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等一行领导从张诚那间静谧得与外界喧嚣格格不入的研究室离开,坐进返回市区的专车时,车厢内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极度兴奋与深沉震撼的情绪。几位身居高位、见惯风浪的领导,此刻却都有些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了不得……真真是了不得!”科技部的王部长率先打破沉默,连连摇头感叹,脸上满是不可思议,“我见过不少青年才俊,国外访问时也接触过一些所谓的‘天才’,可像张诚同志这样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不仅仅是天赋的问题,”中科院的李院长接口道,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膝盖,眼神深邃,“更重要的是那份心性!你们注意到没有?从头到尾,他可有半分得意?可有丝毫激动?那平静的眼神,仿佛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就像是吃完早饭散个步一样平常。这份定力,这种视巨大荣誉如浮云的境界,莫说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就是我们这些活了半辈子的人,又有几个能做到?”
教育部的刘部长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是啊。与他交谈,完全感觉不到是在和一个孩子说话。逻辑清晰,措辞得体,态度不卑不亢。他对科研的那种纯粹专注,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探索真理而生。我们之前还担心巨大的荣誉会干扰他,现在看来,倒是我们多虑了。他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也……‘坚硬’得多。”
“正因如此,我们更须加倍小心,倾力护持!”孙院士语气郑重地总结道,“此子乃国士,乃国宝!其价值,不可估量!他的智慧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他的成长轨迹独一无二,绝不能被任何世俗事务所干扰,更不能有半分闪失!”
这番评价,得到了车内所有人的一致认同。一种强烈的共识在他们心中形成:对待张诚,必须采取与对待任何其他科学家,甚至与对待任何其他“天才”都截然不同的、最高规格的护持策略。
报告详细描述了张诚在得知举世瞩目的成就后那异乎寻常的平静表现,分析了他远超年龄的心智成熟度与对科研近乎宗教般的纯粹专注,并强烈建议,必须将对他的重视与保护级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张诚同志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涌现出的杰出英才。他以幼学之龄,连克世界级科学难题,展现了我中华学者勇攀学术高峰的志气和智慧。对于这样的国士,我们必须给予最高程度的重视和支持。”
“原则只有一条:尽一切努力,确保张诚同志心无旁骛,潜心科研,无任何后顾之忧!”
“相关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作为,拿出具体方案,在生活、工作、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提供最优化、最贴心、最可靠的支持。要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他的背后,站着强大的祖国和人民,他是我们全力守护的‘国之重器’!”
这已不仅仅是对一个科学家的褒奖,更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对顶尖人才保护与发展的一次明确部署。
紧锣密鼓的专项会议
领导指示下达后,如同吹响了行动的号角。一个由国办牵头,中科院、科技部等多个核心部门参与的“张诚保障工作专项协调会议”,在最短的时间内于某会“情况大家都清楚了。有明确指示,要求我们倾尽全力,为张诚同志扫清一切障碍,创造最好的科研环境。今天这个会,就是要解决具体问题,拿出可操作的方案来。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先谈谈想法。”
住房保障,静谧与安全的堡垒
国管局的领导首先发言:“目前张诚同志居住的场所,虽由国家安排,安保级别不低,但毕竟是临时性质,且位于研究所内,随着他知名度越来越高,长期来看,难免会受到一些关注和干扰。我们建议,立即为其调配一处独立的、永久性的居所。”
他展示了几个备选方案的效果图和位置图,都是位于北京核心区域、环境幽静、安保基础极佳的高级别住宅或经过特殊改造的院落。
“选址原则是:绝对安全、高度私密、环境优美、生活便利、距离科研单位适中。”国管局领导强调,“房屋内部需要按照最高标准进行适应性改造,包括增设紧急避险空间、独立的数据网络和电力系统、符合科研人员习惯的工作间等。确保那里既是一个舒适的家,也是一个可以随时投入工作的‘安全堡垒’。”
生活助理,要求贴心的“大管家”
卫建委和国管局的代表共同提出了生活助理方案。“张诚同志年龄尚小,虽然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但科研任务繁重,不应再为饮食起居等琐事分心。我们建议,配备一名专职的生活助理。”
“这名助理人选至关重要,”卫建委领导补充道,“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营养学、护理学知识,能科学安排膳食、关注其健康状况,更要政治可靠、性格沉稳、懂得分寸、善于沟通,能够像家人一样给予关怀,又能绝对尊重其**和科研习惯。本质上,他/她将扮演一个‘大管家’的角色,全面负责张诚同志的日常生活保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