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新聊斋今古异闻录 > 第17章 长山闹鬼屋

新聊斋今古异闻录 第17章 长山闹鬼屋

作者:摘星笺红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8 15:39:20

《宅妖》

长山的李公,其大伯乃是当朝刑部尚书李为其。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李公凭借这层关系,多年来在商界可谓是顺风顺水,积攒下了不少财富。

早在多年前,李公便在槐树坪这个地方,建造了一座宽敞的宅院。

这座宅院气势恢宏,规模宏大,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雕梁画栋之间,彰显出无尽的奢华与富贵。

李公入住后,总觉得,有一股阴沉气息,挥之不去。

这种感觉,始终萦绕,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雕花窗棂间,编织着神秘莫测的网。

康熙十六年春,李公新得一张春凳。

这木料呈现奇异淡红,纹理间似有血丝游动,触手温暖如活人肌肤。

当晚,月色昏暗,星辰无光,李公独在书房,忽闻春凳发出细微呜咽声。

他起身查看,凳子竟如活物微微颤动,四条腿在青砖地上,拖出弯弯曲曲痕迹。

正当他举烛细察,春凳突然腾空,贴着东墙,化作一摊血水,渗入砖缝消失不见。

三日后,李公于西厢房发现一根白玉棍。

棍长约一米,温润似玉,触手却寒冷彻骨。

他刚将玉棍靠在墙角,这无生命物件,竟如蛇蜕皮,扭曲着钻进墙缝,只留满地碎末,在穿堂风中如雪花飘落。

这些奇异之事,如毒蔓缠绕李公心神。

直至康熙十七年秋,王生俊升来到府上教书,那诡谲之网,才浮出水面。

是夜三更,王生在屋中挑灯夜读。

烛光摇曳间,门槛处探出个葫芦般大小脑袋。

那是个约十厘米高的童子,身着靛蓝短衣,眉眼灵动逼真。

童子绕屋走了三圈,转身扛来两把高粱秸编织的小凳子,又招呼同伴,抬来一口十厘米长的薄木棺。

棺后,跟着个穿白色丧服的女童,头裹白麻,腰系草绳,哭声细弱如丝:“阿爹……阿娘……”

王生吓得汗毛倒竖,惊慌中撞翻烛台。

众人持灯赶来,屋中只剩袅袅青烟。

李公闻讯赶来,手中春凳残余碎屑,突然渗出暗红色液体,在青砖上,流淌出诡异符号。

“宅下有冤魂。”

宋焘踏着月色匆匆赶来,手中罗盘指针疯狂转动。

这位阴阳判官,用桃木剑挑起墙皮,露出半截腐朽童衣。

夜子,法坛上符纸无火自燃,一段尘封往事就此浮现。

三十年前,此地一片荒芜,杂草丛生。

那时正值乱世,兵荒马乱,灾祸横行,百姓流离失所。

有一对刘姓夫妇,带着年幼女儿,一路逃荒至此。

不幸的是,女童途中染上重病。

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缺医少药,尽管刘姓夫妇四处奔波,竭尽全力。

终究无力回天,女童不幸夭折。

悲痛欲绝的夫妇俩,来到槐树坪,停下脚步。

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在此为女儿寻一块安息之地。

夫妇俩用双手,艰难地挖土做坟,用仅有的破席子包裹女儿遗体,又找来一个破旧陶罐当作棺材。

在一棵老槐树下,小心翼翼地将女儿安葬。

他们在坟前痛哭流涕,久久不愿离去,满心都是对女儿的不舍与愧疚。

时光匆匆,十年过去。

这片地,因地势开阔,风水看似颇佳,被一位姓李的官人看中,决定在此扩建自己的宅院。

于是,大批工人被招来挖土动工。

当工人们挖到槐树下时,发现了这座简陋的小坟。

坟上没有墓碑,没有任何标识,若非仔细查看,很难发现这里埋着人。

工人们并未多想,只当是寻常无主孤坟,继续挖掘,准备将其移走。

他们打开陶罐,看到里面的景象时,都被吓了一跳。

陶罐里躺着一具小小的尸骨,十分脆弱。

工人们不敢怠慢,将这具尸骨连同那半截腐朽童衣,匆忙找了个偏僻角落重新安葬。

却未料到,这一举动,竟惊扰了女童的亡魂。

“春凳是她生前喜爱的玩具,这白玉棍,是父亲为她雕刻的物件。”

宋焘剑指地面,青砖裂缝中渗出黑气,

“怨气在地下积聚三十年,早已与宅院气息相互纠缠。”

这场法事,已持续整整七天七夜,整个屋子,被烟雾与烛光笼罩,神秘而诡异。

到了第四夜,法坛前突发惊人一幕:

春凳残骸竟自动拼凑,仿佛有股无形之力操纵。

春凳逐渐复原,一股浓烈墨气从缝隙渗出,在空中凝聚成女童虚影。

与此同时,白玉棍碎片也似受召唤,缓缓漂浮,拼凑出当年棺材形状。

棺材盖子缓缓打开,里面似藏着无尽恐惧。

宋焘见状,毫不犹豫挥起手中长剑,朝怨气凝结的黑雾斩去。

剑光闪过,黑雾被劈开一道口子,却又迅速合拢。

这时,王生突然惊恐大叫:“她抓住我了!”

众人急忙看去,只见王生手腕上多出两道青紫指痕,正以惊人速度蔓延。

似要吞噬整个手腕,那指痕,竟成女童蜷缩模样。

宋焘脸色凝重,深知事情棘手。

他当机立断,咬破舌尖,喷出一口血水,血溅满屋中梁柱。

春凳与白玉棍虚影,一阵剧颤,猛然炸裂。

木屑与碎玉残,影四处飞溅,露出里面森森白骨。

黎明曙光冲破阴云,宋焘用槐木重新制作女童棺材。

法事最后一刻,王生手腕指痕突然泛起朱砂色,化作两朵并蒂莲。

“因果已了。”宋焘擦去额上冷汗,“她终于愿意往生了。”

如今,李公宅院东墙下,多了座一米长的青石坟。

清明时节,总有人看到身穿白色丧服的女童,坐在坟头,身边摆放春凳与白玉棍。

众人都说,春凳上坐着穿崭新衣服的娃娃,白玉棍变成绕坟飞舞的玉蝶,再无阴森气息。

康熙二十三年,李公重新修订族谱,在最后一页添上刘氏夫妇名字。

王生离开书馆时,将手腕莲花刺青拓印在宣纸上,送予宋焘作为谢礼。

宋判官将刺青悬挂法堂,取名为《往生印》。

看到的人都说,莲花花瓣上,映着个穿蓝色布衫的女童,在微笑。

喜欢新聊斋今古异闻录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新聊斋今古异闻录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