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14章 各个是“人才”

明末改革 第14章 各个是“人才”

作者:GX250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04:03:56

崇祯十三年九月中旬,乾清宫偏殿。

朱由检端坐御案之后,目光扫过下方站立的四人。这几位新晋指挥使,虽换了崭新的官袍,但那长期身处卑位的拘谨、以及风吹日晒的痕迹却难以立刻抹去。

站在一旁的应天巡抚荆本澈,神色也带着几分凝重。

皇帝清了清嗓子,开口问出了一个最直接、也最戳心窝的问题:“咳咳,都说说吧,你们原先所部,实有兵马几何?械甲可还齐整?”

殿内一时寂静。四人面面相觑,最终资历稍长的赵信率先出列。

他脸色泛红,声音带着羞愧,拱手回道:“启禀陛下,臣……臣原为镇江卫千户,额设兵员一千一百二十人。然……然实有在册……不足四百,其中老弱占半,能堪战者,恐……恐一百五十人皆不足。盔甲锈蚀,刀枪不堪用者十之七八,火器……仅有旧式火铳十余杆,药子潮湿,多半不堪击发。”他说完,头深深低下。

孙昌祚紧接着出列,他倒是没那么拘谨,更多是愤懑不平:“陛下!臣原在高邮千户所,额兵一千一百二十八。实有?哼,能拉出来点卯的不到三百!还多是替指挥使、同知各家种地、扛活的家奴!战船?就几条快散架的破巡船!盔甲?那是上官库里吃灰的玩意儿,咱下面的弟兄几年没见着新的了!臣那几条能用的船,还是自己带着弟兄们修补的!”他语气激动,像是在告状。

轮到李振彪,他出列一板一眼地回道:“陛下,臣原任淮安卫百户,专理屯田。额设旗军一百一十二人。实有?连臣在内,五十三人。皆需耕种屯田四百余亩,所产粮秣大半需上缴,所余仅够糊口,几无暇操练。械甲……唯有腰刀、长矛各二十余件,存放于库,恐锈蚀不堪。”他的汇报精确得像是在报账,却透出无比的凄凉。

最后是吴大有,他猛地踏前一步,单膝跪地,声音嘶哑却带着一股狠劲:“陛下!臣任江阴卫把总,额兵本应有五十!实有……实有二十三人!皆是吃不饱饭的穷军汉!但臣日日操练他们!未曾有一日懈怠!如今人人能开弓,虽非强弓;人人能使长枪,虽非利刃!臣麾下,无一具盔甲,唯有鸳鸯战袄二十三件,补丁摞补丁!然臣敢说,若遇贼寇,臣这二十三人,敢战!能战!愿为陛下死战!”他额头青筋暴起,眼中是压抑太久终于得以宣泄的忠诚与决绝。

朱由检听得心头一阵发麻,尽管早有预料,但亲耳听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仍感到一阵无力。

他暗自苦笑:这江南卫所烂成这样,没彻底挂零蛋,居然还能凑出点人来,已经算是给他这个皇帝天大的面子了。一千额兵能拉出三百个喘气的,甭管能不能打,至少……人还在,不是吗?

他甩开这丝无奈的自我安慰,将话题引向更核心的难题:“孙伯雅当初在北直隶清丈田亩、整顿卫所的事,你们应该都有所耳闻。那才是真正的刮骨疗毒。说说吧,轮到你们自己头上,打算怎么办?会遇到什么难处?都摊开来讲。”

孙昌祚性子最急,率先开口:“陛下!最难啃的骨头就是那些占田的豪强和卫所里的蛀虫!他们上下勾结,田册早就成了一笔糊涂账!臣去了常州,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丈量!谁敢阻拦,就是对抗陛下新政!臣……臣请陛下赐下密奏之权,若遇当地官绅强力阻挠,臣好直接禀明圣裁!”他这话说得杀气腾腾,显然打算硬碰硬。

