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执尘仙途 > 第278章 孩子还没学会叫娘,先学会了哄碗睡觉

婴儿床边的陶碗里,最后一滴露珠坠成涟漪时,东南村的鸡叫了第一遍。

小满蹲在檐下,看张老汉抱着半块陶砚往院门口挪,陶砚用蓝布裹了三层,边角还沾着灶灰——那是他昨晚翻箱倒柜找出来的,说是娃他奶临终前摔碎的,“碎得蹊跷,裂纹像条活蛇”。

绣娘跟在后面,帕子里包着断簪,帕角绣的并蒂莲被攥得发皱,她眼睛红得像浸了水的石榴籽,见小满看过来,喉结动了动,终究没说话。

满月这日的晨光里,院中的青石板台渐渐堆成了小山。

缺耳的陶罐、崩口的茶盏、裂成九瓣的花盆,甚至还有半块带釉的屋瓦——瓦当刻着“平安”二字,断口处还粘着陈年的草屑。

村民们围在院墙外,有的踮脚往石台上望,有的攥着衣角搓出了毛边,张二婶的小孙子举着块缺角的糖罐,被他娘扯着后领拽得直晃:“别闹,这是给小仙姑的见面礼。”

小满垂眸看了眼怀里的襁褓。

婴儿正攥着她的一缕发丝啃,口水洇湿了衣襟,睫毛上还沾着夜露,像只贪睡的小猫。

可当她的目光扫过石台上的器物时,指腹突然触到婴儿后颈的温度——比寻常时候烫了两分,像块捂在掌心的玉。

“婶子。”她走向张二婶,石台上的陶盏突然“叮”地轻响,“这糖罐是你家的?”

张二婶的手抖了抖,糖罐“啪”地掉在地上。

碎块滚到小满脚边,她蹲下身,指尖刚要碰那裂纹,就见糖罐表面浮起极细的金线,像被风吹开的蛛网,沿着裂纹蜿蜒游走。

金线所过之处,陶土泛出温润的光,像被岁月磨透了的老玉。

“都收回去吧。”小满直起腰,声音比晨雾还凉,“这些伤,得它们自己说出口,才能被听见。”

院外响起抽气声。

张老汉的陶砚“咚”地砸在石台上,蓝布散开,半块砚台裂成三瓣,断口处还留着他指甲抠过的白痕:“小仙姑这是嫌我们的东西破?前日井里的玉珠照出我家那口子护着陶核的样子,这娃娃能听见老辈的魂儿说话!”

“不是嫌破。”小满低头摸了摸婴儿的手背,婴儿正盯着石台上的糖罐碎片,小拳头攥得紧紧的,“是怕它们疼。你们看——”她指着糖罐上的金线,“这些光在找伤口的根。可要是你们急着把它们塞到娃娃跟前,光就会慌,伤口反而会咬得更紧。”

人群静了。

绣娘突然蹲下来,把断簪贴在脸上蹭了蹭:“我男人走的时候,这簪子是他最后摸过的东西。断口上的指痕……是他急得直搓手留下的。我就想让娃娃听听,他那时候有多慌。”

小满闭了闭眼睛。

她想起山洞里那枚陶核结晶,想起顾微尘当年蹲在井边,用竹片挑着陶片说“每道裂纹都是文物在说话”。

婴儿的体温透过襁褓传来,像团烧得极慢的火,她突然明白那些金线是什么——是婴儿的气息,正顺着器物的伤口往里钻,像只探路的虫。

“明日起,各家把破器物摆到堂屋最显眼的地方。”她提高声音,“白天让日头晒,夜里让月亮照,等哪日你们听见器物‘嗡’地响一声,再来找我。”

村民们三三两两散去时,日头已经爬上了东墙。

石台上的器物被各自主人抱走,最后只剩那半块屋瓦。

小满捡起瓦当,“平安”二字的裂纹里卡着根稻草,她轻轻一抽,稻草断成两截,露出下面一行极小的刻痕:“阿娘,我要嫁去北庄了。”

婴儿突然在她怀里拱了拱,小脑袋往瓦当凑过去,鼻尖几乎要碰到裂纹。

小满心头一跳,刚要把瓦当收起来,就见瓦面浮起淡淡的金光,像有人用金粉沿着裂纹描了一遍。

当夜,小满在院中石凳上坐了半夜。

风裹着海的咸湿味掠过竹帘,她听见空气里有极细的震颤,像无数根银针在棉布里跳动。

那是器物的裂纹在呼吸——白天被村民抱回去时,它们大概松了口气。

三日后的深夜,乳母起夜喂奶。

月在中天,窗纸被风掀得哗啦响,她刚摸到床头的铜灯,就见婴儿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正盯着墙角的旧陶钵。

那是乳母的祖母遗物,钵身裂了道半指宽的缝,缝里塞过布条、粘过胶,总也合不拢。

“我的小祖宗,可是饿了?”乳母搓着冻红的手去抱婴儿,刚弯下腰,就听见“嗡”的一声。

陶钵震了震,婴儿的小手突然挥起来,像在拍哄睡的摇篮。

她嘴里发出细碎的哼鸣,音调起起落落,像春雨打在青石板上,又像顾微尘当年在井边哼的谣。

乳母的手停在半空。

陶钵的裂隙边缘渗出淡金色的露珠,露珠顺着裂纹缓缓流动,所过之处,陶土发出“滋滋”的轻响。

等露珠消失时,那道裂了二十年的缝竟不见了,钵身光滑得像刚出窑的新货。

“阿婆?”乳母颤着声摸向陶钵,钵底突然泛起水光。

水面上浮起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像是用树枝在泥里划的:“阿婆说,冷的时候记得加衣。”

她的眼泪“啪”地砸在陶钵上,溅起的水花里,那行字慢慢散了,只余下淡淡的温暖,像祖母的手抚过她的后颈。

小满是在黎明时分知道这事的。

乳母裹着棉袄撞开她的门,陶钵在怀里抱得死紧,眼睛亮得像点了两盏灯:“小先生您看!它说话了!说阿婆让我加衣!”

