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新聊斋今古异闻录 > 第104章 痕深忆峥嵘

新聊斋今古异闻录 第104章 痕深忆峥嵘

作者:摘星笺红叶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8 15:39:20

宝应县署后院的夜,格外静谧,蒲松龄摩挲着案头泛黄的《考城隍》手稿,墨迹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

窗外夜雨淅沥,檐角铜铃叮咚作响,恍惚间将他的思绪拽回十三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分家之夜。

那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少,刚满二十岁,朝气蓬勃。

长子蒲箬,却尚在襁褓之中,需要悉心照料。

就在这一天,堂屋里突然传来大嫂王氏的尖啸声,那声音穿透纸窗,直直地钻进人的耳朵里。

“整日抱着书本装清高,家里米缸见底都不管!

这日子没法过了!”

母亲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喊叫,颤巍巍起身,紧紧地抓住他的衣袖,浑浊的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无奈。

她颤抖着嘴唇说道:“松龄啊,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大嫂要操持这一大家子的生计……”

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只听得“砰”的一声脆响,瓷碗碎裂的声音骤然响起,打断了她的话语。

紧接着,王氏像一阵狂风般冲进书房,手中高举着一把扫帚,气势汹汹。

她二话不说,将蒲松龄伏案疾书的文稿猛地扫落在地,那些纸张如同雪花一般四散飘飞。

王氏怒目圆睁,对着蒲松龄吼道:“写这些鬼画符能当饭吃?今天必须分!”

面对大嫂的怒斥和母亲的哀求,蒲松龄紧紧握着手中的毛笔,墨汁在宣纸上晕染。

宛如一片乌云,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忘不了分家那天的情景,那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在堂屋,气氛却异常凝重。

当族长宣布分家的结果时,他的心像被重锤狠狠地敲了一下。

他只分到了三间破旧不堪的屋子和二十亩贫瘠的田地,这与他原本期望的相差甚远。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连祖传的砚台,都被大嫂紧紧地攥在手中,仿佛那是她的私有财产。

他看着大嫂得意洋洋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他并没有发作,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时候争吵,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妻子刘氏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满地的狼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她怀中的蒲箬似乎感受到了母亲的悲伤,突然啼哭不止,那哭声,在寂静的堂屋里,显得格外刺耳。

刘氏连忙轻轻拍打着蒲箬的后背。

她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安慰着丈夫:“别难过,这只是暂时的困难。

只要我们有笔有纸,就一定能够熬过去。”

她的声音虽然轻柔,但却充满了坚定和信心。

她将沾着墨迹的襁褓巾重新裹紧,仿佛那是他们未来的希望。……

“先生,张府又出事了!”

衙役急促的脚步声打断回忆。

蒲松龄迅速将手稿塞进木匣,推门时正撞见张财家的小厮,浑身湿透跪在雨里。

“那些珠宝......全在祠堂供桌上消失了!”

小厮牙齿打颤,“连守夜的猎犬都没叫一声!”

雨幕中,蒲松龄举着油灯仔细勘察祠堂。

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蛛网般的暗影。

他突然蹲下身,供桌角落的烛泪呈放射状凝固,显然有人曾在此长时间停留。

“去查近日进出张府的香客,”

他对衙役耳语,“尤其注意携带宽大袖袍之人。”

当夜,蒲松龄在书房反复推演案情。

案头《考城隍》的字句仿佛活了过来,关圣帝君的青龙偃月刀化作寒光,劈开层层迷雾。

当更夫敲响三更鼓时,他猛地拍案而起。

若盗贼是利用机关暗格藏物,定会留下撬动的痕迹!

破晓时分,众人在张府地窖发现了被篡改的砖石机关。

蒲松龄俯身钻进阴冷的地道,指尖触到墙缝里残留的蜡油。

记忆突然闪回分家那年,大嫂曾炫耀过娘家兄弟是巧匠......

他心头一震,立刻带人赶往王家。

“蒲先生这是何意?”

王氏叉腰挡在门口,发髻歪斜。

“莫不是考不上举人,就来诬陷妇道人家?”

蒲松龄瞥见门后竹筐里露出半截红绸,正是张府丢失的珠宝盒内衬。

“嫂夫人可知,”

他举起沾着蜡油的帕子,“祠堂烛泪与你家油灯的气味,一模一样。”

公堂上,王氏的哭嚎与当年如出一辙。

蒲松龄却盯着她鬓边金钗出神。

那钗头的缠枝纹,竟与《考城隍》中描绘的城隍冠冕暗合。

孙蕙惊堂木拍下的瞬间,他忽然顿悟:原来世间奇案,皆藏在人情冷暖的褶皱里。

“大人,你看这篇《画皮》!”

三日后,蒲松龄挥着新写的故事闯进修撰房,“书生被恶鬼缠身,这般构思可还新奇?”

孙惠笑着接过文稿,墨迹未干的纸上,披着人皮的女妖正对着铜镜描眉。

孙惠拍着桌子:“构思巧妙,偶遇深刻。”

蒲松龄忽然想起,分家后那个雪夜,妻子刘氏在漏风的茅草屋里,就着月光为他缝补冬衣的模样。

“大人,故事虽妙,”

他提笔添上一句批注,“但若能多些市井烟火气,怕是更能直抵人心。”

窗外,宝应县的百姓正围在告示栏前,热议着张府奇案的审结。

有人指着“蒲松龄”三个字议论:“这先生断案就像会读心术,莫不是真有神仙相助?”

暮色渐浓时,蒲松龄又翻开《考城隍》的手稿。

宋焘在幽冥中写下的判词,此刻与王氏伏法时的供词,重叠在一起。

他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叮嘱:“写文章要像照镜子,照见人心善恶。”

砚台里的墨汁泛起涟漪,恍惚间,十三年前,那个攥着碎纸痛哭的年轻书生,正透过时光与他对视。

更漏声里,蒲松龄铺开新纸。

笔尖悬在半空良久,终于落下第一笔:“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袱独奔,甚艰于步......”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蟋蟀在墙角低鸣,仿佛在为这个即将诞生的故事伴奏。

他不知道,这些凝结着血泪与智慧的文字,终将汇成一条璀璨星河,照亮后世无数个孤寂的夜晚。

喜欢新聊斋今古异闻录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新聊斋今古异闻录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