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7章 走出大山入小镇,客栈闻声现商机

第七章:

晨霜像撒了层碎盐,在枯黄的草叶上结得厚实。陈小九蹲下身,帮刘伯系紧草鞋的鞋带,心里微微发沉。这双草鞋还是在李家村时,村妇们用麻线帮着编的,鞋底已经磨得快穿洞了,怕是走不了多少路。

“过了这道梁,按李家村老丈说的,就该见着官道了。”刘伯望着前方云雾缭绕的山梁,呵出的白气在嘴边凝成一团,又被风卷着吹散。他的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疲惫,这两日的山路实在太磨人。

第一道山梁还算平缓,两人走得还算顺当。可第二道山梁却陡得像架天梯,碎石坡上覆着层薄冰,脚踩上去“咯吱”作响,稍不留神就会打滑。刘伯的腿虽已能正常行走,却架不住连日奔波,昨夜在临时搭的石洞歇脚时,陈小九才发现他的脚踝悄悄肿起了个鸽子蛋大的包,按下去就是个深深的坑。

他从怀里掏出最后半块葛粉饼,掰了大半递给刘伯:“垫垫肚子,到了镇上就有热饭吃。”

葛粉饼是用在山洞里攒的葛粉做的,没糖,嚼起来干巴巴的,像在啃纸。刘伯却吃得很慢,把饼渣都舔得干干净净,末了还咂咂嘴:“比糙米香。”

爬上山顶时,日头已过晌午。山风像刀子似的刮着,陈九扶着刘伯在一块避风的青石后坐下,两人都累得说不出话,只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就在这时,刘伯突然指着远方山坳里的青灰色瓦顶,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看!那不是镇子吗?”

陈九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心猛地一跳——一道笔直的灰白线条穿过山坳,像被天神随手划下的墨痕,那是官道!道旁的屋舍密密匝匝,青瓦连绵成片,炊烟如带,在半空慢悠悠地舒展,竟是热闹的人间烟火气。

“是镇子!”陈小九数了数连片的屋檐,估算着总有百十来户人家,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村正说镇子依傍官道,行商的生意人多。”

下山的路比上山时更陡,碎石坡上的薄冰被太阳晒得半化不化,滑得厉害。陈小九干脆解下腰间的布带,一头系在自己腰上,一头让刘伯攥着,像牵牲口似的慢慢往下挪。脚底的碎石不时滚落,惊得林子里的寒鸟扑棱棱飞起,翅膀拍打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活了四十多年,倒让你这娃娃牵着走,传出去要被人笑掉牙。”刘伯喘着粗气笑,额头上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淌,在下巴尖凝成水珠,又滴落在胸前的衣襟上。

“等到了长安,我买头驴给您骑。”陈小九的声音混在风声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还有点没说出口的笃定。

“还买驴?”刘伯咂嘴,一脸不信,“能有碗热汤面就知足了。”

走进镇子时,暮色已开始降下。官道穿镇而过,像条黑色的带子,把镇子分成两半。主街两旁的铺子大多还敞着门,杂货铺的幌子上绣着“南北杂货”四个歪歪扭扭的字,药铺门口摆着晾晒的草药,有当归、黄芪,还有些陈小九叫不出名字的,散发着苦涩的香气。

铁匠铺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瞬间就灭了,留下一个个黑色的小印记。几个穿皮袄的商人牵着驮货的骡马,正往街角的客栈走,骡马脖子上的铜铃在寒风里叮当作响,与铺子里的吆喝声、说话声混在一起,热闹得让人心里发暖。

“就这家‘悦来客栈’吧。”陈九指着一家挂着灯笼的客栈,门楣上的漆虽有些剥落,露出底下的木头纹理,却擦得干干净净。

刚跨进门槛,一股炭火混着肉汤的香气就涌了过来,把门外的寒气挡在外面。掌柜是个红脸膛的中年汉子,留着两撇八字胡,见他们进来,他抬头打量了两眼——陈小九的道袍洗得发白,袖口磨破了边,刘伯的裤脚还沾着泥点,头发被风吹得乱糟糟的,掌柜的眼神顿时淡了些,语气也懒洋洋的:“住店?还是吃饭?”

“先住店,再要两碗热汤面。”陈九掏出三枚铜钱放在柜台上,是李家村乡亲凑的盘缠里剩下来的,铜钱边缘已经磨得光滑。

掌柜的掂了掂铜钱,朝后堂喊了声:“两碗热汤面!”又从柜台下扔过来一串黄铜钥匙,钥匙链上还挂着个小小的木牌,写着个“七”字,“后院最里头那间,简陋些,凑合一晚。”

客房果然简陋,木板上铺着层薄薄的稻草,摸上去有点潮,墙角结着层白霜,映着从窗棂透进来的微光,像撒了层碎玻璃。陈九赶紧从行李里掏出火石,找了些枯枝,在屋子中央的炭盆里生起了火。火苗“噼啪”地舔着柴禾,渐渐旺了起来,两人围着炭盆搓手,暖意一点点从脚底往上爬。

隔壁桌的谈话声顺着门缝钻进来,断断续续的,带着点酒气。

“张大户家这几日怕是要愁白头了。”一个胖子嘬着牙花子,声音洪亮,“年关近了,要给长安吏部的大兄送年礼,挑了半个月还没拿定主意。”

对面穿青布袍的瘦子嗤笑一声,声音尖细:“往年送绸缎茶叶,今年听说长安城里时兴新鲜玩意儿。张大户前儿个让伙计去洛阳寻那波斯国的琉璃盏,结果路上被山匪劫了,空着手回来,气得他把伙计门牙都砸了,嗷嗷叫,半条街都听见了。”

“吏部那位爷啥稀罕物没见过?”胖子夹起块牛肉塞进嘴里,嚼得满嘴流油,“我看呐,送啥都不如送真金白银实在,沉甸甸的,谁见了不欢喜?”

