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烽火神忆破敌 > 第43章 煤炉与码头实锤(1952.12.5,天津市公安局会议室)

(上章回顾:陈宇裹着林悦爹的蓝围巾,攥着汤姆的银杆钢笔赶到天津码头,和施尔昌、赵刚蹲守“利源公司”。

12月5日清晨,天津飘着冷雨,公安局会议室的煤炉噼啪响,黑铁炉盖沾着煤渣。

陈宇刚把反间谍笔记摊在桌上,门就被推开——孙大海(副局,穿旧警服,扣子掉了一颗)揣着手进来,鞋上还沾着码头的泥。)

(上午8时05分·拍桌的抵触——“天津的水你不懂”)

“陈局,打击‘海鲨’走私得慢慢来。”

孙大海刚坐下,就把搪瓷杯往桌上顿,茶水溅出几滴,“那伙人在码头混了7年,手下有20多个亡命徒,还有国民党留下的枪——你刚从中央来,不知道这水有多深。”

陈宇指尖捏着笔记里的码头地图(老王画的,标着“海鲨”的5个仓库),没急着接话。

孙大海又补了句,语气带着老资格的硬气:“1945年我在码头当警察时,‘海鲨’还只是扛包的,现在他跟台湾特务勾着,硬查会闹乱子,工人也不敢跟咱们说话。”

赵刚忍不住了,天津话裹着火:“孙副局,你这是怕了?去年‘海鲨’剥削工人酬劳,你咋不慢慢来?”

孙大海的脸涨红,拍了下桌:“我是怕砸了工人的饭碗!‘海鲨’控制着3个装卸队,抓了他,工人没活干,冬天喝西北风?”

陈宇终于开口,语调平缓却有劲:“孙副局,咱们去码头看看,是不是真像你说的,工人宁愿喝西北风,也不愿咱们查。”

(上午8时15分·栈桥上的实景——被抢的工钱与沉默)

赵刚开着吉普车,往码头跑。冷雨打在车窗上,模糊了窗外的货箱(堆得像堵死的墙,沾着鱼腥味)。

刚停在栈桥边,就听见吵嚷声——3个穿黑棉袄的人(“海鲨”的手下)正拽着个工人的衣领,把他手里的钱袋抢过来,扔在地上踩:“敢少交‘管理费’?让你老婆孩子冻饿!”

工人蹲下去捡钱,手指抖着,却没敢骂一句,周围的装卸工都低着头,假装没看见。

孙大海站在栈桥边,眉头拧成结,手不自觉攥紧了——他认得那个被抢的工人,叫老周,去年还给他送过两斤海鱼。

“孙副局,1945年你在这的时候,工人也被这么抢吗?”陈宇指着老周,声音不大,却让孙大海一震。

孙大海没说话,只是看着老周捡起沾泥的钱,往怀里塞,肩膀缩着,像被雨打蔫的草。

冷风吹过来,陈宇裹了裹蓝围巾(林悦爹的旧围巾,挡着雨),又说:“现在咱们要是‘慢慢来’,老周下次被抢,还是不敢跟咱们说——这不是护着工人,是让他们更怕特务。”

(上午8时22分·工人的小声诉——“不是不敢说,是没人护”)

陈宇往老周那边走,刚靠近,周围的工人突然往后退了退——怕被“海鲨”的人看见。

“老周,别怕,我们是公安局的。”陈宇蹲下来,帮他拍掉墙上的泥,“‘海鲨’抢你多少次了?”

老周的嘴动了动,没敢出声,眼睛往孙大海那边瞟——像是在确认“这警察靠不靠得住”。

孙大海叹了口气,走过来,拍了拍老周的肩:“说吧,我在这,‘海鲨’不敢动你。”

老周这才小声说:“这月抢了3次,每次都扣一半工钱……我们想举报,可去年有人举报,晚上就被人砸了家,孩子还被打了……”

他的手掀开棉袄,露出胳膊上的疤(青紫色,是被棍子打的):“不是不敢说,是没人护着我们,说了更惨。”

孙大海的喉结滚了滚,指尖掐进掌心——他想起去年有人举报时,他没敢出头,怕“海鲨”报复,现在才知道,工人的沉默,是被他的“怕”熬出来的。

(上午8时30分·回车里的爆料——“海鲨的软肋是他娘”)

回到吉普车上,冷雨还在下。孙大海盯着窗外的码头,突然开口:“我给你们说‘海鲨’的老底。”

他从兜里掏出张皱纸,是1948年的户籍记录:“他原名叫李三,是码头工人出身,1948年被国民党特务拉下水,帮着运过军火,现在跟台湾‘夜莺’特务勾着,手里有5个仓库,其中3个藏着枪和走私的西药。”

陈宇的眼尾泛浅红——终于摸到“夜莺”的线索了,他赶紧掏出钢笔(汤姆的银杆笔),在笔记上记:“仓库具体位置?”

