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26章 舞弊大案

明末改革 第26章 舞弊大案

作者:GX250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04:03:56

崇祯十四年四月中,一场无声的侦查在江南水乡悄然展开。周遇吉麾下的精锐,化整为零,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无锡、江阴的街巷之间。

杨国柱亲自带领两名最机敏、略通文墨的斥候,扮作赴南京赶考却因故滞留的山东书生,住进了无锡县城一家临近县学的“清源”客栈。

他们每日最大的开销便是泡在客栈大堂兼营的茶馆里,专挑那些士子聚集、高谈阔论的座位,一壶粗茶便能消磨整个下午。

一连数日,他们只是静听。江南四月,梅雨欲来,空气闷湿黏腻,茶馆里人声嘈杂,却总有一股压抑的愤懑在特定的话题上弥漫开来。

很快,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且总是伴随着刻意的低语和无奈的叹息——“黄二爷”。此人是县学里一个专管廪粮发放的书吏,大名黄文礼,官卑职小,不过未入流的胥吏,却气焰嚣张,无人敢惹。

这日午后,邻桌两位年轻士子的对话清晰地飘入杨国柱耳中。

“王兄,此次府试,你我又名落孙山,可那张允明,平素在社学里文章远逊于你,破题都常出错,怎就高中了?”一个身着半旧青衣的士子闷闷不乐地以筷蘸水,在桌上胡乱划着。

对面的王姓士子急忙四下张望,压低声音:“李贤弟,慎言!慎言啊!听闻那张允明走了黄二爷的门路,花了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手指,在桌下比了比,“……整整三百两雪花银!才将他扬州府的籍贯,落在了他无锡的舅公何守诚家户名下!”

“三百两?!”李姓士子倒吸一口凉气,随即愤然,“岂有此理!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何就无人能治他?县尊、学谕大人们难道不知?”

“治?谈何容易!”王姓士子苦笑摇头,声音压得更低,“据说黄二爷手眼通天,上头有硬靠山!不仅府衙刑名师的邢师爷是他姻亲,就连南京吏部清吏司的主事冯大人,也与他有同乡之谊!谁敢查?弄不好,功名没捞到,反把自己这身襕衫都赔进去!”

杨国柱不动声色地吃了一口略带涩味的本地炒青,将“黄文礼”、“张允明”、“何守诚”、“府衙邢师爷”、“南京吏部冯主事”这几个关键词,快速记入下来。

几天后,机会再次来临。他们依计“偶然”结识了一位年近五旬、却仍只是个童生、家境贫寒潦倒的老秀才陈启年。在一家更显破落的小酒馆里,几杯劣质烧刀子下肚,陈老秀才泪眼婆娑,积压多年的怨愤对着几人倾泻而出。

“什么抡才大典!什么寒门出路!尽是骗人的鬼话!”他抓着杨国柱的衣袖,“那黄文礼,就是个吸髓饮血的蠹虫!还有那江阴县的县丞赵德柱,也不是好东西!他们勾连在一起,专做这冒籍占额的买卖!县试、府试、乃至院试,没有他们打不通的关节!”

他扳着手指,一个个名字念出来:“除了张允明,还有冒籍中了的生员刘茂才、王璞……对了,去年院试,那个突然冒出来的案首周文彬,听说原本是浙江湖州府人,家里是丝绸商,巨富!至少砸了上千两,才买通学政衙门的人,将籍贯落到了江阴!寒窗苦读?抵不过朱提如山啊!”

陈老秀才涕泪交加,最后伏案痛哭。

杨国柱默默为其斟酒,心中却波澜涌动。

线索开始串联,一张由胥吏、地方官、乃至可能牵扯到更高层人物的利益网络,在茶肆酒坊的窃语与失意文人的哭诉中,渐渐显露出它狰狞的轮廓。

几日后,杨国柱将获取的线索——黄文礼、张允明、何守诚、刘茂才、王璞、周文彬,以及可能涉及的府衙邢师爷、南京吏部冯主事、江阴县丞赵德柱等名姓——通过军中加密信道,火速传回南京。

顺天府后堂内,史可法对着这份名单,眉头紧锁。名单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牵扯出一张关系网,而动任何一人,都可能打草惊蛇。

他与周遇吉、太子商议后,决定兵分三路,针对不同目标,采取不同策略,进行更深层次的核实与取证。

首先便是那些个冒籍士子,张允明、刘茂才、王璞、周文彬等人。

扬州,

虎大威挑了麾下两名最机灵、略通文墨的弟兄,一番装扮后,三人便成了从苏州府来的布商“吴掌柜”及其伙计。他们一路舟车劳顿,径直来到了扬州城内有名的盐商聚居地,叩响了张府的大门。

