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儿子处理了大部分“感情”问题后,朱由检又将心思放到了整个大明最为核心的问题上,人口,土地。
崇祯朝大明究竟有多少人?这历来是一笔糊涂账,无人能说得清楚。
然而,在崇祯十六年九月初二这一天,皇帝朱由检给出了确切的答案!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统计与编撰,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崇祯皇册》终于完成。
共计四千八百二十二万六千七百五十一户!
望着这最终核定的数字,朱由检心潮澎湃,难以自持。他反复摩挲着皇册的封皮,放声大笑:“《崇祯皇册》!哈哈哈哈哈!朕的大明,有丁口逾两亿!”
狂喜之余,他立刻下令将此皇册妥善保管,多抄录副本,登记造册,不仅要昭告天下,更要传于子孙后代,作为后世考据的基准。
人口既明,田亩几何?
等看到《崇祯鱼鳞册》之后,刚才还在哈哈大笑的朱由检,瞬间不想笑了。
这正是朱由检过去十余年间,与整个官绅阶层角力的另一核心。通过清丈田亩、打击投献匿田等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他将大量被豪强隐匿的田产一点点地“抠”了出来。
最终统计结果显示:大明在册耕地总面积约为一千万顷。依据肥瘠,划分为上田一百二十五万顷,中田二百三十万顷,下田八百四十五万顷。
而这千万顷土地的分配,则**裸地揭示了大明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各地藩王,乡绅豪强,占据着九成以上的优质上田。
大户地主,则掌控着剩余的上田以及几乎全部的中田。
构成帝国根基的亿万自耕农与贫民,仅拥有不足百分之一的上田、约十分之一的中田,以及超过九成的贫瘠下田。
暖阁内,
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尚书黄道周、工部尚书孙元化、吏部尚书王永光,以及海关尚书杨嗣昌和刑部尚书钱龙锡,屏息凝神地传阅着皇帝亲手拟定的那份名为“阶梯加税法”的方案。帛书在他们手中传递。
朱由检端坐于御案之后,目光扫过每一位心腹重臣,语气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期待:“诸位,都议一议吧。看看朕这个‘阶梯加税法’,如何?”
几位跟随朱由检近十年、深知陛下脾性的老臣,一看到那“迷之自信”的表情,心下便已了然——这定又是陛下某次灵光乍现后的“拍脑袋”之作。待到他们快速浏览完帛书上那寥寥数行、却足以震动天下的条款,更是印证了心中的猜测。这方案立意虽高,直指土地兼并之痼疾,但细则……实在粗糙得令人心惊。
帛书上赫然写着:
上等田,按五百亩为基准。每多出十亩需交税银或者实物多出二成。
中等田,按五百亩为基准,每多出十亩需交税银或者实物多出一成。
下等田,按五百亩为基准,每多出百亩减税一成。
一阵尴尬的沉默后,须发皆白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率先出列。
他深深一躬,言辞恳切:“陛下圣明!此税法高瞻远瞩,旨在均平赋税、抑制兼并,实乃富国强兵之良策。然……老臣愚见,其中些许细节,或需斟酌,方能推行无碍,不负陛下圣意。”
“哦?”朱由检眉头微挑,示意其继续。
“谢陛下。”
毕自严精神稍振,条分缕析起来,
“其一,‘五百亩’之基准,于南北富瘠之地恐难一概而论。江南富户,五百亩或仅算中等之家;而西北贫瘠,五百亩或已是地方巨室。
臣建议,可否按省府之地,参照《崇祯皇册》中田亩产出,划分‘上、中、下’三等府,分别设定不同的起征亩数?例如,上府四百亩,中府五百五十亩,下府七百亩?”
工部尚书孙元化也接口道:“陛下,毕尚书所言极是。此外,‘上、中、下’田之界定,虽有皇册为凭,但地方上仍有操作空间。
臣提议,可由工部与户部联合,制定更详尽的‘田亩等则标准’,引入‘标准亩’概念,将水利、位置等因素折合计算,力求公允,杜绝豪强以次充好,逃避重税。”
吏部尚书王永光紧接着发言,他从吏治角度切入:“陛下,法贵在执行。此税法触动天下官绅利益,若无得力官员推行,恐成空文,甚至滋生更大贪腐。
臣建议,将此税改成效纳入地方官员考成之核心,且需派遣得力干员,如都察院御史及户部专员,分赴各地督导。同时,对能超额完成清丈、顺利推行新税之官员,予以破格升赏。”
海关尚书杨嗣昌思路活络,提出了更灵活的征收方式:“陛下,税银或实物,若全由地方征收,仓储、转运损耗巨大。我海关部近年来与外商贸易,积累不少银钱。或可允许部分富庶地区,以银钱折色纳税,由海关设立‘税银结算司’统一汇算,既可提高效率,亦可充盈国库,减少损耗。”
礼部尚书黄道周则从“教化”与“维稳”角度补充:“陛下,骤行此法,恐士林喧哗,乡野震荡。应明发谕旨,昭告天下,阐明此法乃为‘恤养贫弱、均平天下’之仁政,非为苛敛。同时,对主动配合、率先纳税之勋贵、士绅,可由礼部提请陛下予以旌表,赐予‘纳税楷模’等荣誉,以作引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