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61章 比试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61章 比试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陈睿指尖抚过曲辕犁的犁头。

精钢经过锻打,刃口泛着青冷的光,像冻住的月光。

“陈郎君,真要跟直辕犁比?”旁边的老工匠王铁匠问:“那老物件用了几百年,司农寺的大人都认它。”

陈睿笑着说:“老物件是稳当,可庄稼人累啊,能省点力气不就能多种块地?”

王铁匠没再说话,只是帮着把犁架绑牢。

三日后,禁苑的试验田边站满了人。

司农寺卿李大人穿着绯色官袍,正跟几个老农比划着什么,见陈睿赶着牛车来,忙迎上来:“陈郎君可算到了!陛下和太子殿下刚进苑门。”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銮铃响。

李世民穿着常服,玄色袍角沾着草屑,李承乾跟在旁边,手里还攥着本册子。

“陈睿,这就是你捣鼓的新犁?”李世民走到牛车旁,伸手按了按犁架——弯曲的辕杆,摸着温润,弧度刚好贴合手掌。

“回陛下,”陈睿躬身行礼,“直辕犁需两牛牵引,还得两人扶犁;这曲辕犁一头牛就够,一人便能操作,转弯也灵便。”

李承乾蹲下身,手指勾了勾犁梢的麻绳:“这绳是调深浅的?”

“是,殿下聪慧。”陈睿演示着,轻轻一拽,犁头微微抬起,“浅耕用它,深耕松它,不用弯腰就能调。”

李博在旁笑道:“陛下,老臣已备好了直辕犁和老把式,都是禁苑耕作多年的好手。”他指了指田埂边——直辕犁立在那里,辕杆笔直,像根铁打的扁担,旁边的老把式王二柱正给黄牛套枷,胳膊上的肌肉疙瘩鼓鼓的。

李世民点点头:“那就准备开始吧。一亩地,看谁快,看谁省劲。”

很快,两头毛色油亮的黄牛被套上犁。王二柱扶着直辕犁,“嘿”地一声吆喝,牛蹄踏得泥土翻飞。

直辕犁入地倒是深,可刚耕到田埂边,王二柱就憋红了脸——要转弯,得先把犁头从土里拔出来,再挪牛调方向,折腾得两头牛都直打响鼻。

另一边,陈睿选的老把式张老栓,扶着曲辕犁试了两步,忽然“咦”了一声。

“这辕是活的?”他轻轻一拽绳,犁头顺着田埂拐了个弯,黄牛都没停步。

再走半丈,他又松了松绳,犁头深了半寸,翻出的土块更细碎些。

“张老汉,别磨蹭!”王二柱在对面喊,额头上的汗珠子砸进土里。

张老栓没接话,只是咧着嘴笑。

他扶犁的手没怎么使劲,脚步跟着牛蹄节奏走,犁铧切开泥土时,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风扫过麦田。

李世民站在观礼台,手指在栏杆上轻轻敲着。

李承乾凑到他耳边:“父皇你看,曲辕犁转弯时,牛都不用停。”

“嗯。”李世民目光落在王二柱身上——那老汉正使劲往前顶犁,腰弯得像张弓,直辕犁的横杆压在他肩上,勒出一道红痕。

旁边帮忙扶犁的小厮,脸都憋成了紫茄子。

一炷香过去,张老栓已耕完半亩地。

他擦了擦汗,往手心吐了口唾沫,又扶着犁往前走。

犁沟又直又匀,翻起的土块带着潮气,看着就喜人。

王二柱那边才耕了两分地。直辕犁在地里像头犟驴,每次转弯都要费半天劲,两头黄牛开始喘粗气,蹄子把田边踩得乱糟糟。

“!”王二柱扶犁的手开始发抖。

李大人在旁看得直点头:“陛下,按这速度,曲辕犁一日能耕七八亩,直辕犁最多两亩。省下的牛力人力,能多耕几亩荒田呢!”

“光快不行,得看深浅匀不匀。”李世民说着,走下观礼台,蹲下身捻起一把土。

曲辕犁耕过的地,土块细碎,连草根都翻了上来;直辕犁那边,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还有几块硬土疙瘩没破开。

“张老汉,这犁沉不沉?”李承乾也跟着蹲下,看犁头入土的角度。

张老栓咧开嘴,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回殿下,轻!比那老犁轻一半!老婆子总骂我弯腰扶犁伤腰,这犁不用弯腰。”

又过了一阵,张老栓耕完最后一垄。他把曲辕犁往田边一靠,黄牛甩了甩尾巴,气定神闲地啃着田埂上的草。王二柱那边还剩半垄,直辕犁陷在土里,他和小厮一起使劲拽,脸都贴到了泥地上。

“停吧。”李世民挥了挥手,声音里带着笑意,“不用比了。”

王二柱红着脸松开犁把,手背在衣角上蹭了蹭:“陛下,这新犁是真中用……老汉服了。”

李世民走到曲辕犁旁,手指抚过弯辕的弧度:“陈睿,这犁制作不难吧?”

