一项必要的礼仪和交流任务。
科研助理赵伟得知消息后,立刻忙碌起来,协助张诚准备合适的着装——最后决定依旧是凸显沉稳的深色西装,确保形象得体。同时,他也与使馆方面保持沟通,确认行程细节。
傍晚六点三十分,四辆悬挂着五星红旗的黑色轿车准时抵达酒店门口。陈副院长、高研所孙所长以及张诚、赵伟和一众代表团成员,乘车驶向位于马德里使馆区的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
使馆区环境幽静,绿树成荫,各国使馆建筑风格各异。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是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元素与中国传统建筑韵味的宏伟建筑,庄重而大气。在夕阳的余晖下,国旗高高飘扬,身着制服的保卫人员在门口肃立,安保措施严谨而周密。
车辆通过安检,驶入使馆院内。使馆政务参赞和文化参赞已在此等候迎接。一番简短的寒暄和身份核验后,几位参赞热情地引导着陈院长、孙所长和张诚一行进入使馆主楼。
踏入使馆内部,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庄重、典雅的氛围。内部装修既体现了现代外交场所的简洁与功能性,又巧妙地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大厅一侧悬挂着巨幅的国画《万里长城》,气势磅礴;走廊里陈列着精美的青花瓷器和景泰蓝工艺品;柔和的灯光映照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反射出温暖的光泽。
空气中隐隐飘散着淡淡的檀香,伴随着若有若无的中国古典音乐,瞬间将人从南欧的风情拉回到了东方的文化意境之中。这里仿佛是远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一块“中国飞地”,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国家的形象与文化的底蕴。
在参赞的引导下,他们穿过几条安静的走廊,来到了此次的宴会厅。这是一个不算大,但布置得极其精致、温馨的厅堂。一张铺着洁白桌布、可容纳十余人的圆形餐桌位于中央,餐具摆放整齐,银光闪闪。墙壁上挂着中国书法作品,内容是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十分应景。
晚上七点整,中国驻西班牙特命全权大使姚先生准时步入宴会厅。姚大使年约五旬,身材挺拔,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目光敏锐,言谈举止间既有外交官的沉稳干练,又透着一股书卷气。
“陈院长,孙所长,欢迎欢迎!”姚大使笑容满面地与陈副院长和孙所长握手,随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张诚身上,笑容更加和煦,主动伸出手,“这位就是张诚教授吧?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我在马德里已经多次听到你的大名了,真是为咱们中国争光了!”
“姚大使,您好。”张诚上前一步,与姚大使握手,态度不卑不亢,“您过奖了。”
“一点都不过奖!”姚大使用力地摇了摇张诚的手,“菲尔兹奖啊,数学界的诺贝尔!更何况你还如此年轻,开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不仅是你个人的荣耀,更是咱们中国人的荣耀!”
姚大使招呼众人落座。他特意让张诚坐在自己右手边的位置,显示出对这位年轻天才的格外看重。陈院长坐在大使左手边,孙所长次之,赵伟以及众代表团成员和使馆的几位主要参赞也依次就座。
宴会开始,服务人员优雅地为各位宾客斟上茶水和水酒。姚大使首先举杯致辞:
“首先,我代表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也代表祖国和人民,向张诚教授荣获菲尔兹奖这一至高荣誉,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他声音洪亮,充满感情,“也向陈院长、刘所长以及中科院代表团所有成员,在此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展现出的中国科学家风采,表示由衷的敬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