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烽火神忆破敌 > 第75章 货郎陷阱!春耕保卫战的收尾(附:真实抗战历史档案)

精彩回顾:上一章,晋察冀根据地刚刚应对了日军撒播“枯萎病”菌破坏春耕的危机,然而敌人并未就此罢手,新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面对日军破坏春耕的严峻形势,晋察冀根据地军区党委迅速做出反应,下发通知让各村镇组织民兵加强对陌生人的严查。

一时间,各个村庄的路口、要道都有民兵站岗放哨,警惕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

在李家庄,村民们也都绷紧了神经。“咱可得把眼睛放亮点,绝不能让小鬼子的阴谋得逞。”一位民兵队长对队员们叮嘱道。

“放心吧,队长,只要有陌生人进庄,咱肯定第一时间发现。”队员们纷纷回应。

1945 年 5 月初的一天,李家庄像往常一样平静。

突然,一阵“嘎吱嘎吱”的扁担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一个货郎出现在村子里。他挑着担子,边走边吆喝:“针头线脑,种子菜籽嘞……”

村民们听到吆喝声,纷纷围了过来。小李也在人群中,他平时就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对大家的口音都很熟悉。听着货郎的吆喝,小李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大叔,您这稻种是哪来的?”小李凑过去,手在背后悄悄比了个“三”——这是陈宇教的暗号,民兵见了就往祠堂报信。他指尖划过种子袋,袋底硬邦邦的,不像装着粮食。

货郎摘下草帽,额角的月牙疤在日头下泛白,说话舌头打卷:“从保定府来,那边新收的,比本地种子强。”他往西边瞟,嗓门突然提得老高,“你买不买?不买俺去别家了!”

“买!咋不买!”小李拽住扁担,故意让指节蹭过铜钩——那钩子亮得能照见人影,不像走山路磨出来的,倒像天天用布擦。

“俺叔种了十二亩地,让他来多买些!您先歇会儿,俺去叫他!”说着转身就跑,布鞋踩过泥坑,溅起的黑泥点子沾在裤脚。

货郎想抽回扁担,王大叔已带着四个民兵围上来,土枪的铁桶对着他:“别动!把挑子放下!”

民兵二柱举着红缨枪,枪尖抖得像风中的麦芒:“俺早看着你不对劲,走路脚跟不沾地,是小鬼子的干活!”

货郎手往怀里摸,小李突然从柴垛后扑出来,死死抱住他胳膊:“他怀里有家伙!硬邦邦的!”

这时东边传来马蹄声,陈宇勒住马,缰绳在手里绕了三圈,靴底踩在青石板上噔噔响:“看来咱赶得巧。”他身后的赵刚背着大刀,“赵副科长,先看住人。”

货郎突然怪笑,挣扎着想往扁担后缩。陈宇伸手夺过扁担,指尖刚触到铜钩,太阳穴猛地像被针扎——

北平特高课仓库里,山本一郎正往货郎手里塞种子袋,军靴碾过地上的瓷瓶碎片:“每袋都有‘惊喜’。

”(日语:一袋に一つ、惊きが入っている)他用指挥棒敲了敲货郎的铜钩,“这钩子是暗号,清乡党的人见了会接应你。”货郎的扁担晃了晃,铜钩上的刻痕跟眼前这把一模一样。

“陈处!你咋直冒汗?”赵刚的粗嗓门拽回神,陈宇猛地松开扁担,冷汗顺着下颌线滴在泥里,头晕得像灌了铅。

“搜他的种子。”陈宇揉着太阳穴,指节捏得发白。

刘勇拔刀挑开种子袋,白花花的稻种里滚出些灰粒。他捏起一粒凑到鼻尖,突然往地上啐:“狗日的!是病菌载体!跟皋平地里的一个味,黏糊糊的!”

货郎还在梗脖子:“你们凭啥抓人?我有路条!”他往地上摔出张纸,墨迹歪歪扭扭,倒像是刚写的。

赵刚一脚踹翻挑子,药箱、针线笸箩滚了一地,其中个蓝布包散开,露出半枚樱花徽章。“路条?”他踩在货郎胸口,军靴碾得对方龇牙,“带着这玩意儿的,也配说路条?”

陈宇蹲下身,捡起徽章摩挲:“特高课的‘樱花别动队’,对吧?

前阵子在井陉被咱端了窝,剩你几个漏网的,还敢来撒野。”他往货郎眼前晃了晃徽章,“说吧,种子里的病菌哪来的?”

货郎眼珠乱转:“我不知道!老板让我卖的!”

“老板是谁?”

“……”

“不说?”赵刚拔刀往货郎脸前划,刀风扫得他直缩脖子,“俺们在皋平烧了你们的菌剂,你以为还能藏得住?”

货郎喉结滚了滚,突然喊:“我说!在皋平县城,‘梁记’杂活店!后院仓库里堆着好几箱!”

