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74章 参观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74章 参观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枣云的鬃毛被晨雾打湿,贴在脖颈上,像匹柔软的红绸。

陈睿伏在马背上,膝盖轻轻顶着马腹,随着奔跑的节奏起伏。

李承乾骑在白马上,银鞍在雾里泛着冷光:“怎么样?比马车快多了吧?再过半个时辰,就能看见终南山的影子了!”

陈睿咧嘴笑,风灌进嘴里,带着点凉丝丝的甜。

他侧头看向身旁的白马,那马神骏异常,四蹄翻飞间几乎不见扬尘,再看枣云,虽不及白马迅捷,却稳健得很,每一步都踏得扎实,像是在说“慢有慢的稳当”。

“确实快。”他勒了勒缰绳,让枣云稍稍放缓,与李承乾的白马保持平齐,“上次坐马车,这时候刚过西市,现在都快到城门了了。”

说话间,明德门的城楼已在眼前,守城的卫兵见是东宫旗号,远远就敞开了城门。

马蹄踏过吊桥的木板,发出“咚咚”的闷响,惊起桥洞下栖息的水鸟,扑棱棱掠过晨雾,往城南的田野飞去。

出了城门,视野豁然开朗。

晨雾像被谁掀开的纱帘,渐渐散去,露出连片的庄稼。

青绿色的浪涛在风里起伏,偶尔有早起的农人扛着锄头在田埂上走,见两匹快马疾驰而过,都停下脚步张望。

“驾!”

枣云似乎听懂了他的话,加快了脚步,四蹄踏过田边的土路,扬起细碎的尘土。

陈睿索性松开缰绳,让它顺着路往前跑,自己则仰头望着天——晨雾散尽后的天空蓝得像块洗过的绸缎,偶尔有云飘过,投下的影子在麦田上飞快移动,竟比马跑得还快。

“前面该岔路了。”李承乾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陈睿道:“往左是去太平村的路,过了沣河桥就是;往右能绕到草堂寺。”

陈睿低头看了看日头,辰时刚过:“先去封地吧。等忙完了,再陪你去草堂村喝茶。”

两匹马拐进左侧的岔路,路两旁的柳树渐渐多了起来,枝条垂到马背上,扫得人痒痒的。

远处传来“哗哗”的水声,李承乾侧耳听了听:“是沣河?”

“是,过了河就是太平村的地界。”陈睿勒住枣云,指着河对岸隐约可见的水车轮廓,“你看那转动的影子,就是新修的大水车。”

李承乾眯眼望去,果然见河湾处立着个黑黢黢的轮盘,正随着水流缓缓转动,“吱呀”声顺着风飘过来,竟真的像陈睿说的那样,比宫里的乐声还质朴动听。

“倒是个好地方。”他笑了笑,催动白马先过了桥。

陈睿骑着枣云跟在后面,马蹄踏在石桥的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回响。

刚过桥头,就见刘老汉扛着锄头在河边引水,看见马背上的陈睿,惊得张大了嘴,锄头“哐当”掉在地上:“小郎君?您这是……骑马来的?”

“是啊,刘伯。”陈睿翻身下马,动作虽还有点生涩,却稳当多了,“比马车快吧?”

刘老汉这才回过神,连连点头:“快!太快了!俺刚看见影子,还以为是飞过去的呢!”

他凑到枣云跟前,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马脖子,“这马真俊,比县太爷的坐骑还精神!”

正说着,狗剩和几个村民也围了过来,都对枣云和白马啧啧称奇。

李承乾跳下马,指着水车笑道:“这就是你说的‘比乐声还好听’的物件?”

“正是。”陈睿领着他往水车走,“您看这竹筒,每转一圈能舀三十桶水,比人工挑水快十倍不止。”

狗剩赶紧上前汇报:“郎君,按您说的,水渠拓宽了三尺,现在能同时浇三亩地。就是昨天发现有几处竹管漏水,正想找您看看。”

“去瞧瞧。”陈睿转身要走,又想起什么,对李承乾道,“殿下要是觉得闷,等会儿让蓉娘陪您在村里转转?她刚从长安赶过来。”

“不不,我就跟你一起。”

“走,先去看漏水的竹管。”

说罢陈睿就跟着村民去看水管。

李承乾看着他们往水车走去的背影,又望了望转动的轮盘和泛着绿的稻田,忽然觉得这趟没白来。

风里除了庄稼的香味,还有水的清冽,马的气息,以及一种说不出的踏实——那是土地和汗水混在一起的味道,比宫里的熏香更让人安心。

枣云在一旁甩着尾巴,低头啃食路边的青草。

李承乾跟着陈睿往水车走,脚下的土路被晨露浸得松软,踩上去悄无声息。

转过河湾,大水车的全貌便彻底铺开在眼前——竹制的轮辐在阳光下泛着浅黄,三十二节竹筒随着转动没入水中,又带着满筒清波升到顶端,倾泻而下时溅起的水珠,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虹。

