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 > 第108章 义父,救命啊!

一番告别后,张衍志便回了宿舍。

月末小考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弘文书院激起了层层涟漪。

地字号宿舍内,往日亥时便渐熄的灯火,今夜却依旧通明。

油灯昏黄的光晕下,张衍志、王圆、高肃、赵健四人围坐桌前,桌上堆满了经义注疏、诗赋选集和密密麻麻的笔记。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淡淡的紧张气息。

王圆抓耳挠腮,对着一条《礼记》中的释义百思不得其解,终于忍不住捅了捅身旁正凝神推敲《春秋》微言大义的张衍志,说道:

“张兄,义父!救命啊!”

“这句礼者,天地之序也,与《易传》中所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有何异同?”

“我总觉得把握不住关键。”

张衍志被打断思路,却并无不耐。

他放下笔,略一沉吟,便清晰解释道:

“王兄,二者皆言秩序,但侧重不同。”

“《易传》所言,是自然本体之序,是天地生成,万物化育的根本法则,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位次与规律。”

“而《礼记》所言之礼,则是人间效法天地之序所设立的规范,是维系人伦,稳定社会的准则,更侧重于人文教化和行为规范。”

“简而言之,一为天道自然之序,一为人道效法之礼。”

他随手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图示,将两者关系梳理得明明白白。

王圆恍然大悟,拍案叫绝道:

“原来如此!”

“听义父一席话,胜读三日书!”

“我明白了!”

“王兄言重了。”

张衍志不禁失笑。

高肃也对着一道关于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的策论题目蹙眉,闻言也抬起头,加入了讨论,说道:

“衍志兄见解精辟。”

“那依你之见,此次小考,经义部分是否会侧重此类义理辨析?”

“而非,单纯考校记诵?”

张衍志想了想,点头说道:

“极有可能。”

“陈先生近来授课,愈发注重微言大义与各家比较。”

“死记硬背恐难得高分,需在理解基础上融会贯通。”

连一向靠自己琢磨的赵健,也偶尔就骑射课相关的武经七书中的策论问题,向张衍志请教。

张衍志皆耐心解答,引经据典,深入浅出。

在这个紧张的考前之夜,宿舍仿佛成了一个微型的学问研讨场,张衍志凭借其扎实的功底和开阔的思路,无形中成了四人的核心。

直到子时的梆子声远远传来,四人才吹熄油灯,各自怀着对考试的期待与一丝忐忑,沉沉睡去。

……

次日清晨,书院钟声比往日更显肃穆。

所有参考学子身着整齐青衿,汇聚至明伦斋前的大广场。

广场上,早已按班级摆好了考桌,桌与桌之间相隔甚远,以防舞弊。

气氛凝重,鸦雀无声。

学子们脸上大多带着紧张和严肃,偶有低声交流,也迅速被维持秩序的斋夫眼神制止。

“所有人,排队!接受检查!”

数名面容冷峻的教谕和斋夫立于入口处。

张衍志随着队伍缓缓前行。

轮到他们甲班时,斋夫上前,示意他抬起双臂,仔细搜查了他的衣袖、襟口、腰带,甚至发髻,确认没有夹带小抄。

又检查了他的考篮,里面只有符合规定的笔墨砚台,以及书院统一发放的草稿纸。

检查之严格,令人屏息。

进入斋舍。

找到自己的考桌坐下,张衍志环视四周。

考场四周皆有斋夫站立监视,目光如炬。

正前方的高台上,主考官陈先生端坐,面色肃然。

苏学士,韩教头等几位先生作为副监考,在考场内缓缓踱步巡视。

连山长李修远也罕见地亲临考场,在高台上远远坐着,虽未说话,但,那无形的压力已然笼罩全场。

一直到辰时正,一声铜锣响彻广场。

“开考!”

教谕们将厚厚一叠试卷分发下来。

试卷以厚实的官堆纸印制,字迹清晰。

张衍志深吸一口气,展开试卷。

第一场是经义。

考题果然如张衍志所料,并非简单默写。

首题便是针对《春秋》三传的辨析:

“《春秋》书赵盾弑其君,左氏、公羊、谷梁三家注解各异,试析其微言大义,并论其得失。”

此题极为考验学子对经典的熟悉程度和思辨能力。

张衍志略一思索,便提笔蘸墨,在草稿纸上列出纲要,随后在正式答卷上笔走龙蛇,从三家注疏的核心观点入手,比较其异同,剖析其背后蕴含的史观与伦理判断,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三家各有侧重,亦各有局限,需综合看待。

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次题则涉及《周易》的变通思想与《大学》的止于至善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辨析题,要求学子有宏阔的学术视野。

……

经义考毕,有短暂的休息,随后便是诗赋。

考题由苏学士亲自拟定,题目颇为风雅:

“以秋夜读书为题,作七律一首,需嵌入‘灯’、‘月’、‘剑’三意象,并阐发志向。”

此题既考校意象运用,格律功底,更考验立意境界。

考场内一片沙沙的书写声,偶尔有学子因紧张而发出的轻咳,更显得气氛凝重。

巡考的先生们脚步轻缓,目光却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考生的答卷。

张衍志凝神构思。

秋夜、读书、灯、月、剑……他回想起与同窗挑灯夜读的场景,想起韩教头操练时所言文武之道。

灵光一闪,提笔挥毫道:

“青灯黄卷对残更,

冷月窥窗伴剑鸣。

蠹简埋头寻奥义,

鸡窗砺志盼鹏程。

光寒岂止匣中隐,

墨饱当为天下耕。

莫道书生无胆气,

文锋亦可破坚城!”

写完诗赋,张衍志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经义答卷,修改了几处细微的措辞。

直到午时,交卷的锣声响起,他才沉稳地放下笔,将答卷与草稿纸一并上交。

走出考场,阳光有些刺眼。

王圆凑过来,一脸苦相的说道:

“完了完了,经义那道《春秋》题,我答得颠三倒四……”

高肃则若有所思,似乎在回味自己的诗作。

赵健依旧沉默,但,眼神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张衍志没有多言,只是拍了拍王圆的肩膀,说道:

“没事王兄,下午加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