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37章 三国粉丝间的对决

明末改革 第37章 三国粉丝间的对决

作者:GX250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04:03:56

山西巡抚孙铨面色铁青,亲自督率着李国辅麾下的二万山西兵马,在官道上卷起漫天尘土。

就在三日前,他接到了来自遵化守将李豫发出的那道字字泣血的急报——“建奴十万大军,已掘开长城,兵临遵化城下!城危!速救!”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孙铨浑身冰凉。遵化乃京畿东北门户,一旦有失,虏骑便可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北京!届时,不仅仅是皇帝陛下在辽东危矣,整个大明的江山社稷都将摇摇欲坠!

没有丝毫犹豫,孙铨立刻做出了一个封疆大吏所能做出的最果断的决策:他留下必要的守备力量,亲自带着最能打的二万山西兵,火速东进,驰援遵化。

他深知单凭自己这点兵力,面对十万敌军无疑是杯水车薪。

几乎在出兵的同一时间,数匹快马携带着他的亲笔求援信,分别朝着西北和正北方向的大同、宣化绝尘而去!信中的措辞近乎哀求,又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峻:“满总镇、曹总镇!虏酋倾巢,遵化垂危,京畿门户洞开在即!铨已率部死战,然力有未逮!望二位将军念及社稷安危,火速挥师东进,于遵化城下汇合,共御强虏!迟则万事皆休矣!”

遵化城头。

山西巡抚孙铨迎风而立。他凝视着城下如潮水般涌来的满、蒙、汉八旗联军,十万大军铺天盖地。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没有丝毫畏惧,唯有与城共存亡的决绝。

“军门!”

遵化守将李豫疾步上前,身后跟着一众面色凝重的将领,“遵化危在旦夕,末将恳请军门即刻移驾蓟镇,此处由末将等誓死坚守!”

孙铨缓缓摇头,目光依旧紧锁城下敌阵,声音平静:“不必了。本府既受皇命守土安民,岂有临阵脱逃之理?今日,本府誓与遵化共存亡!”

阿巴泰亲率十万大军,对遵化城发动了连绵不绝的猛烈攻势,血战持续整整三日。

然而,他远远低估了守将孙铨与城共存亡的决心,更低估了这位名门之后继承自其父、一代帝师孙承宗的深厚守城底蕴与坚壁清野的卓绝才能。

在孙铨多年的苦心经营下,整个遵化城已被打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防御堡垒。

城内,粮仓丰足,足以支撑长期困守;武库之中,甲胄兵刃擦拭雪亮,储备齐全。

城外,防御体系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数道又长又深的壕沟依次环绕,互为犄角,其间还暗藏陷坑、拒马,构成了极其残酷的纵深防御地带。

三日惨烈的攻城战,清军在明军顽强的抵抗和密集的火器箭矢下伤亡惨重,尸骸几乎填满了最外围的两道壕沟,付出了数千精锐的代价。

其取得的战果却微乎其微——他们仅仅勉强推进到了第三道壕沟的边缘,抬头望去,那注满河水的宽阔护城河以及后方巍峨的城墙,依然遥不可及,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清军大营内,

阿巴泰面色铁青,再也无法维持初时的从容。他望着遵化城头那面依旧飘扬的“孙”字大旗,一拳砸在案上。“好个孙铨,好个孙承宗之子!”

阿巴泰久攻不下,果断改变策略。他不再执着于啃遵化这块硬骨头,而是将麾下精锐骑兵分为数股,如群狼般四散而出,绕过坚城,向兵力空虚的腹地纵深穿插。

这正是清军屡试不爽的“围点打援”之策——以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制造恐慌,逼促守军出城救援,或吸引援军仓促来攻,从而在野战中发挥骑兵优势,一举歼灭明军有生力量。

然而,他此番的对手,并非寻常庸碌之辈。

就在清军游骑开始肆虐的同时,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曹文诏两员悍将,已如约率精锐骑兵火速赶到战场。

更为关键的是,坐镇城中的孙铨,自幼随其父孙承宗经略辽东,对建奴这套战法早已洞若观火。

他给满、曹二将的命令清晰而坚决:“不必寻求与敌主力决战,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像驱赶蝗虫一样,将那些深入我境、荼毒百姓的建奴游骑,全部逐出防线!护我百姓,保我田庐!”