审讯在祠堂进行,油灯挂在房梁上,把人影投在墙上,忽大忽小像要活过来。

陈宇把纸笔推过去,指腹摩挲着枪茧:“画仓库的位置,还有看守的样子。”

货郎攥着笔的手抖得像筛糠:“看守有两个,一个独眼,一个瘸腿,每天黄昏换岗,换岗时爱喝两盅老白干。”他笔尖在纸上戳出个黑窟窿,“仓库在后院地窖里,门是铁皮的,得用两把钥匙开。”

“钥匙在哪?”

“独眼的挂在脖子上,瘸腿的揣在怀里。”

赵刚突然拍桌子,木桌板晃得油灯跳:“别跟他废话!现在就去皋平,端了那杂活店!”

“等等。”陈宇按住他,军大衣扫过凳腿带起阵风,“让林悦给皋平区委发报,让他们先监视,咱半夜动手——换岗时看守醉醺醺的,好抓活的。”他看向货郎,“你要是耍花样,赵副科长的刀可不认人。”

半夜的皋平城像浸在墨里,“梁记”杂活店的木匾在月光下泛着青灰。

陈宇趴在对面土坯房上,望远镜里,独眼正靠着门框喝酒,酒瓶底磕得墙皮簌簌掉。

瘸腿蹲在台阶上,怀里揣着个酒葫芦,时不时往嘴里灌。

“赵刚带一班堵前门,刘勇带二班守后窗。”陈宇往腰间别驳壳枪,枪身冰得像块铁,“我带人去地窖,动作轻点,别惊动附近居民。”

三更梆子响时,独眼和瘸腿已醉得东倒西歪。

赵刚一挥手,民兵小顺翻墙进去,用石头砸向院角的狗——那狗刚吠两声就被捂住嘴。

陈宇摸进后院,铁皮门果然锁着两把锁,他一刀挑开独眼脖子上的钥匙串,哗啦一声,钥匙掉在青砖地上。

地窖里霉味混着药味扑出来,陈宇举着矿灯照,靠墙堆着八口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瓷瓶,瓶底印着“731部队第3部”。刘勇拎着瘸腿进来,这家伙还在嘟囔:“再喝……再喝一杯……”

“全搬走,烧了。”陈宇往外走,矿灯扫过墙角,看见个账本,上面记着“清乡党李姓领菌剂两箱”,日期是三天前。

消息传回李家庄,村民们提着篮子往祠堂涌。

王大爷揣着布袋,里面装着六个鸡蛋,往陈宇手里塞:“陈科长,你们保住了麦子,就是保住了俺们的命!”

翠儿抱着一筐红枣,往战士兜里塞:“俺娘说,多吃枣有力气,再敢来小鬼子,揍得他们哭爹喊娘!”

祠堂院里堆着乡亲们送的东西,花生、窝头、新摘的香椿,冒热气的玉米饼子在竹篮里堆成小山。

赵刚啃着窝头笑:“这才叫军民一家亲!小鬼子想毁咱的地,做梦!”

保卫科老王正蹲在煤油灯旁,把瓷瓶、账本、种子袋一一登记,毛笔在纸上写得沙沙响:“这些都得记下来,编进《日军经济战罪行录》。”

他往砚台里倒了点水,“不光咱根据地要看,其他根据地也得知道小鬼子多缺德!”

几日后,军区的嘉奖令送到,老王的名字赫然在列:“记三等功一次,奖品钢笔一支,其汇编资料印发各根据地参考。”老王把钢笔别在胸口,见人就亮:“这笔写的不是字,是小鬼子的罪证!”

北平特高课里,山本一郎正把电报拍在桌上,纸页划破他的手。横山勇站在一旁,军刀在手里转得飞快:“春耕破坏失败,桥也没炸成,你让我怎么跟方面军司令交代?”(日语:失败ばかりで、どう説明する?)

“没办法,陈宇太狡猾。”山本一郎往伤口上倒烧酒,疼得龇牙,“北平总部下令了,收缩力量,重点护北平到山海关的铁路线。”他盯着地图上的晋察冀,“等秋收时,再给他们来下狠的。”

陈宇站在李家庄的麦田边,新补种的晚麦已冒出绿芽,在风里摇得像碎玉。

翠儿坐在村头纺线,顶针磕车轴的叮当声混着她哼的歌谣:“春风吹,麦苗长,八路军来保家乡……”他摸出怀表,表盖内侧的入党日期在阳光下发亮,突然觉得闪回的头晕轻了些——或许,土地保住了,心就稳了。

【互动提问】

你认为清乡党残余会如何配合日军护卫运输线的行动?

