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诚那篇题为《A Complete Proof of the Goldbach Conjecture》的论文,通过电子邮件系统跨越太平洋,悄然抵达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年刊》编辑部的服务器时,它所引发的内部震动,远非寻常投稿可比。
负责初步筛选稿件的助理编辑,是一位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数学家。当他看到投稿人姓名栏那个熟悉而又特殊的“Zhang Cheng”时,心脏猛地漏跳了一拍。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下意识地揉了揉,确认无误后,立刻从座位上弹了起来,甚至顾不上撞倒了的桌上的咖啡杯,拿着打印出来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冲向了编辑部主编的办公室。
“约翰逊博士!紧急情况!是那个张诚!他……他投稿了!标题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证明!”助理编辑气喘吁吁,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形。
主编罗伯特·约翰逊博士,一位年过六旬、头发银白、以严谨和沉稳着称的数学家,正准备端起他的下午茶。听到助理编辑的话,他的手停在半空,眉头瞬间锁紧,接过那张薄薄的纸页。
“Goldbach…” 他低声念出这个在数论领域如同圣杯般的名字,目光锐利如鹰,“你确定是那个来自中国的张诚?之前发表非交换几何应用于凝聚态的那个年轻人?”
“确定!就是他!投稿系统信息完全匹配!”
约翰逊博士放下茶杯,脸上没有了丝毫悠闲之色。他深知这个名字的分量。张诚之前那篇关于摩尔超晶格的论文,其展现出的深刻数学洞察力和跨领域融合能力,已经让《数学年刊》的编委们印象深刻。如今,这个年仅十一岁(根据他们掌握的信息)的少年,竟然将目标对准了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声称完成了证明!
这要么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突破,要么……就是一个足以震动学界的巨大乌龙。但以张诚过往的声誉和严谨,后者的可能性极低。
“立刻启动最高优先级处理程序!”约翰逊博士没有任何犹豫,果断下令,“跳过所有常规排队和初步审查,直接进入特邀审稿阶段。通知所有在线的资深编辑,十分钟后紧急视频会议!”
《数学年刊》这台精密运转的学术机器,因为张诚的投稿,瞬间进入了超负荷状态。十分钟后,编辑部核心成员会议上,气氛凝重而兴奋。
“先生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约翰逊博士开门见山,“张诚投稿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鉴于投稿人的既往成就和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我提议,立即组建一个特设的、最高规格的联合审稿团。我们需要这个领域内最顶尖、最受尊敬、同时也最具批判性的头脑来共同审查这篇论文。”
建议得到一致通过。编辑部动用了全部的人脉和影响力,在极短的时间内,联系并说服了六位数学界的泰山北斗,组成了一个堪称“梦幻阵容”的审稿团。这六位审稿人,分别来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剑桥大学、巴黎法兰西学院、波恩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以及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们无一不是菲尔兹奖或沃尔夫奖得主,是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乃至整个纯数学领域的执牛耳者。其中,就包括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过里程碑式贡献、以苛刻严谨着称的几位老牌大师。
论文的加密副本被迅速分发给六位审稿人。一场数学史上可能最为紧张、最为严苛的审查,就此拉开序幕。
最初的反应,几乎是清一色的震惊与怀疑。
“拓扑筛法?算术空间的非交换几何?这……这思路太诡异了!”一位审稿人在初次浏览引言和核心思想后,忍不住在私人邮件中向约翰逊教授表达了他的难以置信,“这完全偏离了所有传统的路径,像是从外太空飞来的灵感。”
“我需要时间,很多时间。”另一位以挑剔细节闻名的审稿人回复道,“他的定义体系非常新颖,甚至有些……反直觉。我必须确保这些基础是绝对牢固的。”
然而,随着审稿的深入,最初的怀疑和困惑,逐渐被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惊叹所取代。
审稿人们很快发现,张诚构建的数学框架,虽然起点奇特,但其内部逻辑之严密、结构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他引入的新概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经典的数论对象建立了深刻而自然的联系。那些看似跳跃的步骤,在他精心铺垫的引理和命题的支撑下,变得顺理成章。
审查过程是极其艰苦的。六位大师几乎放下了手头所有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对这篇论文的“拷问”中。他们通过编辑部建立了一个加密的讨论群组,不断地提出疑问、指出可能存在的模糊之处、要求更详细的推导过程。
编辑部作为中转站,将这些问题和意见整理后,匿名反馈给张诚。而张诚的回应,则再次让审稿团感到震撼。他的解答清晰、精准,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提问者困惑的根源,并提供更深入的阐释或补充推导,其反应速度和对自身理论体系的掌控力,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轻的学者,更像是一位在此领域深耕数十年的开创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