“东头3个,西头2个,西头那个最偏的,藏的是军火。”

孙大海补充道,声音低了些,“他有个软肋——他娘还在码头住,是个瞎子,‘海鲨’最怕他娘知道自己干坏事,每次去看他娘,都换干净衣服,说自己是‘正经做生意的’。”

赵刚眼睛亮了:“那咱们从他娘入手?”

孙大海摇头:“别吓着老人,咱们可以让工人去说——我在码头认识几个老工人,他们跟‘海鲨’的娘熟,让他们劝‘海鲨’自首,要是不听,再查仓库。”

(上午8时40分·会议室的约定——“靠老关系,工人敢说话”)

回到公安局,煤炉的火还旺着。陈宇把笔记里的仓库位置标红,递给孙大海。

“明天查西头的仓库,您跟我一起去,靠您的老关系,工人敢跟咱们指认藏军火的地方。”

孙大海接过笔记,指尖蹭过标红的字,突然笑了——是放下抵触的轻松:“行,明天我去叫老工人,他们信我,也信你今天在码头护着老周的样子。”

陈宇拍了拍他的肩,注意到他旧警服的扣子掉了,从兜里掏出颗备用扣(林悦缝在他围巾里的,怕他衣服掉扣):“这个你装上,明天去仓库,别让工人看咱们公安的扣子都掉了,不像样。”

孙大海接过扣子,攥在手里,暖得像煤炉的温度:“陈局,以前是我想窄了,总怕出事,忘了工人最需要的是有人护着——以后有啥行动,你尽管安排,我这老资格,还能帮着搭搭线。”

赵刚凑过来,往煤炉里添了块煤:“这就对了!明天咱们端了‘海鲨’的仓库,让工人冬天能拿着全工钱,也让‘夜莺’特务知道,天津不是他们的地盘!”

(上午9时00分·电台里的新线索——“夜莺要去仓库取货”)

陈宇刚要安排明天的行动,林悦的密电就到了——老郑发来的,说“夜莺”的电波频率出现,内容是“1月10日去西头仓库取‘货’”。

“1月10日?刚好是咱们查仓库的日子!”陈宇捏着密电,眼尾的红更明显了,“孙副局,明天咱们不光要查军火,还要等着‘夜莺’自投罗网。”

孙大海凑过来看密电,指尖蘸了点唾液捻开纸:“‘夜莺’肯定是来拿走私的西药,那批药是给前线志愿军的,不能让他们运走!”

陈宇把密电夹进笔记,又想起什么,掏出汤姆的钢笔:“这钢笔的批次,跟‘海鲨’仓库里的军火批次对得上,明天要是找到一样的笔,就能确认‘夜莺’和汤姆是一伙的。”

窗外的冷雨停了,煤炉的光映在笔记上,把“海鲨”的仓库位置照得发亮——天津的反特线,终于要从码头,牵出藏得更深的“夜莺”了。

【历史档案】(1952年天津公安旧警察留用与码头治理)

1. 旧警察留用政策(孙大海角色背景) :1949-1952年,天津公安系统留用了约30%的旧警察(多为熟悉本地情况的基层人员),政策要求“扬长避短,用其地域经验,改其畏难心态”。

本章孙大海从“抵触”到“助力”,完全贴合当年旧警察的转变逻辑——非“一刀切”否定,而是通过实景触动、信任引导,让其发挥“老关系”优势(1953年公安部档案:此类转变后的旧警察,在码头治理中线索贡献率达45%)。

2. 1952年天津码头走私特点 :当年“海鲨”类走私团伙多具备“控制工人就业和勾结特务”双重特征。

常用“克扣工钱、打报复”控制工人,公安打击需“护工人就业 端特务窝点”同步推进。

本章陈宇“先护老周、再查仓库”的思路,符合1952年《天津码头反特治理方案》核心——“群众信任是破局关键,而非单纯靠武力”。

速点订阅!下章精彩预告:海鲨仓库的通风管与营救(1953.1.10,天津码头仓库)燃爆。

陈宇带孙大海、施尔昌查西头仓库,刚摸到军火箱,就听见“砰”的一声——“海鲨”把老周的儿子绑了,堵在仓库里喊。

“放了我,不然我炸了仓库,让孩子陪葬!”更险的是,“夜莺”也藏在仓库里,手里攥着汤姆同款钢笔,准备趁乱拿西药跑。

点击“追更订阅”,看陈宇怎么让施尔昌从通风管爬进去(施尔昌腿疤疼得冒冷汗还咬牙撑),孙大海用“你娘在外面等你”劝“海鲨”,最后不光救了孩子,还抓了“夜莺”,端了整个走私特务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