“你懂个屁!”瘦子压低声音,却还是能听清,“张大户要的是脸面!得是长安城里少见,又能显心意的东西。昨儿我去他布庄扯布,见他对着一箱子蜀锦唉声叹气,说太俗,拿不出手。”

陈小九往炭盆里添了块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眼睛发亮。长安的达官贵人最喜新奇雅致之物,寻常的金银绸缎早已入不了眼。

“咋了?听见啥了?”刘伯注意到他的神色,用胳膊肘碰了碰他,眼里满是疑惑。

“红糖,嘿嘿!”陈小九突然开口,声音压得很低,带着点抑制不住的兴奋,“咱能做白霜糖。”

“霜糖?”刘伯皱眉,一脸不解,“那可是稀罕物?白花花的,比雪还细,听说一两能值半两银子。咱哪来的本钱做这个?”

“用红糖做。”陈小九的手指在炭灰里画着,画出一个简单的过滤装置,“我师父说过个法子,用黄泥水过滤红糖,能析出雪白的糖霜。长安的官宦人家见了,保管稀罕。”

他记得现代制糖工艺里的黄泥吸附法——红糖里的杂质多是有色的有机物,而黄泥中的胶体颗粒具有吸附性,能把这些杂质吸走。过滤后的糖汁再熬制,就能得到晶莹剔透的糖霜。这法子不需要复杂的工具,用的都是寻常材料,正适合眼下的境况。

“黄泥?红糖?”刘伯还是不明白,摇着头,“那玩意儿混在一起能吃?别是想钱想疯了。红糖黑黢黢的,带着股焦味,咋能变成白霜?老神仙还会这?”

“刘伯您不信我师父吗?他老人家说的法子保管有用。”陈小九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眼里闪着光,“这镇上肯定有杂货铺卖红糖,咱先去问问价钱。”

刚走到街面,寒风就像刀子似的刮过来,刮得脸颊生疼。陈九把道袍的领子竖起来,遮住半张脸,刘伯则缩着脖子,把手揣在袖筒里。主街上的铺子大多已经上了门板,只有几家还亮着油灯,昏黄的光透过窗纸照出来,在地上投下模糊的影子。

杂货铺的掌柜正踮着脚卸最后一块门板,动作麻利。见陈小九和刘伯过来,他以为是来化缘的道士,没好气地挥手:“去去去,刚进了货,师傅去别家看看。”

“掌柜的,我买红糖。”陈小九上前一步,掏出那三枚铜钱,放在冻得发硬的柜台上,“要最粗的那种。”

掌柜的愣了愣,上下打量了他两眼,才转身从货架底层拖出个陶罐,罐口用布塞着。他掀开布,里面装着黑褐色的糖块,边缘结着层白霜,看着有点像受潮的土块。“粗糖,二十文一斤。”掌柜的拿起个小秤,“你这点钱,只够称一两。”

陈小九看着罐子里的红糖,心里盘算着——一两红糖太少,做不出像样的糖霜,根本没法让人看出效果。他咬了咬牙,从怀里摸出包葛粉,还沉甸甸的:“用这个抵点钱行不?纯山里的葛粉,熬粥最养人,能存大半年。”

掌柜的捏起一点葛粉捻了捻,见粉质细腻,没有杂质,又闻了闻,只有淡淡的土腥味,点了点头:“这葛粉倒还行。再加五文钱,给你称半斤。”

陈九赶紧从怀里摸数出五文递过去。掌柜包了半斤红糖,又把那包葛粉收进柜台,这才慢悠悠地把铜板揣进怀里,继续装门板。

捧着包好的红糖往回走时,刘伯还在念叨:“疯了疯了,用救命的葛粉换这黑糖块,要是做不成糖霜,咱连吃饭的钱都没了。这葛粉可是能救命的,到了长安……”

“不用到了长安,咱能赚回百十包葛粉。”陈小九却脚步轻快,路过河边时,特意停下来,在河岸找了找,发现了黄泥。

这黄泥得是那种不含沙砾的,颜色呈淡黄色,摸起来滑腻腻的才好。

回到客栈时,那两碗热汤面刚端上桌。肚子立马咕咕叫了,抄起筷子就吃了起来。

刘伯望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突然叹了口气,眼里却带着笑意:“你这性子,倒像你那师父,认准的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想当年,你师父……”他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只是一个劲地往陈小九碗里夹面。

陈小九含着面条笑,热气模糊了眉眼。窗外的灯笼在风里摇晃,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像幅歪歪扭扭的画。他摸了摸怀的红糖,心里已经悄悄盘算起明日的活计——第一步,去河边把黄泥挖好淘净,再有得先能生火的地方,最好是有灶台的,客栈的炭盆太小,熬糖汁怕是不够用。

炭盆里的火渐渐旺了,映得两人脸上都红扑扑的。走了一天,早就累了,一夜无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