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的醇厚与茉莉的清甜在晨雾中缠绕,将印度古里港的阿拉伯风格尖塔染成带着暖意的乳白色。张斌站在码头的青石栈桥上,掌心的檀香木钥匙在热带阳光中泛着细腻的木纹光泽,钥匙顶端的莲花纹与远处印度教神庙的穹顶莲花浮雕遥相呼应。他低头摩挲着祖父手绘地图上的“宝石窖”标记,标记旁用梵文和中文刻着“石映星芒,香动宝开”,墨迹间残留的檀香气息与港口飘来的香气融为一体——这是郑和航海总录中“古里窖藏以宝为核,以香为引”的关键线索。
“张队,光谱仪检测到城西的克久拉霍神庙群下有密集的宝石矿脉反应!”王浩举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屏幕上的热成像图勾勒出神庙地下的巨大空腔,“但神庙周围有三层监控,伪装成游客的人腰间都有武器反光,是当地最大的宝石走私集团‘金刚手’,他们和蛇眼组织的余党勾结了!”平板电脑的反光映出他鬓角的汗珠,刚才在神庙外围伪装成珠宝商侦查时,差点被对方的暗哨识破。
伊万诺夫背着防水背包走在队伍后侧,卡其色工装外罩了件当地特色的白色纱丽外套,腰间的军用匕首鞘上缠着印着梵文“守护”的红绸。“十二年前我在古里港追过一批偷运莫卧儿王朝宝石的盗匪,当时帮我的是神庙的祭司后裔。”他指向神庙入口那棵千年檀香树,树干上刻着一个小小的青花船锚纹,“那是护藏人的标记,当年祭司用檀香膏给我画过路线图,说神庙的‘星象殿’下藏着‘郑和的宝石瓷秘密’。”
苏婉清正蹲在一家宝石摊前,指尖捏着一颗切割成莲花形的红宝石,面前的便携式光谱仪屏幕上,宝石的成分分析图中赫然出现青花钴料的峰值。“郑和总录记载‘以宝嵌瓷,以瓷护宝’,这颗红宝石的裂隙里渗着青花釉料的成分,说明当年工匠把宝石碎末混入釉料烧制,再将完整宝石镶嵌在瓷器表面,既提升了观赏性又能做窖藏标记。”她拿起摊主的一个青铜香插,香插的梵文纹饰中藏着细微的中文“永乐”字样,“这是郑和船队与当地工匠合作的实证,青铜是古里港的斑铜,铸造工艺却有中国宣德炉的痕迹。”
埃莱娜正用琉璃吹管对着阳光调试,淡绿色的琉璃管将阳光折射成七彩光斑,落在摊位上的蓝宝石堆上。“穆拉诺岛的古籍说,古里港的护藏密钥是‘琉璃映宝,檀香共振’,琉璃要映出宝石的光谱,檀香则要达到特定的燃烧温度引发共振。”她从背包里取出一小块从威尼斯带来的琉璃残片,残片与红宝石接触的瞬间,表面浮现出与神庙穹顶星象图吻合的纹路,“你看,这星图和郑和牵星术的‘南十字星定位图’完全一致,只是融合了印度教的九曜星象。”
“几位是来寻‘瓷宝同源’的守护者吧?”一道裹着檀香与梵香的男声从檀香树后传来,一位身着橘红色印度教祭司服饰的老者缓步走出,颈间挂着的玛瑙念珠上嵌着极小的青花碎片,腰间的铜制香盒刻着与檀香木钥匙相同的莲花纹。他递过一杯盛着檀香露的铜杯:“我是湿婆神庙的祭司阿南德,我祖父当年和你爷爷一起修复过神庙的星象殿。”铜杯的内壁刻着梵文“友谊”,与中文“永乐”字样交错缠绕。
阿南德引众人穿过神庙的侧门,走廊的石壁上嵌着不少青花残片,残片与当地的红砂岩镶嵌在一起,形成印度教神只与中国龙纹共生的浮雕。“永乐六年,郑和船队抵达古里港,用青花瓷器交换红宝石、蓝宝石和檀香,还帮我们修复了被季风损毁的星象殿。”他推开一扇刻着九曜星象的石门,一股混合着陈年檀香与宝石冷香的气息扑面而来,“窖藏的入口在星象殿的莲花基座下,但需要‘双钥共振’才能打开——檀香木钥匙的纹路要与基座的宝石凹槽吻合,还要用特定温度的檀香蒸汽引发共振。”
星象殿位于神庙的核心区域,圆形的穹顶上用宝石镶嵌出九曜星象图,蓝宝石代表月亮,红宝石代表太阳,钻石点缀的星辰在光线折射下闪烁不定。殿中央的莲花基座由整块白大理石雕刻而成,花瓣上刻着细密的梵文,每个花瓣的顶端都有一个凹槽,刚好能与檀香木钥匙的齿纹对应。“这是‘星象莲座’,当年郑和与古里国王约定,用中国的牵星术和印度的星象学共同设计的机关。”阿南德点燃一盏檀香灯,淡金色的烟气顺着莲花基座的纹路流淌,“檀香的温度必须稳定在60度,太高会烧毁钥匙的木纹,太低则无法激活共振机关。”
王浩突然拽了拽张斌的衣袖,无人机的实时画面显示,神庙外的广场上聚集了几十个手持弯刀和冲锋枪的人,为首的是个戴着红宝石戒指的中年男子,腰间挂着蛇眼组织的蛇形纹身令牌。“是‘金刚手’的首领拉吉,他手下有三百多个走私徒,控制着古里港的宝石走私渠道!”王浩快速切换画面,调出神庙的三维模型,“星象殿的西侧有一条通往商栈的秘道,万一被包围可以从那里撤离,但秘道里有印度教的传统陷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