小满接过陶钵,指腹掠过光滑的钵身。

陶钵里还留着乳母的体温,她闭上眼睛,隐约听见极轻的抽噎——不是器物的,是某个老妇人的,带着北地口音:“我那小囡,总爱贪凉……”

她的手猛地一颤。

陶钵“咚”地落在桌上,震得烛火摇晃。

她转身翻出木箱,箱底躺着枚鸽蛋大的陶核结晶,是当年在山洞里找到的,表面布满蛛网似的裂纹。

她把结晶放在婴儿枕边,结晶立刻发出柔和的光,照得婴儿的小脸像浸在蜜里。

当夜,小满守在婴儿床边。

结晶突然泛起涟漪,内部浮现出层层叠叠的人脸——有头发斑白的老匠人,有系着蓝布衫的村妇,有顾微尘蹲在井边的侧影,还有她自己十六岁时在听心潭边摔陶的模样。

每张脸都闭着眼睛,嘴角带着笑,像在听谁唱摇篮曲。

“原来如此。”小满轻声说。

婴儿翻了个身,小手搭在结晶上,结晶的裂纹突然亮了亮,像被吹亮的灯芯。

她终于明白,婴儿不是在修复器物,而是用最纯粹的心念,唤醒了它们沉睡的“情执”——那是制器人留在陶土里的温度,是用陶片盛过的眼泪,是压在箱底几十年的牵挂。

次日清晨,小满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攥着泥铃。

泥铃是顾微尘当年给她的,铃身有道裂纹,是她十六岁时赌气摔的。

“从今日起,”她的声音穿透晨雾,“谁再喊这娃娃‘小仙姑’‘天选之子’,就禁入听心潭三年。”

村民们面面相觑。

张二婶的小孙子举着糖罐跑过来:“那我能喊她妹妹吗?她昨天冲我笑了!”

小满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喊名字。她叫阿禾。”

七日后的傍晚,阿禾第一次不是因为饥饿啼哭。

邻家的王老翁摔碎了药碗。

那是他亡妻亲手烧的,碗底刻着个“安”字。

老翁蹲在地上捡碎片,嘴里骂着“老骨头手不稳”,眼角却泛着红。

阿禾正被乳母抱着晒太阳,突然浑身一震,小身子绷得笔直,眼泪大颗大颗砸在襁褓上,像断了线的珠子。

“这是怎么了?”乳母急得直拍她后背,“可是哪里疼?”

小满听见哭声赶过来时,阿禾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小拳头攥着乳母的衣襟,指节都白了。

她蹲下来,从老翁手里接过碎碗片,拼在青石板上:“阿禾,你想听它说什么?”

哭声顿了顿。

其中一片碗底突然发烫,小满的指尖刚触到陶片,眼前就浮现出画面:土灶前,系蓝布围裙的妇人咳嗽着搅药,药香里混着面香。

“莫省药,”她转头对身后的老翁笑,“给我炖碗热面。”

老翁“扑通”跪在地上,双手撑着青石板,肩膀抖得像被风吹的芦苇。

他的哭声惊醒了满村的狗,阿禾却慢慢止住了抽噎,小脑袋歪着,盯着老翁颤抖的后背,嘴角还挂着泪珠子。

那一夜,东南村的每间屋子都飘着温润的水汽。

缺耳的陶罐里凝着水珠,像有人偷偷倒了半杯温水;崩口的茶盏上蒙着薄雾,像被谁哈了口气;裂成九瓣的花盆里,泥土湿润得能捏出形状——所有破损的器物都在轻轻呼吸,像在和主人一起,为那碗没来得及炖的热面难过。

小满是在回屋的路上察觉泥铃震动的。

她展开掌心,泥铃在月光下泛着暖光,那道跟了她十年的裂纹竟开始缓慢倒退——原本像条小蛇的裂痕,缩成了指甲盖大的点,周围新长出的细纹也在变疏,像被春风吹散的云。

她突然想起顾微尘说过的话:“修复不是把碎片粘起来,是让它们安心。”可她从前总想着补全裂痕,却忘了,有些伤口里藏着最珍贵的东西——是阿婆的叮嘱,是亡妻的遗愿,是摔碎药碗时没说出口的想念。

当晚,小满做了个梦。

她梦见阿禾坐在陶原中央,周围万千陶片像星子般旋转。

每片陶片靠近阿禾耳边时,都会轻轻一颤,然后自动闭合裂口,无声坠地。

阿禾笑着,伸出小手去接,陶片落在她掌心,变成了颗颗圆润的珠子,闪着温暖的光。

“我们修了一辈子的形……”小满在黎明时分惊醒,望着窗外泛白的天喃喃,“可她天生就知道,真正的修复,是让物安心死去。”

春社日的脚步近了。

村头的老槐树上挂起了新扎的红绸,孩子们追着飘飞的绸带跑,笑声撞得檐角的铜铃叮当响。

小满站在听心潭边,望着潭水倒映的蓝天,摸了摸怀里的泥铃——它现在轻得像片云。

“今年春社,不设坛,不焚香。”她对来问礼的村民说,目光掠过正在院门口揪狗尾巴草的阿禾,“让阿禾自己走进去。”

潭水泛起涟漪,像谁在水下轻轻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