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在《数学年刊》上的正式发表,如同一块被投入国际学术界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波澜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智力海啸。这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叹与赞誉,更有实实在在的、来自世界各个科学高地的、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
邮件,如同候鸟迁徙般,从全球各地飞向张诚在中科院的邮箱。发件人地址涵盖了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牛津、普林斯顿、哥廷根、巴黎高师……这些象征着人类智慧巅峰的学府和研究所。信件内容大同小异,无不极尽诚挚与优渥:
“尊敬的张诚博士,我们以最极大的热情,邀请您加入 [某某大学/研究院],我们愿意为您提供 [终身讲席教授/高级研究员] 职位,独立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研究方向,远超常规的启动经费和年薪,以及为您量身打造的最顶尖科研团队……”
这些邀请所开出的条件,任何一项都足以让普通的青年科学家,甚至许多功成名就的学者心动不已。它们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对张诚能力的最高认可,也展现了这些顶尖机构招揽顶尖人才的决心和魄力。
然而,这些信件在张诚的邮箱里,大多只得到了已读标记,或者由他那尚未正式上岗的学术助理模板化地回复一封礼貌的感谢信。对于张诚而言,这些外在的待遇和头衔,与他内心追求的科研自由以及系统所指向的宏大目标相比,显得无足轻重。他深知,扎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依托国家给予的毫无保留的支持,才是他能心无旁骛地冲击那些真正终极问题的最佳选择。
在这些纷至沓来的邀请中,有一封显得格外郑重,也更具学术分量——来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这封由研究院院长亲自签发的信件,不仅表达了最热烈的祝贺和对张诚学术成就的极高推崇,更是正式邀请他前往普林斯顿,在研究院那个曾见证过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哥德尔等科学巨匠足迹的着名讲堂里,做一场关于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专题学术报告。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邀请。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报告自己的重大成果,几乎是每一个理论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梦想,是学术生涯中一枚闪亮的勋章。
张诚仔细阅读了这封邀请函。他深知,这样一篇颠覆性的论文,仅仅发表在期刊上是不够的。数学界,尤其是数论领域的同行们,迫切需要听到他本人对证明思路的详细阐述,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拓扑筛法”和“算术空间非交换几何”等全新框架的理解。报告后的提问与讨论环节,是检验证明、深化理解、乃至激发新思想的重要过程。这一步,必不可少。
但是,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将至少耗费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在旅途、适应和社交上。这对于惜时如金的张诚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浪费。他追求的是思维的效率,是知识探索的连续性,而非形式上的荣光。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为何不能将世界邀请至我的面前?
他随即通过内部通讯,联系了中科院孙院士,并请其转达更高层面的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孙所长,各位领导,”在一次小范围的高层沟通会上,张诚平静地陈述着自己的理由,“普林斯顿的邀请,我理解其学术意义。证明需要向学界进行详细报告,这一点我认同。但是,长途跋涉去美国,时间成本太高。我认为,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建议,由我们发起邀请,在北京,例如在北京大学,举办一场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专题学术报告会。我们向全球主要的数学研究机构发出邀请,请他们派代表前来。这样,既满足了学术交流的必要性,也能将国际学术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节省我的时间,同时也能展现我们国家开放、自信的科研环境。”
这个提议,让在场的领导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这简直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一方面,完全符合张诚不愿过多奔波的个人意愿,保障了他的科研时间,体现了国家对顶尖人才意愿的尊重。
另一方面,这将是中国首次以“学术高地”的姿态,主动发起对全球顶尖智力资源的召集!以往,都是我们的学者千方百计前往欧美参加顶级会议,如今,情况将要反转!这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实力的巨大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飞跃,其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远超一次简单的出国访问。
“好!太好了!”一位主管科技的部级领导当即拍板,“张诚研究员的这个提议,具有战略眼光!我们不仅要办,而且要办得隆重、办出水平!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产出顶级的科研成果,也能成为引领全球学术交流的中心!”
方案迅速得到最高层面的认可和支持。相关部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