李振彪则眉头紧锁:“陛下,清丈之难,首在军屯册籍混乱不堪,百年积弊,非一日之功。豪强占田,往往通过投献、诡寄、冒名等方式,隐匿极深。且清丈需要大量熟悉田亩算法的吏员,此类人才稀缺,极易被对方收买或搪塞。臣恐……恐一年之期太紧,清丈未半,而阻力已如山崩。臣请陛下明示,清丈之事,是雷厉风行不计后果,还是……徐徐图之,以求根除?”他更担心技术和执行层面的困难,以及皇帝的决心能支持到什么程度。

吴大有猛地抱拳:“陛下!臣以为无需那般麻烦!谁是蛀虫,谁占田产,卫所里当兵的心中都有一本明账!只是无人敢言!臣请旨,允臣以军法处置!抓几个民愤极大、证据确凿的典型,明正典刑,抄没家产以充军资!其余人自然望风披靡!只是……如此行事,必引来无数弹劾攻讦,臣愿一力承担!只要陛下信臣!”他的方式最为酷烈直接,带着浓厚的军人色彩,但也预见到了巨大的政治风险。

赵信最后开口:“陛下,诸位同僚所言皆是要害。然臣以为,最难之处在于……盘根错节。占田者非独豪强,往往牵扯卫所上官、地方官吏、乃至……乃至南京六部某些官员的族亲、门生。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强硬清丈,恐令整个南直隶官场震动,政令不出衙门。臣……臣以为或需分化瓦解,拉拢一批,打击一批。然此举需巡抚大人统筹协调,臣等单打独斗,寸步难行。”他点出了最深层的困境——这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残酷的政治博弈。

朱由检默然思索,心中了然。当初孙传庭能在北直隶推行清丈,究其根本,乃是借了皇太极兵临城下的势。

自己亲自提兵在周边四十里强行“坚壁清野”,才为之后孙传庭雷厉风行的手段扫出了一片施展的空间。

说穿了,是靠着外患加上孙传庭那榆木疙瘩般的刚直,和自己这个皇帝近乎耍赖、不顾颜面的强硬支撑,才硬生生把事情办成了。

朱由检想到此处,嘴角不由泛起一丝极苦涩的自嘲。如今呢?皇太极远在关外,消停得很。他总不能无缘无故,再带着兵马在这富庶的南直隶也搞一出“坚壁清野”吧?没那个由头,也没那个道理,江南的官绅百姓非得炸了锅不可。

这念头一转,一个荒唐至极的想法竟莫名冒了出来:要不……干脆写封信给皇太极那个鳖孙?请他带兵来一趟江南?

这念头刚闪过,朱由检自己就差点气笑了。且不说他朱由检拉不拉得下这个脸去送这封信,就算他真敢送,他皇太极就敢来吗?

坐着船,漂洋过海,千里迢迢来帮他朱由检吓唬自己的臣子?这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奇闻!怕是信刚出宫门,他这皇帝就得被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史书上也得记下这荒诞绝伦的一笔。

朱由检目光扫过眼前这四位刚从微末拔擢起来的将领,沉吟片刻,开口道:“这样吧。你们四人,每人从朕的内帑里,支取三十二万两白银。”

这话一出,不仅赵信四人猛地抬头,连一旁的荆本澈都倒吸一口冷气。内帑是皇帝的私库,一口气拿出近一百三十万两白银,这手笔太大了!

“当年卢象升就是用这个数,给朕练出了八千能战敢战的近军。”

“朕现在把这笔钱给你们。你们各自去募兵,朕不管你们用什么法子,一年之内,每人给朕练出八千兵马来!兵员标准,就照你们进宫时看到的,宫外那些近卫军的模样来!要精壮、敢战、听令!”