“这竹筒是用终南山的三年生毛竹做的,”陈睿指着一节刚转出水面的竹筒,筒壁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线,“先用沸水煮半个时辰去涩,再抹上桐油防潮,能用三年不腐。”

李承乾伸手碰了碰竹筒,竹面光滑温润,竟不像寻常毛竹那样扎手。“一节能盛多少水?”他问。

“两升五合。”陈睿答得利落,“轮径三丈六尺,转一圈正好半刻钟,算下来一个时辰能浇二十亩地,三架水车一起转,单日能灌三百亩。”

旁边正在修补竹管的狗剩插了句嘴:“回贵人话,前几日暴雨,有两节竹管被冲裂了,俺们正照着郎君画的图样补。您瞧,用竹篾缠上葛藤,再抹层桐油灰,比新的还结实。”

他手里的篾刀翻飞,葛藤在竹管上绕出整齐的螺旋,看得李承乾啧啧称奇。

“这法子倒巧。”李承乾蹲下身,看着修补好的竹管重新扣回轮辐,“不用铁器,百姓自己就能动手,比官府派工匠来修省事多了。”

“正是这个理。”陈睿笑着点头,“农具得让百姓觉得‘用得起、修得起’,才肯真心用。”

跟着看了村子里一圈,蓉娘提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新摘的桑椹,紫黑饱满,还沾着露水。

“殿下尝尝?这是村里桑树上结的,比长安市卖的甜。”她用干净的麻纸包了一小捧递过来。

李承乾捏起一颗放进嘴里,酸甜的汁水瞬间漫开,带着股清冽的果香。“果然好味。”他望着不远处的桑林,“这桑林是早就有的?”

“才栽的,”陈睿道。

正说着,刘老汉扛着锄头跑过来,脸上带着急色:“郎君,稻田那边有几株苗蔫了,张老爹说像是水多了,您快去瞧瞧!”

“走,去看看。”陈睿转身就往河滩走,李承乾也来了兴致,跟着一同前往。

河滩的两亩稻田里,张老爹正蹲在田埂上,用木尺量着水深。

见陈睿来了,忙起身道:“郎君您看,这处地势低,水积了快两寸,苗根都泡烂了。”

李承乾凑过去一看,果然见几株秧苗叶片发黄,轻轻一拔就从泥里出来,根须竟有些发黑。“这可怎么办?”他问。

“好办。”陈睿从旁边拿起铁锹,在田埂上挖了个窄沟,“把水排到旁边的渠里,再晒上半日,根就能缓过来。”

他又对张老爹道,“按你之前说的,在田埂上多开几个排水口,高低错开,这样就不会积水了。”

张老爹连连应着,指挥村民们挖沟排水。

李承乾看着清澈的田水顺着新挖的沟渠流进太平河,忽然笑道:“种稻子倒比读书还难,一步错了就误了收成。”

“殿下说得是。”陈睿擦了擦手上的泥,“不过看着苗儿往上长,比读通一篇《论语》还让人欢喜。”

从河滩出来,陈睿又带着李承乾去了草堂村。村子比太平村小些,却更雅致,村头有棵老槐树,树下摆着几张石凳,几个老人正坐着编竹筐。

见陈睿带着位贵公子来,都笑着打招呼。

“这是秦老汉,是村里的村正。”陈睿介绍道。

秦老汉忙放下手里的竹篾,对着李承乾作揖:“贵人好!多亏了陈郎君的犁,俺家今年开了三亩荒地!”他拉着李承乾去看自家的犁,那曲辕犁的木柄被磨得发亮,铁铧却依旧锋利。

“您瞧这犁,转起弯来比老犁省一半劲,俺那老婆子都能扶着走。”秦老汉比划着扶犁的姿势,笑得满脸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村南边有片新栽的果树,桃树苗刚抽新叶,李树苗却已结了几个青果。“这是从长安禁苑苗圃讨来的苗,”陈睿道,“三年就能挂果,到时候村民们除了种粮,还能摘果子换钱。”

李承乾看着几根果树,又看了看远处转动的水车,忽然明白陈睿为何总惦记着封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变,从荒地到良田,从枯河到流渠,连空气里都飘着“盼头”的味道。

日头爬到头顶时,蓉娘在秦老汉家备了午饭。粟米饭蒸得喷香,配着腌萝卜和炒青菜,还有一碗新摘的豌豆。李承乾吃得香甜,比宫里的山珍海味更对胃口。

“贵人们要是不嫌弃,秋天来尝新米。”秦老汉端着酒碗,脸膛通红,“陈郎君种的稻子。”

李承乾笑着应下:“一定来。到时候我骑马来,还坐这石凳,听你们说今年的收成。”

回程时,李承乾的白马走得慢悠悠的,枣云跟在旁边,不时低头啃口路边的青草。

风里带着麦香,远处的水车还在吱呀转,像在哼一首悠长的歌谣。

“这地方,真好。”李承乾忽然说,“比东宫的花园有生气多了。”

陈睿笑了:“等以后果林挂了果,会更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