门房见来人衣着光鲜,谈吐间又带着大生意,不敢怠慢,急忙通传。不多时,虎大威便被引至花厅,见到了此行的目标——盐商张承宗,张允明的父亲。

张员外年约五旬,面皮白净,体态富态,穿着簇新的杭绸直裰,手指上戴着一枚硕大的玉扳指,一副养尊处优的模样。

“吴掌柜远道而来,辛苦辛苦!未曾远迎,还望海涵!”张承宗笑容可掬地拱手,吩咐下人看茶。

虎大威扮演的“吴掌柜”也堆起生意人的圆滑笑容,寒暄道:“张员外客气了!早就听闻扬州张氏盐业信誉卓着,今日特来拜会,想谈谈今后苏锦、松江布匹的供货事宜。”

两人就布匹的行情、质量、价格虚虚实实地聊了一盏茶的功夫。

虎大威见火候差不多了,话锋一转,故作随意地捧了一句:“张员外真是好福气啊!听闻贵府公子允明,如今在无锡进了学,成了秀才公?哎呀,这可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我等此番来得匆忙,未曾备下贺礼,实在失礼,回头定要补上一份厚礼,恭贺张公子高中!”

此言一出,张承宗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了一下,一丝明显的尴尬和慌乱从他眼底掠过。他下意识地搓着那枚玉扳指,干笑两声:“哎呀呀!吴掌柜消息真是灵通!灵通!呵呵……小儿,不过是侥幸,侥幸得中,不值一提,实在是不值一提啊!”

他似乎急于解释什么,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带着几分“推心置腹”的语气:“说来也是惭愧。小儿允明自小身子骨就弱,他母亲心疼得紧。听说他无锡的舅公何守诚家那边,靠着太湖,水土温润,最是养人,便硬是把他送过去将养些时日。没成想,那边僻静,倒误打误撞让他收心静性,读进了几句书,这才……嘿嘿,纯属运气,运气好罢了。”

虎大威心中冷笑连连,面上却露出恍然大悟和钦佩的神情:“原来如此!张公子这是因祸得福,可见是天佑贤良啊!这位何守诚老先生,想必是本地德高望重的乡绅宿儒吧?能培养出秀才外孙,定是家学渊源,令人敬仰!”

“哎——!”张承宗立刻摆手,语气变得急促,“吴掌柜可千万别这么说!就是个本本分分的老实庄户人,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几亩薄田过日子,认得几个大字罢了,哪里称得上什么乡绅宿儒,万万当不起,当不起啊!”

他显然极不愿在这个话题上深入,急忙拿起茶杯啜了一口,强行扭转话头:“那个……吴掌柜,咱们还是谈谈这批苏锦的价钱吧?您刚才说的那个价,实在是……”

虎大威心知肚明,顺势接过话头,继续扮演斤斤计较的商人,却在讨价还价的间隙,看似无意地又确认了几个关键信息:

张允明确实长期居住在扬州,只是近一两年才以“探亲”、“养病”为由频繁往来无锡;而那位舅公何守诚,也确如张承宗所言,只是无锡乡下普通的农户,绝非什么诗书传家的人物。

目的达到,虎大威便借口价格还需斟酌,告辞离开了张府。

一出张府,他脸上的商人笑意瞬间敛去,恢复冷峻。他并未停留,带着手下直奔扬州府衙。

找到户房一位看起来颇有些油滑的书办,虎大威再次换上笑脸,借口“有一笔大生意与张家合作,需核实其家族人口、籍贯,以免有产权纠纷”,不动声色地塞过去一锭足色的银子。

那书办掂了掂银子,脸上立刻笑开了花,效率极高地将虎大威等人引至存放户籍黄册的架阁库,翻出了记录张家情况的册籍。

在白纸黑字、略显泛黄的官方档案上,清晰地记载着:张允明,男,万历四十三年生人,扬州府江都县民籍。其下并无任何过继、迁出、或寄籍无锡的官方记录!

