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冒姓琅琊 > 第265章 斯人已去

冒姓琅琊 第265章 斯人已去

作者:东周公子南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8 14:37:35

使团遇袭,荆州震动。

在此之前,没人想到南蛮竟敢袭杀朝廷的钦命使团;更没人想到,那个在荆州风头无二、耀眼如星辰般的天才少年,竟然会因为这种事,被捲入到生死不测的大难中去。

学子们急了,世家也开始发力,一个个口信通过各种渠道被带给前线负责搜救的將校们,一重重压力加到相关衙司,即便平日里最懒散的官吏,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应对来自各方的催促和打探。

永寧太守张珏忙得几夜都没睡好,书信一波接著一波,访客一茬接著一茬;至於稟帖公呈,请愿章启,那更是如流水般送进刺史府。汉界处候者如市,官道两侧全是帷帐,望之如连营!公私驛马、探问消息者昼夜来往。道场天师,亲执玉笏,设坛启祝;各寺香火,斋醮法会,日日不绝。

搞出如此阵势的原因自然不光是因为王扬。王揖作为持节特使,代天子宣詔抚慰,本来就是重要人物。更何况自开国以来,尚未有天使被杀之事。所以王揖生死,所关係的不仅仅是一家一姓,而很可能关係到整个荆州的局势走向。

对於外州人来说,虽然两个琅琊王一起遭难,但相比於生死牵扯甚大的台使散骑官,一个郡学子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更不用说前者才是琅琊王氏的真正嫡系。

可在荆州却並非如此。

王揖初来乍到,王泰杜门不出,对於荆州人来说,真正生活在荆州,看得见,听得见的的琅琊王氏,就是那个意气风发、才高八斗的少年公子。他经义能压宿老,论学论得群儒俯首;他贵胄偏生不羈,营商营得眾贾竞標。

他学深如此,却未困於典籍遂失了灵气,挥毫之际,足令千章失色。

他韵雅若斯,但不泥於清高而反生趣致,谈笑之间,便让满座生春。

他才辩无双,可常作洗耳之姿,从不霸谈席;

他身份虽贵,然少有凌人之態,往来俱欢顏。

不过要注意,他是『少有凌人』,不是『从不凌人』。如果有人要与王公子作对,那荆州人不免会劝他小心一些。他们会告诉他柳家四公子这辈子都不能坐牛车,会给他绘声绘色地讲一番王公子在郡狱中吃香雪楼的席面,而刘寅站在一旁,侍立布菜的场景。

王公子谦的时候是真谦,可傲的时候也真傲!

他说降粮价就降粮价,说破古文尚书,他就破古文尚书!

什么国公子,什么州长史,面对王公子的摺扇,就只能折腰了。

学子儒生仰其渊深,士族子弟羡其才调,对手敌仇畏其锋芒,友朋伙伴醉其逸韵。

王揖官位再尊,血脉再贵,可在荆州人心中,不过是个陌生过客。而王扬才是那个真正活在荆楚风土里的,可以让人羡慕,让人嫉妒,让人期盼,让人痴狂,让人传讲故事追捧,也让有些憎恶者恨到牙痒痒的人。

可就算討厌王扬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实在是一个让人不得不注目的傢伙,即便消失也消失得这样惊心动魄,这样地动山摇。

其实说消失不过是说著好听罢了。虽然尸体尚未找到,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因为但凡王扬还活著,都不会到现在还没有消息,除非他像柳家公子一样被蛮人掳走。可如果真是如此,为何至今不见蛮人索要赎金?

不过即便希望再渺茫,对王扬的搜救也一直没有停止,比如刘昭、宗测四处奔走,请託关係;乐湛夫妇的多方联络,打探消息;乐小胖和庾於陵结伴去了永寧郡;谢星涵则倾其人脉財力,广布耳目,甚至一度主导了从虎头路到汾阳峡之间的军巡方向;又密雇了两支黑商队,潜入蛮境內暗访......

宴席上,人们提起王扬,都是连连嘆息。

“唉,才极招厄,遇奇难久。向使碌碌庸庸,或得终老牖下。顏回短命,贾谊早夭,盖天妒雋物,自古而然。”

“是啊,王扬自己说过『世道不怜才,佳人常误身。此是天地不仁。既赋灵秀,却使墮尘俗世。』如今再品此言,方知是语讖。既然天地不仁,世道不怜,那尘俗世岂能留久?晋时潘岳作诗说:『投分寄石友(石崇),白首同所归。』后与石崇並斩於市,可谓『白首同所归』也。

之前我与王扬同登南楼,见其为王孝伯作誄,是字带霜霰,笔挟风雷,气骨遒劲能屈铁!然下语哀郁太过,见之觉悲雄透纸,萧瑟满目。当时我便觉得王扬青春年少,本当如新桐初引,清露未晞,莹莹然以映朝阳也。怎却如寒松负雪,作此凌霜之態?

现在想来,乃此子胸中丘壑太深,眼中世相太透,史事读多,则心中难免有悲凉意,此之谓聪彻早哀,洞明先伤,才虽足佩,然恐非永年之兆。”

“不错不错,正是如此。王扬《莫愁新乐》云『当年拼却醉顏红』,《绿林山曲水联句》中又有『同来多不復』之句,《王孝伯誄》言:『 鹤氅委尘兮,遗卷留香』、『清流断绝兮,浊浪汤汤』,如今观之,皆诗讖也......”

......

学堂內,一老儒手执书卷,正给弟子们讲学,讲到一处忽然停住,久久不言。眾生问其故,答曰:“我方才所论有误。若王君在,此处当有驳詰,今寂无迴响,再无人指谬矣......罢了,罢了。”

老儒把书一扔,罢课出门。

......

书斋里,一学子奋笔疾书,请朝廷剿灭蛮部,为衣冠復仇。写到“琅琊贵子,绝学葬入蛮烟里;江左英才,孤魂归向楚云间”一句时悬笔恍惚......

他曾经写过一篇颇有名气的长文,名为《绸(筹)粮释论》,那时为生者辩诬,斗志昂扬,可谓一战成名;如今替死者伸冤,血气激发,不眠不休,恨不得亲眼见大军杀尽蛮部!

可现在想想,便是杀尽了又能怎样?

纵屠万人,不赎一魄;血染蛮荒,终难招魂。

斯人已去,夫復何言......

墨滴无声地落在纸上,晕开一片灰暗的湿痕。

.....

大宅內,一书生正闭目诵《王师尚书学笔录》,至某处遗忘,开书检视,记完后忽然蔑见案上小鼎,上刻“寿考天地,百祥臻侍”八字。他呆视半晌,突然拿起摺扇,愤然一击!

鼎坠於地。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