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烽火神忆破敌 > 第44章 银库暗影!清乡党伪钞网的致命裂痕

精彩回顾:上一章,陈宇虽在禁闭中,但战友们在反伪钞行动中已取得不少进展。

如今,陈宇禁闭时间结束,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钱政委的严厉批评。

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陈宇从禁闭室走出,身上的军装略显破旧,却难掩他坚毅的神情。

他挺直腰板,朝着钱政委的办公室走去。

钱政委坐在办公桌前,脸色阴沉。看到陈宇进来,他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陈宇,你上次的行动太鲁莽了!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关乎着整个根据地的安危,你怎么能擅自行动,险些坏了大事!”

陈宇低头,诚恳地说:“政委,我知道错了。当时情况紧急,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日军的阴谋得逞,一时冲动,没有考虑周全。”

钱政委眉头紧皱,来回踱步。“你呀你,有勇是好事,但不能无谋。

我们面对的是狡猾的日军和隐藏在暗处的‘清乡党’,必须要有周全的计划。

这次算你运气好,没造成太大损失,但下不为例!”

陈宇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是,政委!我以后一定注意,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时,林悦躲在门外,透过门缝看着里面的情况,眉头微蹙,眼神中透露出担忧。

她想进去安慰陈宇并说情,却又怕此时进去会让钱政委更加生气,只能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

这天秋日的阳光洒在阜平县城南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

各种摊位琳琅满目,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陈宇身着一身略显褪色的靛蓝粗布制服,腰间别着驳壳枪,在集市中巡查。他目光敏锐,时刻留意着集市中的异常情况。

突然,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传来,“你这钱根本花不出去,肯定是假的!”一个商贩模样的人大声嚷嚷着。

陈宇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叫李福的商贩正和一个名叫张大伯的老乡争得面红耳赤,周围围了一堆人看热闹。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这老张看着不像会用假钱的人啊”“现在这世道,啥人都有”。

陈宇快步走上前去,从李福手中拿过那张被拒收的边区币。

他用手指轻轻揉搓着纸币,眉头微微一皱,这手感明显异常,纸张绵软且粗糙,与真币的质感相差甚远。

他心中一凛,猛地想起 1943 年日军颁布的“经济绞杀令”,其中明确提到要通过伪造边币来动摇根据地的经济。

陈宇当机立断,严肃地说道:“都别吵了,这钱我要带回去彻查。

张大伯,麻烦您跟我走一趟。”张大伯一听要被带走,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双腿微微颤抖,眼神中满是惊恐,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两步,嘴里嘟囔着:“我……我真不知道这是假钱啊,我是在集上换东西换来的。”

陈宇将张大伯带回保卫科后,立刻召集众人开会讨论此事。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一盏煤油灯在桌上摇曳着,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众人严肃的脸庞。

化学专家刘教授率先发言,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说道:“经过初步鉴定,这假币纸张纤维与日军占领区造纸厂所产纸张一致,而且油墨中含有一种独特的硫化物。

这种硫化物在我们根据地的油墨生产中是不会出现的,显然是日军特制的。”

这时,司法干事张建军站起身来,手里拿着几张假币,说道:“我比对了这些假币的编号规律,发现它们与边区银行真币的流水号存在‘间隔重复’的情况。

这绝不是巧合,伪造者很可能掌握了真币编号的规则,我怀疑银行内部可能存在内鬼。”

众人听后,纷纷低声议论起来。陈宇微微皱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思考着张建军的推断。他深知,一旦银行内部有内鬼,那情况将变得极为棘手。

散会后,张建军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继续研究那些假币。

他趴在桌上,借着微弱的灯光,仔细地比对每一张假币的编号。

时而拿起铅笔在纸上记录着什么,时而又陷入沉思。

他想起之前在边区银行档案室查阅资料时的情景,当时他注意到真币编号有着一套严格的生成规则。

而这些假币的编号看似杂乱无章,实则隐藏着某种规律。

经过几个小时的钻研,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这‘间隔重复’的规律,一定是有人按照真币编号规则刻意伪造的。”

张建军自言自语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他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去边区银行,进一步调查银行内部的情况

与此同时,在集市的另一角,一个扮成游医的人正鬼鬼祟祟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此人正是日军特高课特工佐藤,他是这次假币计划的负责人之一。

佐藤身着一件破旧的灰色长衫,背着一个药箱,看似在集市上售卖草药,实则暗中记录着假币的流通情况。

他眼神犀利,每当看到有人使用边区币时,都会格外留意。

趁周围没人注意,佐藤悄悄打开药箱的夹层,里面藏着一张假币母版草图。

他仔细地端详着草图,嘴角露出一丝阴险的笑容,仿佛看到了日军的阴谋即将得逞。

陈宇再次拿起一张假币,对着灯光仔细查看。

在假币的边缘,他隐约看到了一个樱花水印。

这樱花水印与三年前“清乡党”伪造文书的标记如出一辙。

“难道‘清乡党’又在背后搞鬼?”陈宇心中暗自思忖。

他深知,“清乡党”一直与日军勾结,妄图破坏根据地。

这次假币事件,很可能是他们新一轮阴谋的开始。

他决定从这樱花水印入手,深入调查背后的真相。

但他也清楚,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斗争,敌人隐藏在暗处,随时可能发动致命一击。

在保定城的日军特高课总部,气氛压抑。松本课长坐在办公桌前,脸色阴沉地看着面前的下属。

“上次密电被截获是怎么回事?你们都干什么吃的!”松本课长愤怒地拍着桌子,用日语大声斥责道,“ぬるい!(无能!)”