虎大威的目光在那几行字上停留片刻,对身旁的部下微微点头。

离开了扬州府衙,虎大威并未立刻离开扬州。

张承宗那欲盖弥彰的态度和户籍册上的白纸黑字,已经坐实了张允明冒籍的大罪。但虎大威行事,向来追求铁证如山,环环相扣。他决定顺藤摸瓜,再去会一会那位被蒙在鼓里、成了跳板的“舅公”——何守诚。

两日后,无锡县郊,何家村。虎大威已换了一身行头,扮作一个四处游历、收购地方志和野史杂文的书商,带着一名扮作书童的部下,找到了何守诚的家。

那是一座颇为简陋的农舍,土墙瓦顶,院中散养着几只鸡鸭。

一位头发花白、脊背佝偻的老农正坐在门槛上搓着草绳,听闻脚步声,抬起头,露出一张憨厚而略带茫然的脸。

“老人家,叨扰了。”虎大威上前,和气地拱手,“在下姓吴,是个收书的。路过贵宝地,想打听打听,村里可有什么祖上传下来的老书、旧县志之类?”

何守诚连忙站起身,有些手足无措地在衣襟上擦了擦手:“哎哟,先生是收书的?我们这乡下地方,哪有什么老书……都是些不识字的粗人。”

“无妨无妨。”虎大威笑着,顺势在院中的石墩上坐下,像是拉家常般说道,“我看老人家面相慈和,定是儿孙满堂,福气之家。”

提到儿孙,何守诚脸上露出一丝真切却又复杂的笑容:“唉,啥福气哦,就一个闺女,早些年嫁到扬州去了。外孙倒是有一个,叫允明,那孩子……倒是争气,听说书读得不错。”

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与外人提及自家出息孩子的骄傲,但更多的是一种距离感带来的模糊和不确定。

虎大威心中一动,立刻抓住话头:“哦?扬州可是好地方!令外孙在扬州城读书?那将来必定前途无量啊!”

何守诚却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不在扬州读喽。说是……说是扬州那边先生教得不好?还是气候不养人?他娘心疼他,非把他接过来,就在咱们无锡县学里读。唉,孩子也挺辛苦,来回跑……”

虎大威故作惊讶:“从扬州到无锡来读书?这可真是苦心志、劳筋骨了。想必是看中咱们无锡文风鼎盛,名师多吧?定是您老时常督促教导,才有此心志。”

何守诚闻言,脸上茫然之色更重,连忙摆手:“先生可别抬举我!我一个大字不识的老粗,哪懂什么教导?就是孩子来了,给他口饭吃,有个地方睡觉。读书的事,全是他们张家自己拿主意,花的钱也是他爹娘掏,我们……我们也就帮着照看照看……”

他的话匣子打开了,带着几分老实人的絮叨:“说起来,允明这孩子是挺用功,每次来都关在屋里看书。前些日子还来说,考中了什么……什么生员?好像是这个名儿。他爹娘高兴,还特意送来了几匹布和十两银子,说是谢我们照顾。唉,都是亲戚,这多见外……”

他言语朴实,全然不知“生员”功名背后的肮脏交易,更不知自己家已然成了舞弊案中的一个环节。

虎大威仔细听着,每一个字都印证着他的判断。他又旁敲侧击地问了问何家的境况、田产,何守诚一一如实回答,确是个清贫本分的农户,与张承宗口中“几亩薄田”的描述一致,绝无能力培养一个秀才。

离开何家村,虎大威并未停歇。他记得杨国柱之前探听到的关键人物——无锡县学书吏“黄二爷”黄文礼。此人是具体操办者,必须找到更直接的证据链。

他再次来到无锡县城那家“清源”茶馆,依旧拣了个士子多的角落坐下。几壶茶后,他瞄准了一个看起来心事重重、独自喝闷酒的年轻士子。

虎大威使了个眼色,扮作伙计的部下会意,端了一壶稍好的酒过去:“这位相公,我家掌柜的看您一人独饮,特赠壶酒,相逢即是有缘。”

那士子一愣,抬眼看了看虎大威。虎大威举杯示意,笑容温和。

几杯下肚,那士子话多了起来。虎大威自称是来无锡访友不遇的失意文人,引得对方共鸣。谈及科场不公,那士子终于忍不住拍桌低骂:“……无非就是使了银子!找对了人!”

虎大威压低声音:“哦?找何人?莫非真有门路?”

士子醉眼朦胧,凑近低声道:“还能有谁?县学里那个管廪粮的黄文礼,黄二爷!那张允明、刘茂才……哪个不是走了他的门路,才把籍贯落下的?明码标价!童生试多少,进学多少,听说要想院试保险,还得再加钱打点上面的……”

“上面?哪位上面?”虎大威紧追一句。

士子猛地惊醒似的,摇摇头,不肯再说:“说不得,说不得……祸从口出……反正,没功名没钱,就别想那好事了……” 他摆摆手,留下酒钱,踉跄着走了。

虽然没能问出“上面”是谁,但“黄文礼”这个名字及其操作模式,从另一个受害者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