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71章 春天的奏报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71章 春天的奏报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傍晚回到村里,却见张正堂领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在村口等着。“这是王师傅,”张正堂介绍道,“长安纸坊的老师傅,肯来教咱们造纸。”

王师父拱手行礼,手里还提着个布包,看来是请来常驻了。

王纸匠点头:“造这纸得先泡料,把芦苇和葛藤切碎了泡在水里,泡软了再捶烂……”他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起流程图,“得挖个浸料池,用石板砌,不漏 水才行。”

“浸料池就建在作坊后院,挨着河,取水方便。”陈睿立刻拍板,“明天就让人动工,你只管说要多大、多深。”

“还有,我想把一年的嫩竹也拿来浸泡,应该也可以加到原料里去。”

王师傅沉吟一阵,说“若是嫩竹,捶打之后应该也是可以的。”

“那就试试!先沤几个池子,这也不是几天能弄好的。”

陈睿把做的事情记在账本上,忽然觉得这账本越来越沉——不是因为字多,是因为每个字后面都牵着一双盼着好日子的眼睛。

“刘伯,”陈睿合上账本,“明天去趟长安,给王师傅买些工具,再问问药铺,黄精的干货收多少钱一斤。”

刘伯应着,忽然笑道:“郎君,您这天天琢磨的,我觉得比宫里的大臣还忙。”

陈睿也笑了:“大臣们管的是天下,我管的是这几个村这几亩地。能让地里多打几石粮,让村民兜里多几个铜板,就不算白忙。”

陈睿在封地忙活。

在怀德坊的小院里,小孩子们在太子和蓉娘的带领下,也没落下功课。

在味真楼,一道道炒菜被端上餐桌,引领着美食的风潮。

在太平村,水车在吱呀吱呀的转着,给田地带去甘露。另外几架水车也正在架设。

在将作监里,马蹄铁和行军锅的制作也有条不紊的推进。

在关中平原,曲辕犁也一架架的飞驰在田野上,播种着希望。

一切都是向上的样子!

贞观三年三月廿八。

太平河沿岸的柳枝已垂到水面,拂得清波泛起细碎的涟漪。

三架崭新的竹筒水车并排立在河湾处,竹制的轮辐在晨光里泛着浅黄,随着水流缓缓转动,吱呀——吱呀——的声响裹着水汽漫开,在两岸村民的欢呼声中,像支被风托着的歌谣。

司农寺主事李博站在水车旁,指尖划过记事簿上的墨迹,最后核对了一遍数据:轮径三丈六尺,辐条二十四根,竹筒三十二节,每节容水二升五合。

他抬头望向转动的水车,看着竹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清流,转到顶端又倾泻而下,汇入渠中奔向田垄,嘴角忍不住扬起笑意。

身后跟着的两个小吏正蹲在渠边,用木尺量着水流速度,大人,渠水深五寸,照这势头,这亩地半个时辰就能浇透。

记下来。李博应声,笔尖在纸上划过,太平村水车,单日过水面积测算:三百亩。

旁边草堂村的水车旁,秦老汉把发芽的粟米苗指给给李博看:李大人您瞧,这苗子比去年壮多了!自打有了这水车,不用再挑水浇地,老婆子都能下地帮忙薅草了。他粗糙的手掌在摩挲着,真想伸手去摸一摸这幼苗。

李博笑着点头,视线扫过两岸——原本的旱地已泛出润绿,去年因缺水弃耕的几亩荒田,如今也种上了粟米,禾苗齐刷刷地探着头,像在打量这新奇的水车。他转身对小吏道:把各家的反馈都整理好,咱们该回长安复命了。

司农寺少卿崔承如捧着厚厚的奏报,快步走进两仪殿。

殿内檀香袅袅,李世民见他进来,抬手道:“可是曲辕犁的推广有了消息?”

崔承如躬身行礼,将奏报呈上:“陛下,自月初将曲辕犁图纸发往关中各县,至今已大半月。据京兆府、同州、华州等十二州府奏报,各地推广甚顺,春耕进度较往年快了四成有余。”

李世民接过奏报,指尖划过上面的墨迹,笑道:“说说看,具体都有哪些成效?”

“是。”崔承如欠身道,“先说制作。曲辕犁用料简省,一架只铁件十斤,木料用杂木即可,比旧式直辕犁省料四成。关中各县铁匠铺、木匠铺争相仿制,单京兆府便已造出两千三百余架,每架成本不过两贯钱,农户凑三五家合买一架,压力不算太大。”

他顿了顿,翻到下一页:“再说操作。旧式直辕犁需两牛三人,曲辕犁一牛一人便可拉动,转弯灵活,山地、坡地都能耕。华州上报说,往年一亩地耕三遍需两个时辰,如今用曲辕犁,一个时辰便能耕完,还更省力——有老农试过,七十岁老汉都能扶犁,不必再靠青壮劳力。”

李世民眉峰微动:“春耕进度如何?”

