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日本西国因岛原之乱与幕府讨伐军打得不可开交,战火连天之际,远在南京紫禁城的朱由检,却正面临着一场同样“激烈”的争论——不过争论的焦点,并非军国大事,而是太子朱慈烺的终身大事。
坤宁宫内,气氛与千里之外的战场截然不同,却同样剑拔弩张。
朱由检手里捏着一卷精心绘制的《淑女图》,手指重重地点在一位身姿窈窕、容貌明艳的女子画像上,声音因激动而提高了八度:“必须是李氏!皇后你仔细看看!这身段,这仪容,前凸后翘,一看就是好生养的模样! 咱们慈烺整日操劳国事,身边正需要这般解语花!他肯定喜欢!”
周皇后端坐一旁,闻言柳眉微皱,优雅地放下茶盏,拿起另一卷画轴展开,上面是一位气质温婉、眉目平和的女子。
“陛下!娶妻娶德,纳妾纳色!” 她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太子妃乃未来国母,当以德行、家世、才学为重!您看看这王氏,乃书香门第,性情端方,知书达理,这才是母仪天下的风范!”
“风范?什么风范!” 朱由检一听就急了,指着王氏的画像,口不择言地吐槽道,“你看看她这……这从头到脚,敦厚是敦厚了,可这身板,从上到下都快能开动福船了! 跟慈烺站在一起,哪有一点郎才女貌的样子?”
“陛下!慎言!” 周皇后被这粗俗的比喻气得脸色微红,“怎能如此品评一位大家闺秀!太子妃首要的是能襄助夫君,稳定后宫,岂能单以貌取人?!”
“怎么不能?” 朱由检梗着脖子反驳,“看着顺心,心情才好,心情好了,身体才好,处理政务才更有精神!朕这是为慈烺的身心健康着想!”
“陛下这是歪理!”
“朕这是实理!”
帝后二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坚持“颜值即正义”,认定儿子会喜欢明艳动人的李氏;一个坚守“德行是根本”,认为端庄稳重的王氏才是最佳人选。
一旁的宫人们屏息静气,低头忍笑,不敢介入这场突如其来的“选妃大战”。谁也想不到,这位能在朝堂上运筹帷幄、在东海布局搅动风云的皇帝,在儿子的婚事上,竟会如此“接地气”,与寻常百姓家为儿女亲事争执的父母并无二致。
这场关于太子妃人选的争执,最终以一场颇具戏剧性的“赌约”暂告段落。帝后二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索性各退一步,决定让太子朱慈烺本人来定夺。不过,这定夺的方式,却暗藏了夫妻二人截然不同的心思。
皇帝陛下凭借着他自认无可挑剔的“男人直觉”,精心挑选了十位佳人。这份名单堪称一场视觉盛宴:
无一不是年华正好、容貌倾城之辈。或明艳不可方物,或清丽如出水芙蓉,身段婀娜,体态风流,顾盼间眼波流转,尽显青春朝气。
琴棋书画自然也是精通的,但在朱由检看来,那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看着养眼”才是核心优势。他私下对曹化淳得意地宣称:“慈烺那小子,朕还能不了解?整天对着奏章,身边放几个赏心悦目的,准保他心情舒畅,处理政务都能事半功倍!”
皇后娘娘则秉持着“为国择妇”的严肃态度,列出了另一份十人名单。这份名单更像是一份“贤内助”考核表:
家世清白,门风严谨。相貌虽也端庄秀丽,但更重在气质沉稳,眉宇间透着书卷气和一股不容侵犯的端庄。身段?那不在首要考量范围之内。
这才是重中之重!每一位都是饱读诗书,精通女则女训,甚至不乏对经史子集有所涉猎的才女。周皇后对此极为看重:“女子无才便是德?谬矣!太子妃将来要母仪天下,辅佐君王,没有见识如何能行?” 在她看来,美貌会随时间流逝,而德行与智慧才能长久地襄助夫君,稳定后宫。
于是,一份是充满了“视觉冲击力”的靓丽风景,另一份则是蕴含着“内在光华”的贤德荟萃。两份名单被同时送到了太子朱慈烺面前,一场关乎个人审美、政治考量与未来国运的微妙选择,悄然落在了这位年轻储君的肩上。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想知道太子殿下究竟会更倾向于父亲的“直觉”,还是母亲的“标准”。
至于我们的太子朱慈烺?这位在父皇母后眼中素来温顺谦恭、循规蹈矩的“乖宝宝”,其内心深处的主意,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坚定。而这次选妃风波,恰好成了他打破既定形象的契机。
话说这一日,朱慈烺照常骑马前往应天府衙署理事。车驾行至城西安定门附近官道时,因前方有商队车辆发生轻微碰撞,导致人马暂阻,稍作停留。
就在这短暂的间隙,太子的目光无意间掠过道旁。但见一棵垂柳之下,正站着一位身着浅碧色衣裙的姑娘,她并未像寻常百姓般好奇地张望太子仪仗,而是微微俯身,正耐心地将手中清水喂给一只受伤的野猫。春风拂过,柳丝轻扬,几缕青丝掠过她白皙的侧颊,阳光在她周身勾勒出一圈柔和的光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