A. 提供情报,协助日军设伏

b. 破坏八路军的后勤补给

c. 制造内部混乱,分散八路军注意力

你的选择是?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悬疑彩蛋】

在清查“梁记”杂活店仓库时,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件,似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追更引导】

下章剧情更加精彩,运输线狙击!日军“最后的退路”。速追更加订阅,看下章精彩剧集:运输线狙击!日军“最后的退路”(1945 年 5 月中旬·北平 - 山海关铁路晋察冀段)

真实历史抗战档案:

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中,日军对晋察冀边区的春耕破坏是系统性的战略行动,其手段既包括传统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也涉及细菌战等反人类暴行。以下是结合历史档案与学术研究的具体分析:

一、日军破坏春耕的常规手段

1. 掠夺与焚烧

日军通过大规模扫荡直接摧毁农业生产基础。例如,1941年日军在广灵县“反复扫荡不下二十余次”,强拉耕牛92头、骡子12头,抢走种子数石,并烧毁房屋21间、柴草159斤。晋察冀边区统计显示,全面抗战期间,边区耕畜损失达63万余头,农具损失1300余万件,直接导致大量农田无法耕种 。日军甚至将村民的百年梨树砍伐作燃料,未成熟的果实全部打落,彻底破坏经济作物。

2. 强征劳动力与制造无人区

日军通过抓捕青壮年充作劳工,使农村劳动力锐减。仅晋察冀边区就有50余万壮丁被抓走,导致“春耕无畜力,秋耕无肥料” 。同时,日军在长城沿线制造“千里无人区”,将居民驱离家园,使大片耕地荒芜。

3. 破坏水利与基础设施

日军在扫荡中故意破坏灌溉设施。例如,1942年冀中根据地报告称,日军“决堤放水淹没农田”,导致“亩产减收三成” 。此外,日军频繁修筑封锁沟、碉堡群,分割根据地,阻碍农业生产资料流通。

二、细菌战对春耕的毁灭性打击

1. 针对耕牛的细菌攻击

1942年秋,日军在晋东北繁峙、代县等地实施细菌战:

- 投放带菌豆饼:日军向伪军发放掺有牛瘟病菌的豆饼,要求其“经过村落时扔到牛圈中”。孟怀功等村民回忆,特务夜间潜入牛圈投放豆饼,导致耕牛感染后“口吐鲜血、排泄物带血”,数日内死亡。

- 解剖与扩散:日军防疫给水所人员解剖病牛后,继续通过伪政权发放“防疫针”,实际加速病菌传播。繁峙县耕牛死亡率高达90%,代县死亡超2000头,导致1943年春耕时“大部分村落无法开犁,只能用人拉犁杖”。

2. 霍乱与鼠疫的间接影响

虽然晋察冀未直接发生大规模细菌战,但日军在邻近的鲁西地区(1943年)、冀中地区(1942年)实施的霍乱菌投毒,导致疫情扩散至边区。例如,鲁西细菌战造成42.7万人死亡,1500平方公里土地荒芜,间接加剧了晋察冀的粮食危机 。

三、化学武器的辅助性破坏

1. 毒气攻击地道与村庄

日军在扫荡中频繁使用毒瓦斯攻击躲藏在地道中的军民,间接破坏春耕。例如:

- 1942年5月“北疃惨案”中,日军向地道内注入毒剂,导致800余名村民死亡,周边农田因劳动力丧失而荒废 。

- 1938年武乡西营惨案中,日军向山洞内施放毒气,熏死70余名避难百姓,直接摧毁当地春耕主力 。

2. 水源污染与生态破坏

日军常向水井投掷死猫、尸体或化学毒剂。1942年晋察冀幸存者回忆:“鬼子临走往井里扔死猫——就是要让我们活不下去。”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人畜中毒,还使地下水长期无法饮用,影响灌溉系统。

四、对春耕档案的系统性破坏

日军不仅破坏农业生产本身,还试图从记录层面抹除罪证:

1. 销毁作战记录:日本战败前大规模焚烧档案,如1945年关东军司令部纵火焚毁731部队文件,导致细菌战具体实施细节难以完整复原 。

2. 掩盖破坏证据:日军要求作战部队“尽量与烟幕混用,严密隐匿使用毒气之事实”,并在扫荡后强迫村民“伪证”春耕损失为“自然灾害” 。

3. 篡改历史叙事:日本右翼至今否认“三光政策”,但中国保存的《晋察冀日报》、边区政府工作报告等一手资料,以及日本防卫省解密的《华北治安战》档案,均铁证如山。

五、历史影响与边区应对

日军的破坏使晋察冀边区农业生产遭受重创。1942年至1943年,曲阳、阜平等地出现“万人断炊,以草根树皮充饥”的惨状 。

为应对危机,边区政府发动“大生产运动”,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垦荒,部队每人每年生产50斤粮食,并组织“变工队”互助耕种。

通过军民协作,边区最终在1944年实现粮食自给,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结语

日军在晋察冀的春耕破坏是战争史上罕见的“生态灭绝”行为,其手段之残忍、规模之巨大远超常规军事行动。

细菌战与化学武器的使用不仅违反国际法,更对中国农业生态造成长期不可逆的损害。

这段历史警示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必须警惕任何形式的战争暴行死灰复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