就在满桂与曹文诏的骑兵于遵化后方纵横驱驰,清剿虏骑之际,接到孙铨求援的孙传庭,已亲率五万北直隶精锐星夜兼程,兵锋直抵蓟镇!

军情如火,容不得片刻迟疑。孙传庭并未在蓟镇多做停留,他于马上摊开地图,手指精准地点在了一处关隘——喜峰口。

“传令全军,不在蓟镇停留,直接转向,兵出喜峰口!”

这道命令让麾下一些将领略显愕然。喜峰口并非直通遵化的官道,但孙传庭的意图无比清晰:他要借助山川地势,完成一次大胆的侧翼大迂回。

一旦成功,他的大军将如同从天而降,直接出现在正全力围攻遵化的阿巴泰大军侧肋!

“督师,我军长途奔袭,是否先让将士们稍作休整?” 一名副将谨慎地问道。

孙传庭回首望向身后虽带疲惫但眼神坚定的队伍,断然道:“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阿巴泰此刻注意力全在遵化坚城与满、曹二人的游骑之上,决计料不到我主力已至其侧后!此刻,正是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之时!”

“全军加速!出关!”

接到哨骑急报时,阿巴泰正在帐中审视遵化城防图。听闻孙传庭率五万精锐直出喜峰口,他执图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笑。

“好个孙传庭,果然不走寻常路。”

他当即掷图于案,起身披甲,一连串军令脱口而出:“传令!撤围,全军转向东南——于遵化侧翼十里处的开阔地带列阵,恭候孙督师大驾!”

十万清军闻令而动。攻城器械被迅速收回,各旗兵马如潮水般退去,又在新的战场上重新汇聚。整个过程虽庞大却秩序井然,展现出阿巴泰麾下精兵的训练有素。

不过半日时间,原本围攻遵化的十万大军,已在旷野上布下一个巨大的弧形战阵。骑兵两翼展开,步兵居中列队。

阿巴泰立马于阵前,眺望着孙传庭大军即将出现的方向。

他放弃了围攻数日的坚城,选择了在野战中与明军精锐一决高下。这不仅是对自身野战能力的绝对自信,更是要在明军援军立足未稳之际,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其一举击溃!

孙传庭大军甫出喜峰口,前方便是阿巴泰严阵以待的十万铁骑。滚滚烟尘中,清军战阵如山岳般横亘于遵化侧翼,杀气直冲云霄。

然而,孙传庭勒马立于高处,远眺敌阵片刻后,却只是淡淡一笑。

“传令全军——依西山扎营,傍滦水立寨。”

这道命令让几位求战心切的部将大为不解:“督师!我军士气正盛,何不趁势破敌?”

孙传庭目光深邃,遥指清军阵线:“阿巴泰以逸待劳,布阵严整,此时决战,正中其下怀。我军远来疲惫,当以静制动。”

五万明军闻令而动,并未向前推进半步,反而在西山脚下、滦水河畔择险要处,开始大规模构筑营垒。壕沟深挖,栅栏高立,箭楼密布,不过半日工夫,一座森严壁垒已初具规模。

就在阿巴泰于阵前凝神等待,准备迎击明军冲锋之时,哨骑飞马来报:“报——!贝勒爷,明军出了喜峰口后,并未继续前进,而是在西山脚下扎下坚固营寨,按兵不动!”