“快得惊人。”崔承如声音扬了几分,“往年此时,关中各县春耕最多完成五成,今年已有八州报称完成八成。同州冯翊县,县令组织农户互助,十户一组共用两架曲辕犁,连片耕作,原本要到四月中旬才完的活计,如今已近收尾。”

最让人振奋的是开荒。

崔承如指着奏报上的红圈:“各县借着犁具轻便,纷纷组织开荒。京兆府万年县开了三千亩,长安县开了四千亩,同州朝邑县靠着黄河滩涂,竟开出三万多亩!截至昨日,关中十二州累计开荒二十万亩,多是往年因犁具笨重弃耕的坡地、洼地。”

李世民拿起奏报上附着的农户联名书,上面盖着密密麻麻的指印,字里行间满是欣喜:“户县老农王二柱说,‘有了这犁,俺家那二亩坡地终于能种粟了,不用再眼睁睁看着荒着’;华阴县农户李三郎说,‘省下的牛力能去拉车,一家一月多挣一百文’……”

“还有一事。”崔承如补充道,“陇州、岐州等关陇州县听说后,纷纷派工匠来长安学造曲辕犁。司农寺已在城西设了教习坊,每日有百余名工匠来学,回去后便能仿制。”

李世民放下奏报,笑道:“陈睿这小子,倒是给朕送了份大礼。曲辕犁轻便省力,农户才肯开荒;地多了,秋收自然丰足。传令下去,让司农寺再编些《曲辕犁使用图解》,配上木刻版画,发给偏远州县,让目不识丁的老农也能看懂。”

“臣遵旨!”崔承如躬身应道,随即退出殿内。

不一会儿,崔承如又捧着一叠文书,后面跟着李博。

李世民指尖叩着案几上的水车图纸,目光落在竹筒材质:三年生毛竹,壁厚三分的标注上。

李博站在殿中,将记事簿呈上:陛下,据实地测算,每架大水车造价六十五贯,日均灌溉三百亩,相较传统龙骨水车,成本降低三成,效率提升三倍。关中近年少雨,若能推广,可解春耕缺水之困。

李世民翻看簿子,上面贴着各村村民的画押,红手印密密麻麻盖了半页。

六十五贯...他沉吟,抬头看向户部尚书戴胄,国库如今能支应多少?

戴胄出列躬身:陛下,两月精盐专卖获利三万多万贯,除去开销,结余不足两万。若要在京兆府二十县推广,每县十处大水车、十处小水车,大水车六十五贯,小水车四十贯,合计需...他屈指算了算,两一千贯。

还差几千贯。李世民眉头微蹙。

臣有一议。房玄龄上前一步,可仿曲辕犁之例,将图纸下发各府道,令地方自筹半数资金,朝廷补贴部分。关中京兆府乃京畿重地,可由国库优先拨款,先行建造。关陇其他州县,待秋收后再逐步推广。

杜如晦点头附和:此法甚妥。民间不乏富户愿出资建水车谋利,可允许其承包灌溉,收取微薄费用,既解朝廷资金之困,又能调动百姓积极性。

长孙无忌补充道:还需司农寺派工匠指导,统一规格。臣看那竹筒、轮轴的角度,都有讲究,若是各地自行其是,恐难达预期效果。

李世民闻言舒展眉头,将图纸推到案前:准奏。李博,你带人将水车的规格、材料、造法详写成册,每县派发三本,务必让工匠看懂学透。戴胄,从精盐结余中先拨一万贯,给京兆府二十县,每县五百贯,不够的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秋收后从赋税里抵扣。

臣遵旨!李博与戴胄齐声应道。

几日后,司农寺的院子里堆起了成捆的竹简,工匠们正赶着抄写水车图纸。

李博亲自校对,确保每处尺寸都准确无误——轮轴直径五寸,需用松木竹筒间距五寸,用麻线捆扎水槽倾斜角十五度,连竹材需在沸水中煮半个时辰防蛀,都一一注明。

派往京兆府各县的工匠也整装待发,每人背篓里装着样品:一段处理过的竹节、一根打磨好的轮辐、一小捆防潮的麻线。

带队的老工匠拍着胸脯:大人放心,保证教到村民们会为止,哪怕是笨手笨脚的,俺也让他三天学会编竹筒。

消息传到太平村隔水相望的村子,几个村民围着水车转悠,听见里正宣读朝廷文书,当即蹲在地上算账:俺村要建两处小水车!旁边的婆娘笑着捶他:你前几日还说要给娃攒钱娶媳妇。老头挠头笑:建了水车,地收成好了,娶媳妇的钱不就来了?

草堂村隔壁的村子村正则带着后生们去山上砍毛竹,得选三年的,太嫩的不经用,太老的易脆。他一边说一边用砍刀在竹身上做记号,李大人说了,这竹子得煮过才耐用,咱们今天就按他说的法子弄。

而在长安西市的布告栏前,贴出的水车图纸前围满了人。

一个穿绸缎的商人指着图纸问小吏:建一处大水车,真能承包百亩地的灌溉?

小吏点头:朝廷允准,每亩每年收两升粟米即可,多收一文钱都算违规。商人眼睛一亮,转身就往家走:俺这就找工匠,在自家田边建一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