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72章 谁也不敢接的大锅

明末改革 第72章 谁也不敢接的大锅

作者:GX250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04:03:56

事实上,这场席卷江南的风潮,其真正的源头,必须算到紫禁城里的那位崇祯皇帝陛下头上。

为何要归因于他?

只因朱由检在过去数年间,以无比坚定的态度,亲手为大明的女性撬开了一道通往功业的缝隙。就在前不久,他刚刚为战功赫赫的秦良玉老将军举行了隆重的封侯典礼,赐爵 “忠贞侯”。

秦良玉,是女儿身。

这并非孤例。自崇祯八年至十二年间,朱由检顶住压力,陆陆续续提拔了多位女性将领,在军中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巾帼势力”:

吏部尚书李岩的妻子李红,被擢升为总兵。

河南卫指挥使严毕的女儿严着,官至都督检事。

孙承宗的孙女、山西巡抚孙铨的女儿孙芸,出任保定卫指挥使,同样官拜总兵。

夔州卫指挥使沈至绪的女儿沈云英,承父志,授指挥佥事,并赐诰命。

而且,这名单里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狠角色——袁崇焕的女儿,袁缇清。她同样被授予指挥佥事之职,但她的名声,绝非仅仅来自父亲的荫庇。

这位袁姑娘,是实实在在的万人敌。她在辽东前线亲自带兵,真刀真枪地与满清铁骑对砍,是用赫赫军功在尸山血海中挣得了自己的地位。

纵观朝野,这大大小小数位女将军,最高的已封侯,荫及子孙;最次的也是指挥佥事,身负诰命,光耀门楣。

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道刺目的光,穿透了“女子不预外事”的千年阴霾。她们用战功和官印,为天下女子立下了全新的榜样。

因此,当“女子科举”的浪潮涌起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口引领风气、颠覆传统的“锅”,他朱由检是躲不开,也根本没法躲!

当然,这些还仅仅局限于武官系统。

大明的广大男性同胞们本着“文武殊途”的传统观念,大多还能勉强忍受——毕竟,让女子舞刀弄枪、在战场上搏杀,某种程度上仍被视为“有失体统”,并非读书人向往的正途。

而且,最现实的是——你也砍不过人家。

秦良玉的白杆兵、袁缇清的辽东铁骑,那是实打实的功勋,是用敌人首级堆出来的地位,不服不行。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女子们不再满足于在边陲立下战功,她们开始调转方向,直插帝国权力核心的通道——科举。

这意味着,她们要来抢夺文官体系中的地位,要侵入千年以来由男性垄断的“斯文”领地。

这引发了一系列让士子们细思极恐、夜不能寐的问题:

万一,自己寒窗十载名落孙山,而家中那位每日操持家务的妻子却金榜题名,该如何自处?

万一,将来同殿为臣,自己的官职品级竟比夫人还低,这上下级关系,在公堂之外的家门之内,又该如何论?

每日上朝归家,见了身为上官的妻子,这礼是行,还是不行?是称“娘子大人”,还是唤“下官拜见夫人”?

一想到日后可能要对自家内人躬身行礼,口称“下官”,许多士子便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这已不仅仅是体面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秩序与伦理纲常的根基。

一场由考场延伸至家庭、由庙堂渗透至卧房的地位战争,已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且,放眼朝堂,李岩就是最鲜活、最家喻户晓的“前车之鉴”。

这位堂堂吏部尚书,官居二品,掌天下文官铨选,何等威仪。

然而其夫人李红,官拜三品总兵,虽品级略低半阶,但在家中的实际地位,那可是说一不二,威重如山。

据说,李尚书曾一度动了“夫纲”,思忖着能否通过吏部运作,将自家这位“悍妻”调往他处任职,以求耳根清净。

好家伙,这消息不知怎的走漏了风声。

李红闻讯,二话不说,双持鸡毛掸子,一路从家门口追打到兵部衙门,其势如破竹,文官护卫无人敢拦。

更令人咋舌的是,闻讯出来劝架的兵部尚书卢象升,这位沙场宿将试图以武止戈,结果李红竟在他手下硬生生走了二十多招而不败!

面对这场席卷全国的飓风,朱由检的选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们的大明天子,果断地当起了鸵鸟,把头深深地埋进了沙子里。

这事,他能管吗?

绝对不能。

若是下旨明确同意女子参考,无异于公然背弃千年道统,立刻就会成为全体士大夫的公敌,被口诛笔伐为“动摇国本”的昏君。

若是下旨明确禁止,那便是亲手推翻自己“唯才是举”的旗帜,不仅寒了秦良玉、李红等一众女将的心,更会瞬间站在了天下渴望争取权利的女性对立面。

左是悬崖,右是深渊。

“拖!”