阿巴泰闻言,眉头紧锁,握着马鞭的手不自觉地收紧。他远眺明军营地方向升起的袅袅炊烟,脸色逐渐阴沉。

“好个孙传庭……倒是个沉得住气的。”

他意识到,自己精心布置的决战战场,已然失去了意义。眼前的对手,绝非以往那些急于求成、一触即溃的明军将领。一场耐心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孙传庭按兵不动,自然有其深远的考量与十足的底气。

他深知阿巴泰劳师远征,十万大军的每日消耗皆是天文数字,而自己背靠蓟镇粮道,更有整个北直隶作为后援。他就是要在这西山脚下、滦水之畔,与这位清军名将稳稳地耗下去,看谁先露出破绽。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辽东。

营口城下,血色未干。在经历了一日惨烈血战、逼退多尔衮大军后的次日清晨,那扇见证了无数生死的大门再次轰然洞开。

袁崇焕顶盔贯甲,一马当先。他身后,是三万杀气腾腾的关宁铁骑。大军并未停留休整,出城后便毫不犹豫地转向南方,沿着辽东半岛的脊梁,以惊人的速度直扑仍在清军控制下的复州!

袁崇焕的意图无比清晰:趁多尔衮新败、士气受挫,后方空虚之际,以雷霆之势收复辽南重镇,将大明的旗帜再次插上复州城头,彻底扭转辽东战局的被动态势。

与此同时,大凌河城。

祖大寿麾下三万关宁精锐、阎应元所部两万步卒、戚元功统领的一万两千“武毅营”火器劲旅,已完成会师。三股人马朝着西北方向的广宁城,以排山倒海之势,浩荡杀去!

就在阿巴泰与孙传庭、孙铨三方于遵化城下紧张对峙的第三天,两则来自后方的急报几乎将这位久经沙场的贝勒震落马下。

先是广宁告急!明将祖大寿、阎应元、戚元功竟合兵六万,以泰山压顶之势直扑他兵力空虚的驻地。紧接着,袁崇焕猛攻复州的消息接踵而至,辽南门户岌岌可危!

后方根基动摇,阿巴泰顿觉一股寒气从脊背窜起,眼前发黑,险些步了其兄皇太极的后尘。他深知,遵化城下已非久留之地。

当夜,阿巴泰大营中传出异动。细微的喧嚣、车马辚辚与金铁交击之声混杂在夜风里,虽经刻意掩饰,却未能逃过明军哨探的耳朵。

消息传至孙传庭耳中,他于帅帐内凝神细听片刻,嘴角泛起一丝了然于胸的笑意。

“袁督师在辽南得手了,”他对帐中诸将断言,“阿巴泰要跑!”

战机稍纵即逝。孙传庭不再犹豫,当即点起精锐,趁夜突袭阿巴泰大营,意图咬住清军撤退的尾巴,予以重创。

然而,阿巴泰亦非易与之辈。他早料到明军会趁机追击,于是在营中布下疑兵:点燃篝火,立起草人,留下少数部队摇旗呐喊,制造大军仍在的假象。真正的清军主力,已借着夜色掩护,悄然北撤。

孙传庭亲率精锐前锋突入阿巴泰大营,只见营内篝火未熄,旌旗依旧,却已是空无一人,唯有几处刻意布置的草人在夜风中摇曳。

“好个金蝉脱壳!”孙传庭眸光一冷,当即喝令,“传令全军,就地休整半个时辰,埋锅造饭,检查鞍马。天明之前,随本督追击!”

他深知阿巴泰携十万之众,步骑混杂,辎重繁多,绝难迅速远遁。这支疲惫之师,正是追击的绝佳目标。

而此刻,向北撤退的阿巴泰亦未敢有丝毫松懈。他深知孙传庭用兵如神,绝不会轻易放虎归山。

“你等率步卒与炮营火速北返,不得有误!”阿巴泰勒住战马,对麾下将领沉声下令,随即调转马头,目光扫过身边最精锐的巴牙喇护军与蒙古轻骑,“其余人等,随本王亲自断后!”

