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被召入宫中参与“格瓦斯”大业的酿酒老师傅,在战战兢兢地完成了皇差,助皇帝陛下短暂地“成功”了几次之后,便带着丰厚的赏赐和满脑子的困惑出宫了。
朱由检光顾着纠结于保鲜和口感,既未与他签订什么“保密协议”,也未曾叮嘱他不得外传——在皇帝看来,这尚不成熟的“馊水”配方,实在算不上什么需要严防死守的机密。
然而,老师傅回到民间,仔细回味在宫中的经历,却品出了别样的滋味。
他虽不明白陛下追求的“军需功能”何在,但凭借着他酿酒世家出身的敏锐嗅觉和多年经验,他意识到,这种用烤黑的面包发酵酿造的、带气儿的酸甜饮品,虽然不入皇家法眼,却未尝不能成为一种新奇市井饮品!
于是,他凭借着记忆,开始对宫中的配方进行改良。他舍弃了口感过于粗砺的黑麦,选用了更为常见的荞麦、小麦等谷物,将其精心炒烤至焦香扑鼻的深褐色,再加以糖化、发酵。
他巧妙地调整了发酵的温度与时间,并或许加入了些许山楂、薄荷之类的常见配料,以平衡口感,掩盖那丝不易为人接受的“酵馊”之味。
南京城的街巷里,开始响起了一声声嘹亮的吆喝:“宫廷玉酿!宫廷玉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咧!”
小贩推着独轮车,车上放着几个蒙着干净白布的木桶,桶里正是那老师傅改良后的“格瓦斯”。他巧妙地借用了“宫廷”二字,以其曾在宫中为圣上酿制此物为噱头(虽未明言,但语焉不详更能引人遐想),顿时吸引了无数好奇的市民。
“嘿!老张,这‘宫廷玉酿’是个什么滋味?快来一碗尝尝!”
“哟!还真有点意思,酸酸甜甜,带着股焦麦香,还有气儿!解渴!”
这价格低廉、风味独特、又顶着“宫廷”光环的饮料,竟意外地在市井间流行开来。虽然它依旧无法长期保存,往往需要当日制作、当日售罄,但这反而成了其“新鲜”的证明。
谁也不会想到,皇帝陛下旨在用于北伐大业的“军用功能饮料”,最终会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飞入了南京城寻常百姓家,成了市井小民消暑解渴的“宫廷玉酿”。这或许,也算是朱由检种种“折腾”之下,一个歪打正着的意外收获吧。
曹化淳得到消息,得知那出宫的酿酒老师傅竟打着“宫廷玉酿”的招牌,将陛下折腾许久却最终放弃的“格瓦斯”稍作改良,在市面上售卖,而且还颇受欢迎时,顿时气得火冒三丈。这简直是打着皇家的旗号招摇撞骗,亵渎天威!
他气呼呼地赶到朱由检面前,义愤填膺地禀报:“陛下!那不知好歹的匠人,竟敢借宫中之名,行商贾牟利之事!简直胆大包天!老奴这就派人去,撕烂他那张胡言乱语的嘴,查封了他的摊子!”
他本以为陛下会同样感到不悦,甚至龙颜大怒。谁知,朱由检听罢,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非但没有怒容,反而露出了颇为玩味的表情,连连摆手:“不不不不不……”
他拖长了音调,阻止了曹化淳,“大伴,稍安勿躁。”
朱由检甚至觉得有点好笑。他回想起自己那几次三番失败、最终沦为“馊水”和“怪味汤”的格瓦斯实验,再对比如今在民间被改良、并被百姓接受的“宫廷玉酿”,这种反差让他有种奇妙的荒诞感。
“朕觉得……这样挺好。”
朱由检语气轻松,甚至带着一丝赞赏,“你刚才不是说,价格便宜,老少咸宜,很受欢迎吗?这说明人家确实改良得好,找到了门路。一件原本在朕手里不成器、甚至难以下咽的东西,到了民间匠人手中,却能变成惠及百姓的饮品,这不是好事一桩吗?”
曹化淳张了张嘴,还想争辩:“可是陛下,他打着‘宫廷’的旗号……”
“一个名头而已,何必较真?”
朱由检不以为意地打断了他,“朕那些‘五彩霉斑’、‘惊天爆炸’、‘馊味汤水’若是真能歪打正着,启发民智,或是像这样,最终捣鼓出些惠及寻常百姓的物件吃食,朕倒是乐见其成。总比烂在宫里,或者只写在故纸堆里强。”
随即,朱由检大手一挥,写下“快乐气泡水”几个大字,
他放下笔,拎起这张墨迹未干的御书,颇为自得地欣赏了一下,然后递给一旁目瞪口呆的曹化淳。
“大伴,去,把朕这幅字给那位老师傅送去。”
朱由检语气轻松,“告诉他,以后他卖的这玩意儿,就叫这个名儿了!‘宫廷玉酿’听着太板正,配不上这解渴消暑、让人喝了心头畅快的小玩意儿。朕看,‘快乐气泡水’就挺合适!”
曹化淳双手接过那轻飘飘却又重若千钧的宣纸,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跟不上陛下的思路。
前一刻还要追究“僭越”之罪,下一刻竟亲自赐名,还赐了这么一个……如此直白、甚至有些俚俗的名字?“快乐气泡水”?这、这成何体统?皇家颜面何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