朱由检一拍大腿,定下了最高指示。他对所有相关奏疏的批示高度统一,不是“知道了”,就是“再议”,核心要义便是:不管,不问,不表态,不发表任何倾向性意见。

乾清宫内,这几日的朱由检活脱脱一副“受害者”模样。

但凡是内阁重臣或身边近侍,只要稍一提及“女子科举”四字,这位九五之尊便会立刻抱起双臂,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嘴里反复念叨着那两句已然成为口头禅的话:“不关朕的事……朕是无辜的……”

他那张脸上写满了被冤枉的委屈,眼神飘忽,仿佛这一切的轩然大波都与他这位大明皇帝毫无干系。

当首辅钱龙锡捧着各地士子的联名上书,忧心忡忡地前来问计时,朱由检直接把头埋进了一堆无关紧要的奏疏里,瓮声瓮气地回应:“朕不知情,朕什么都没做……”

当曹化淳小心翼翼禀报南京女子为陈圆圆声援的盛况时,他更是捂住耳朵,连声道:“不听不听,朕是清白的!”

总之,面对这场因他间接引发的滔天巨浪,朱由检坚定地贯彻了“三不”原则:不认账,不负责,不擦屁股。 他将一个被迫卷入是非、急于撇清关系的“甩锅侠”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然而,该来的终究躲不过,朱由检端坐御座之上,只觉得那龙椅今日格外硌人。

半月一次的大朝会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在一片寂静中,礼部尚书陈子壮手持玉笏,稳步出列,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响彻大殿:陛下,江南士林与民间因女子科考一事争议不休,各地官府无所适从。此事关系国体,是否可行,还望陛下早日圣裁,明示天下。

这话说得恭敬,意思却再明白不过——满朝文武都在等着他这位天子拿主意。

朱由检心里咯噔一下,眼神开始飘忽。

他轻咳一声,试图拿出往日推诿的看家本领:呃……这个……他拖长了调子,仿佛在努力回忆,《大明律》……是怎么规定的?

回陛下,首辅钱龙锡应声出列,语气平稳,《大明律》中,并无相关条文。

那……《大明会典》呢?皇帝的声音带上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急切。

亦无规定。钱龙锡的回答斩钉截铁。

朱由检的额头开始冒汗,他几乎是带着最后一丝希望追问:《皇明祖训》……总该有吧?

没有。

钱龙锡第三次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刹那间,朱由检被逼到了墙角。在满朝文武灼灼的目光注视下,他张了张嘴,那句用了无数次的依法办理几乎要脱口而出,却猛地卡在了喉咙里——他这才惊觉,自己这次,竟是搬起律法的石头,结结实实砸中了自己的脚。

“那怎么办啊?”

朱由检那句带着点慌乱的“那怎么办啊?”仿佛石沉大海,在空旷的大殿里回响,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满朝紫袍玉带的文武重臣,此刻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如同泥塑木雕般僵立原地,连呼吸都放轻了。

他们和御座上的天子一样,谁敢轻易开口?

这岂是他们能擅自决定的?

若是同意了,今日下朝回府,如何面对家中父老的责问?这“纵容女子干政”的罪名,立时就会压垮整个家族的门楣。

若是不同意,恐怕今日这宫门都出不去——且不说外面那些群情激愤的女子会如何围堵,单是想到家中那位可能已得知消息的夫人,就足以让许多大臣腿脚发软,真真是“有家难回”了。

于是,在这决定王朝未来的十字路口,大明朝最顶尖的这群精英,表现出了空前的一致——集体沉默。

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缩进朝服里,变成一只不引人注目的鹌鹑。

这前所未有的僵局,让朱由检也彻底没了辙。

“那……那……那便……再议?”

朱由检环视着下方一个个恨不得把脑袋缩进朝服里的臣子,终于将这最经典的“和稀泥”法宝祭了出来。

话音刚落,如同春雷惊醒了冬眠的万物,满朝文武立刻活络了起来。

方才还死寂一片的大殿,顿时被一片如释重负的、无比真诚的附和声所淹没:

“陛下圣明!”

“再议好……再议甚好!”

“臣附议!”

方才还如同泥塑木雕的衮衮诸公,此刻纷纷点头如捣蒜,脸上无不露出了“逃过一劫”的庆幸神色。

没有人在意“再议”等于什么都没决定,他们只在乎,这口足以压死人的惊天大锅,总算没有扣到自己头上。

皇帝不想背,臣子背不动。

这口名为“礼法与变革”的锅,实在太重,放眼整个朝堂,谁也接不住,谁也不敢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