他顿了顿:“这钱,给你们安身立命、为国效力的本钱!每一两银子都要用在刀刃上,募兵、粮饷、械甲,朕都要看到实在东西。”

巨大的恩宠与沉重的压力同时降临。三十二万两!这足以让任何人眼红发狂的巨款,此刻却像滚烫的山芋,接住了,是莫大的机遇,接不住,便是焚身的烈火。

赵信只觉得双腿发软,不是吓的,而是被这巨大的信任和责任压的。他噗通一声跪倒,声音哽咽:“陛下!臣……臣必殚精竭虑,若有负圣恩,贪墨一钱一厘,甘受千刀万剐!”他想到的是如何 记录每一笔开销,如何挑选最实在的兵员。

孙昌祚则是激动得满脸放光,拳头紧握,大声道:“陛下放心!有了这笔钱,臣定给陛下练出一支能横行江淮的水陆劲旅!若办不到,臣提头来见!”他脑子里已经开始飞速盘算能招募多少熟悉水性的好汉,打造多少条新船了。

李振彪愣了片刻,竟是下意识地开始心算:三十二万两,能买多少耕牛、种子,能修缮多少水利,能募集多少实在的屯丁……

旋即他才猛地醒悟这是募兵专款,赶紧叩首,语气依旧实在得有些过头:“臣遵旨!定将每一文钱都化作可战之兵、可用之甲!臣……臣请陛下允臣招募些善耕战的农户,平日屯田,闲时操练,以战养战……”他甚至在考虑可持续性问题。

吴大有反应最为激烈,他重重以头叩地,砰然作响,嘶声道:“陛下!臣……臣万死难报!有此巨饷,臣若不能为陛下练出一支虎狼之师,无需陛下动手,臣自刎于军前!”他想到的唯有最严酷的训练、最精良的装备,以及绝对的忠诚。

“行了行了,都起来!别磕了。”朱由检看着底下又是砰砰作响的磕头,忍不住皱眉摆手。

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和无奈,“什么坏毛病!脑袋不是肉长的?朕刚到这应天府,瞧着你们这架势,恍惚又回到了崇祯三年!那时孙传庭、袁崇焕他们,也是这般,头磕得震天响,恨不得把朕这金砖磕出坑来。”

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不愉快的往事,轻轻哼了一声:“朕花了多少年工夫,才把他们这动不动就跪地磕头的毛病给扳过来些。好嘛,如今倒好,又来了你们这一茬。”

话语里半是训诫,半是感慨,透着一股子“历史重演”的疲惫。

制止了众人的叩首,他目光转向一旁的新任应天巡抚荆本澈:“荆爱卿,你总管全局,千头万绪,处处都需用钱打点。这样,你从朕的内帑里,先支领一百万两,充作你的巡抚衙门专项经费。怎么用,用在何处,你自行斟酌,朕只要看到成效。”

一口气许出去超过两百多万两白银!即便是皇帝的私库,这也是足以伤筋动骨的巨额支出。可见朱由检此次整顿南直隶的决心之大,几乎到了孤注一掷的地步。

荆本澈闻言,饶是他性格沉静,此刻也觉手心冒汗,心脏狂跳。一百万两!

这已远非寻常“经费”的概念,这几乎是将半副身家押在了他的身上。

他深吸一口气,极力保持镇定,深深一揖:“陛下信重若此,臣……万死难报!此银两,臣必锱铢必较,悉数用于推行新政、安抚地方、协调军政之事,若有半点差池,臣无需陛下问责,自当伏剑以谢天下!”

赵信、孙昌祚等四人更是屏息凝神,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陛下对荆巡抚的信任和支持,竟到了如此地步!他们立刻意识到,这位顶头上司的能力和重要性,远超想象。

朱由检看着几人那依旧难掩震惊、甚至有些恍惚的背影,心里忽然冒出个念头:“他们难道不知道朕现在……很有钱吗?”

这想法让他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一下,旋即又觉得这念头实在有些……不够庄重,甚至透着股暴发户似的显摆,赶紧压了下去。

“臣等告退!”五人齐声应道,再次行礼,这次总算记得皇帝刚才的训诫,没有再磕头。

退出宫殿时,他们的脚步比来时更加沉重,也更加坚定。

怀揣着巨额的银钱和皇帝近乎破釜沉舟的期望,一场席卷江南的变革风暴,正式拉开了序幕。而他们五人,正是站在风口浪尖的弄潮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