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可是母后,大哥一直不在京城。
对于三省六部的事所知甚少,甚至有的连人都不认识。
大哥带兵之人,性子直爽,此次共同处理潼州谋反案。
有许多官员称他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对他很有好感。
他如今掌管御林军,假以时日,他定会得到百官青睐。”
皇后:“你大哥有你大哥的强项,你也有你的长项。
听母后的,你正常行事,不可因此疏远了兄弟关系。
一切你父皇自有定夺,你万不可负了父皇的宠爱。”
三皇子:“可是母后,以后我和大哥难免共同行事。
如果产生分歧,儿臣如何是好?”
皇后:“你记住,内事不懂问右相,外事不懂问左相。
另外等申怀安回京之后,你与他多走动走动,对你定有益处。”
三皇子:“谨遵母后教诲。”
皇后:“好了,夜色已深,你先回去休息去吧。”
三皇子:“儿臣告退。”
……
此时,皇帝在御书房处理完政事,夜已深沉。
他来到坤宁宫,皇后在等着他。
二十多年前,皇上还是皇子,在边关兵败重伤,一直是皇后精心照顾。
皇上对于皇后很是尊重和感激,以至于刚登上皇位,就立其为皇后,母仪天下。
两人的感情是经过岁月的洗礼的,这种情怀也不是一般的妃子所能替代的。
皇后为皇上宽衣,皇上今天要在坤宁宫就寝。
皇上道:“晚上景伦来了?”
皇后:“这孩子心实,一点事都沉不住气。”
皇上:“景伦从小懂事,也懂为朕分忧,只是这性子还是温和了一些。”
皇后:“这都是陛下从小教导,知道宽厚和仁孝。”
皇上:“景皓晚上是不是也进宫了?”
皇后:“景皓在祥妃那里吃了些点心就出宫了,这些年也苦了他们娘俩了。
好不容易回京了,时常进宫尽孝也是做皇子的本份。”
皇上:“就你心宽,朕此次将景皓留在京城,你是何看法?”
皇后:“祥妃性子温和,孩子常年不在身边,景皓自小多磨乱。
但这孩子不仅孝顺,也很是争气,同时也造就他直爽的性子。
如今潼州的事已了,是该让他回京了,再说御林军本就应该是皇室掌控。
陛下让景皓进京,应该是最好的安排了。”
皇上:“还是皇后懂朕的心事啊,不过朕还有一层意思,你可知道?”
皇后:“陛下难道还有其它考量?”
皇上:“景伦虽然聪慧,也一直留在京城,有百官相助,他行事也还可圈可点。
只是他太顺了,长此下去,他的性子会越来越温和,也会越来越依赖百官。
我之所以让景皓回京,是因为景皓性子直爽,行事果决。
这是想让景伦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也让他知道问题也可以换个角度处置。
也不至于以后遇到大事,乱了分寸。”
皇后:“可是陛下,这样他们兄弟有了分歧,不是影响了兄弟感情吗?”
皇上:“凡事都有两面性,朕的这几个孩子啊,真是让人操心。
景皓行事果决,可性子太过直爽;景伦行事稳重,可性子温和。
景良虽然好学,但太过年幼。
特别是景维不学无术,天天钻研那些没用的东西,真让朕头痛。”
皇后:“陛下,好歹他们兄弟还算和睦,你就不要多想了。”
皇上:“朕还是在你这里心安啊,上次朕装病,多亏你在背后打掩护,他们没有怀疑吧?”
皇后:“可是陛下,臣妾身到现在都还不明白,陛下为何闹此一出。”
皇上:“申怀安在潼州闹得这么大,朕在京城这么一病 ,那些宵小不都跳出来了吗?”
皇后:“真不想到啊,太后和辰王竟然背后做了这么多动作。
要不是申怀安这一闹,他们还不知要藏多久?”
皇上:“申怀安在潼州做的不错,我大梁总算出了个人材。
只是申怀安太过激进,也不知礼数。
朕就不明白了,皇姐和右相这么稳重的人,怎么会如此看好他,还处处护着他。”
皇后:“陛下,申怀安行事偏激,但却很是有效,朝堂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皇上:“皇后怎么知道朕会培养申怀安?”
皇后:“自从上次在长公主府,皇上让臣妾将我韩家令牌赐予申怀安,臣妾就明白皇上的心思了。”
皇上:“还是皇后懂朕的心思啊,就像申怀安说的那样。
皇后国色天香,温文尔雅,娴舒雅德,仪态万方,德泽天下。
申怀安说得好啊,还有那首: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个申怀安真是说到朕的心坎上了啊。”
皇后:“陛下又取笑臣妾了,不理你了。”
皇上:“哈哈哈,皇后还脸红了……”
……
朝廷的旨意传到潼州已是八月十四了。
虽然长公主提前飞鸽传书,让叶恨北转交申怀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