他要在险要处布下最后一道铁闸,会一会这位紧追不舍的明军督师。

次日清晨,

阿巴泰勒马立于谷地深处,与远处谷口的孙传庭遥遥相对。两人的目光穿透薄雾,在肃杀的空气中无声交锋,战场再次陷入诡异的僵持。

孙传庭凝望着两侧如鹰翼般陡峭的山脊,阴影笼罩着蜿蜒的谷道——这分明是兵家设伏的绝佳之地。以阿巴泰之能,绝不会轻易放弃如此地利。

“传令,派三队精锐斥候,分别从东西两侧缓坡上山,仔细搜索,清理所有可能潜伏的敌军。”孙传庭沉声下令,语气不容置疑。他用兵向来以稳健着称,宁可慢三分,绝不冒一险。

然而,阿巴泰的狡黠超出了他的预料。

这位清军统帅压根没有在两侧山上布置一兵一卒——他深知孙传庭生性谨慎,必会先行搜山。

此刻,远远望见明军斥候的身影出现在山脊,阿巴泰嘴角勾起一抹计谋得逞的冷笑。

“空城计已成,孙传庭已被我拖住半日。”

他毫不犹豫地调转马头,对身边亲卫低喝:“传令前军,全速北撤!断后骑兵随我交替掩护,走!”

当明军斥候从山上打出“未见伏兵”的信号时,孙传庭立即意识到中计。他纵马前出,只见谷地深处尘土扬起,阿巴泰的帅旗正在迅速远去,那支精锐的断后骑兵也已在百步之外,正以娴熟的骑射技巧边退边守。

“好个阿巴泰,竟以地形为饵,行金蝉脱壳之实!”孙传庭眸光骤冷,“轻骑营随我追击!步军随后压上,咬住他们!”

半日后,队伍行至另一处更为险峻的峡谷。

阿巴泰果然故技重施。只见他单人独骑,稳坐于谷地中央,身后帅旗在风中孤零零地飘荡,仿佛在无声地挑衅。

“………………那阿巴泰,莫不是将本督当作那街亭的马谡,抑或是见事不明的张合了?”

孙传庭于马上望见这一幕,不由得冷笑出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诮。

他丝毫不为所动,依旧沉稳下令:“老规矩,左右两翼搜山,确认无误后再行通过。”

此后的行程中,阿巴泰又接连两次布下类似的疑阵,有时甚至故意露出破绽,试图激怒孙传庭,诱使其轻兵冒进。

然而,孙传庭始终心如铁石,不为所动。每一次,他都以不变应万变——先搜山,再缓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的大军如同沉稳的巨碾,虽缓慢却无可阻挡地向前推进,始终与阿巴泰的断后部队保持着致命的风险距离。

阿巴泰的所有算计,在这位明军督师近乎刻板的谨慎面前,尽数化为乌有。

当天傍晚,

孙传庭派出的搜山队伍正如往常般谨慎推进,突然之间,两侧密林中杀声四起!箭矢如雨而下,披着伪装的红甲巴牙喇从岩石后、树丛中猛然跃出——这一次,阿巴泰竟真的布下了伏兵!

一时间,山脊上刀光剑影,斥候的惨叫与建奴的嘶吼混杂在一起,打破了黄昏的寂静。

几乎在听到山上喊杀声的瞬间,谷底的孙传庭与远端的阿巴泰,心中同时一震。

阿巴泰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

他熟读《三国》,自然记得诸葛亮如何在木门道算死那张合——正是以屡次虚虚实实的退却,诱其深入险地,万弩齐发。他前三次的空城计,为的正是这第四次实实在在的杀机!

而孙传庭在听到喊杀声的刹那,亦立刻醒悟。他望向山谷深处那隐约可见的帅旗,心中暗忖:“前三次皆虚,此番为实……好一个‘三虚一实’,阿巴泰,你倒是深得诸葛武侯用兵之妙!”

他立刻传令:“前军变阵,抢占两侧缓坡,弓弩仰射,掩护山上弟兄撤下来!中军结圆阵,盾牌向外,长枪前指,防备谷内骑兵突袭!”

一场精心设计的埋伏,因孙传庭一贯的谨慎而未能竟全功。山上的伏兵未能形成合围,便被迅速反应的明军反制,激烈的搏杀在山腰处僵持。

阿巴泰见突袭未能彻底打乱明军阵脚,也不恋战,立即发出信号,伏兵如潮水般退入山林深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