下属们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其中一个特务小心翼翼地说道:“课长,我们已经在调查了,可能是因为用了重复密钥。”

松本课长冷哼一声,说道:“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你们都切腹谢罪吧!还有,‘清剿’行动前,一定要核对好涞水据点的物资清单,不能再出差错。”

“はい!(是!)”下属们齐声回答道。

在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侦察科,老郑正和小韩讨论着假币的事情。

老郑拿起一支烟,点燃后深吸一口,说道:“小韩,你对日军电报比较熟悉,从这次假币事件来看,日军会不会通过电报来指挥假币的流通?”

小韩思索片刻,说道:“有这种可能。我可以留意一下近期截获的日军电报,看看有没有相关线索。

老郑,你擅长伪装,要不你去集市附近打探一下,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可疑人员。”

老郑点了点头,笑道:“行啊,我扮成个卖杂货的,保证不会引起怀疑。”

在集市附近的一家客栈里,掌柜的行为有些反常。

他平时总是热情好客,可今天却显得心事重重。他给日军送的咸菜里,竟然藏着一根细铁丝。

这一情况被侦察员发现后,迅速汇报给了陈宇。

陈宇起初也觉得可疑,但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原来这是客栈掌柜和公安的暗号。

细铁丝代表着客栈附近出现了可疑人员,很可能与假币事件有关。

这一发现让陈宇意识到,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军民协作是多么重要。虽然敌人隐藏在暗处,但只要军民一心,就一定能识破敌人的阴谋。

【互动提问】

日军密电里反复出现的“五台山香期”,究竟指向补给线还是伏击圈?

A. 补给线(对应寺庙施舍日)

b. 伏击圈(对应香客聚集时)

c. 调虎离山(声东击西)

请在评论区留言。

【线索彩蛋】

本章特务掉落的铜扣,上面的缠枝纹与前章保定客栈的门环图案一致,这意味着……

点击追更加关注,下章剧情更精彩:纸厂暗战!硫化物里的追踪线索(1944 年秋·曲阳)

真实抗战历史彩蛋:

抗战货币防伪:看不见的经济战场智慧

抗战时期的货币防伪绝非简单的技术手段,而是根据地军民在经济战线上与日伪展开的生死较量。

这些藏在纸张、油墨、暗号里的智慧,不仅守护了根据地的经济命脉,更凝聚着全民抗战的决心,成为特殊历史时期军民协作的生动见证。

一、防伪技术:困境中的创新突围

纸张:大自然的“防伪标签”

根据地因物资匮乏,难以获取现代造纸原料,却创造性地利用本地资源打造“专属纸张”。

晋察冀边区的“桑皮纸”以桑树皮纤维为原料,手工抄造过程中故意保留纤维的自然粗细不均,形成独特的“指纹”——日军虽模仿纸张颜色,却无法复制纤维的随机分布。

陕甘宁边区更在纸浆中掺入细沙或植物茎叶,这些“杂质”实则是肉眼可见的防伪标记,熟悉的百姓一眼就能分辨真伪。

水印:暗藏玄机的“隐形密码”

部分根据地货币采用简单却有效的水印技术。

冀南银行在造纸时,将细铁丝弯成五角星、镰刀等图案,嵌入纸浆模具,干燥后形成透光可见的水印。

更巧妙的是,晋察冀边区的“牛耕图”货币,水印仅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显现,且图案边缘故意制作不规则锯齿,让日伪的仿制品始终“差一口气”。

暗号:军民共知的“秘密语言”

除了物理防伪,根据地还发展出“动态暗号系统”。

太岳区的货币在边缘印有极小的汉字暗记,每月更换一次,由货郎、商贩等传递新暗号。

苏中区则在货币背面的花纹中隐藏数字密码,对应发行月份,只有根据地的基层干部掌握解读规律。

这些暗号不依赖技术,却因“全民参与”而难以破解——日军即便截获货币,也无法知晓百姓口中的“这个月的记号在右上角”。

二、防伪背后:经济战场的战略意义

反击“货币战”的防御工事

日军深知“欲灭其国,先乱其财”,在占领区大量伪造根据地货币,试图通过通货膨胀掠夺物资、扰乱经济。1943年,日军在北平设立“伪造工厂”,仿制的冀南银行币一度流入根据地,导致部分地区物价波动。

而防伪技术的升级,直接切断了日伪的经济渗透,使伪币在根据地难以流通,稳定了物价和民心。

军民协作的“全民防伪网”

根据地通过年画、歌谣等形式普及防伪知识,让百姓成为“移动验钞机”。

晋绥边区的秧歌戏《辨假币》中,演员用夸张动作演示“看纤维、对暗号”的方法。

冀中平原的货郎们走街串巷时,会悄悄传授新的防伪口诀。

这种“专业技术 群众智慧”的模式,构建起比任何技术都更坚固的防伪防线——1944年,山东根据地百姓仅凭“纸张手感”就识别出近千张伪币,配合武工队抓获12名伪币贩子。

三、历史启示:防伪即卫国的深刻内涵

这些看似简陋的防伪技术,实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科技创新”。

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根据地军民从自然中找答案、从协作中求突破,将经济防御战打成了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

这不仅守护了根据地的经济独立,更在无形中强化了民众对根据地政权的认同——能守住“钱袋子”的政权,才能带领大家守住家园。

如今,当我们审视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货币,看到的不仅是纸张上的图案,更是一个民族在困境中迸发的智慧与团结。

抗战货币防伪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防线,永远建立在民心向背与创新勇气之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