“回陛下,”陈睿躬身道,“没什么特别的难度,只需要韧性好点的木料做犁架。”

“那就好。”李世民望着翻耕的田垄,语气沉稳,“李博,传朕旨意,将作监立刻赶制曲辕犁图谱,发往各州。凡农家换用曲辕犁者,免半年徭役。”

李博忙躬身应下,算盘打得更响了,像是在算今年的秋收能多打多少粮。

李承乾拉着陈睿的胳膊,眼睛亮得像星子:“小先生,这犁能让多少人少受些罪?”

陈睿望着远处的农田,春风吹得他衣角翻飞:“至少,往后扶犁的汉子,不用再把腰弯成弓了。”

张老栓正摸着曲辕犁的犁头,像摸自家孙子的头。

王二柱凑过来,小声问:“老张,这犁……能给咱们也弄几具不?”

张老栓笑了:“陛下都下旨了,往后啊,咱庄稼人都能用得上。”

“陛下回宫!”

回到太极殿,李世民让内侍拿出了几卷圣旨。语气变得温和:“精盐官营初见成效,今天又看了新做的曲辕犁,有功之臣,当作奖赏。”

他先看向李承乾,笑道:“皇太子承乾,监国期间协理精盐事宜,调度有方。虽为储君,亦当嘉奖。赐黄金五十两,锦缎百匹。”

李承乾连忙跪下谢恩,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儿臣谢父皇隆恩!此皆赖父皇教诲,臣弟与百官辅佐,儿臣不敢居功。”

他嘴上说着谦虚话,眼角却偷偷瞟向陈睿,满眼都是“快到你了”的期待。

李世民被他那点小心思逗笑了,没说话。

内侍打开圣旨道:“精盐司监正张正鹤,调度精盐产销,账目清晰,未有差池。官升一级,新设巧工司,张正鹤任巧工司监正从四品下,加中大夫衔,赏银百两。”

张正鹤激动得满脸通红,快步出列叩首,额头都快碰到地砖:“臣谢陛下恩典!臣……臣能做的,不过是跑跑腿、记记账,全赖陛下信任,陈郎君献良法,臣万万不敢居功!”他说得情真意切,连声音都带着颤。

接着,又有几位官员得到封赏:负责工坊建设的少监阎立德升了半级,掌管精盐运输的司农寺少卿得了二十匹锦缎。

李承乾的心越揪越紧,手心都攥出了汗。他偷偷数着,已经念了几个人的名字,怎么还没到陈大哥?难道父皇忘了?

正想着,就听李世民朗声道:“陈睿。”

眼神又给了内侍,示意宣旨。

陈睿连忙出列,躬身听旨。

“宣德郎陈睿,献精盐之法,解关中盐困;改良马蹄铁,又改良曲辕犁,利国利民。特封为鄠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任巧工司少监,正七品下。另,允其今后凡有研究,可凭文书向内库支取材料,不限品类数量。”

“臣陈睿,谢陛下隆恩!”陈睿叩首在地,额头触及冰凉的地砖,心里却像揣了团火。

鄠县子虽不是什么高等爵位,但陈睿年纪轻轻,也从此有了自己的食邑,有了在大唐立足的根基;而“支取材料不限”这一条,更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正琢磨着改进各种机械工具需要的材料众多,这下总算不用发愁了。

李承乾在一旁听得眉飞色舞,差点拍手叫好,还是身旁的王珪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袖,才想起这是在太极殿,连忙低下头,嘴角却忍不住往上翘,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小先生成县子了!以后再跟他学算术,再也没人敢说“跟个白身学本事”了!

退朝后,官员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纷纷向陈睿道贺。

“陈县子年少有为,真是我大唐之幸!”

“以后有什么需要我等帮忙的,尽管开口!”

张正鹤更是拉着他的手,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堆成了花:“陈郎君,哦不,该叫陈县子了!晚上到我家喝酒去!”

陈睿笑着拱手:“张监正客气了,晚上一定叨扰。”

李承乾也凑了过来,故意板着脸,却掩不住眼里的笑意:“陈县子,我听说你的食邑在太平河畔,那里的水好,鱼肥,得空时,孤陪你去看看?”

“臣谢殿下厚爱,求之不得。”陈睿也配合着他,拱手行礼。

“小九,这边走!”张正鹤的声音拉回了他的思绪。

陈睿回过神,笑着跟上他的脚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