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10章 百工学堂开学典礼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110章 百工学堂开学典礼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九月初十,将作监百工学堂外的空地里就已挤满了人。

往日里抡锤的铁匠、刨木的木匠、捏陶的瓦匠,今日都换上了压箱底的干净衣裳,脸上带着既兴奋又拘谨的神色。

这是朝廷头一回给工匠放半天假,只为让他们见证一件大事——属于百工的学堂,今日开学了。

学堂的门楣上悬着块新匾额,“百工学堂”四个金字是李世民亲笔所题,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

门前的空地上,临时搭起了高台,台侧立着两根木柱,左边绑着新铸的标准米钢尺,右边挂着《百工品级考》的卷轴,红绸裹着,透着股庄重。

工匠们围着看,指着钢尺上的“毫米”刻度啧啧称奇:“这线比头发丝还细,咋刻出来的?”“听说按这尺子做活,差一丝都不行!”

正议论着,远处传来马蹄声。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太子李承乾身着太子朝服,带着房玄龄、李大亮、阎立德几位大臣缓步走来。

李承乾看着倒像个温厚的书生,他笑着拱手:“诸位师傅早,今日我是来沾沾你们的喜气。”

这话让拘谨的工匠们松了些,有个老木匠颤巍巍地说:“殿下能来,是咱工匠的体面。”

李承乾走到高台上,目光扫过台下攒动的人头。

他看见铁匠木匠等一众匠人拱起的双手,这些都是支撑大唐的手。

“父皇常跟我说,‘治国如盖房,百姓是地基,百工是梁柱’。”

他声音清朗,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真诚,“没有铁匠,将士们握不住刀;没有木匠,百姓们住不上房;没有瓦匠,连储粮的仓都修不起来。”

李承乾继续道:“以前总有人说,‘唯有读书可立志’,可谁离得开工匠?今日这学堂开了,就是要让大家的本事能传下去、能更精巧。往后在这里,学本事能涨工钱,教徒弟能得品级,朝廷要让天下人知道,凭手艺吃饭,比谁都体面!”

掌声未落,房玄龄走上台。

这位老臣抚着胡须,“老夫管了半辈子钱粮,最清楚工匠的厉害。”

他缓缓开口,“去年关中大旱,农户们愁得直哭,后来新造的龙骨水车一到,浇水快了三成,愣是保住了半季收成。那水车是谁造的?是你们!”

他举起一卷账册:“这里记着,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匠造出的农具,让粮食增产了十五万石;锻打的兵器,比去年多了两倍。这些账,朝廷都记着。现在办学堂、定品级,不是朝廷赏你们,是你们应得的——你们的锤子凿子,比谁都能给大唐添底气!”

台下有个年轻铁匠喊:“房大人,咱这品级能跟秀才比吗?”

房玄龄笑了:“中级巧匠,月钱比县衙主事还多!高级大匠,能上朝堂跟老夫议事,你说能不能比?”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先前的拘谨彻底没了。

这时,李大亮大步上台,这位工部尚书早年是铁匠出身,手上至今留着淬火的疤痕。

“老夫年轻时抡锤,知道打铁要淬火才硬,做活要用心才精。”他声音洪亮,震得台板都发颤。

“军器监的弩机,差一分就射不准;河工的闸门,松一寸就挡不住水。以前没规矩,做活凭感觉,现在有了标准尺,有了学堂,只要肯下苦功,哪怕是刚入行的娃子,也能成大师傅!”

他指着台侧的标准尺:“就说这尺子,一分是一分,一厘是一厘,谁也别想糊弄。朝廷给的俸禄,也跟这尺子一样实在——初级匠徒,月钱一千到两千文;中级巧匠,六贯到二十贯;高级大匠,堪比州官!”

这话让台下炸开了锅,有个铁匠挤上前:“大人,中级得会啥?俺能行不?”

“你若能把旧风箱改得省三成力,就能行!”李大亮拍着胸脯,“朝廷不认资历认本事,哪怕你才学三年,只要活够好,照样当大匠!”

阎立德这时捧着《百工品级考》上台,卷轴展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细则。

“诸位都是行家,知道做活分高低——能打粗铁的是一回事,能锻出剑脊的是另一回事。”他朗声道,“今日起,咱工匠也论‘职称’:分三等十二级。”

“初级三级叫‘匠徒’,能按图下料、按要求做事就算合格。就像这木楔,给你尺寸就得做得不差毫厘,月钱一千文,还能领朝廷发的标准尺。”

“中级六级叫‘巧匠’,得会改良工具、带徒弟。比如把老纺车改良,一天多纺半斤线;能让焦炉铁炉效率更高,教三个徒弟都能按新标准干活,还能领‘巧匠牌’,见官不跪。”

“高级三级叫‘大匠’,要能出新点子、造新物件。比如造出比游标卡尺还准的量具,或是能省力一半的水车,月钱堪比县丞,逢年过节朝廷还送米送布,最高能享五品待遇,跟老夫平起平坐!”

人群里静得能听见风吹过的声音,过了半晌,才爆发出山呼般的喝彩。

有个老木匠抹着眼泪笑:“活了一辈子,没想过咱工匠也能有这体面!”

“还有更体面的!”阎立德补充道,“中级以上的,能去百工学堂当先生,教徒弟学新法子。只要学生考核合格,先生的薪资再加两级!就像陈郎君说的,会做不算啥,会教才是真本事!”

这话一出,连最年轻的工匠都动了心。

阎立本这时捧着考核细则上前,他刚用新做的游标卡尺量过台柱,尺寸分毫不差。

“考核不认老资格,只看真本事!”他指着细则,“初级考‘按尺下料’,给个二寸三分五厘的尺寸,就得做出像样的木方;中级考‘改良创新’,比如把旧刨子改得更省力,或是算出齿轮的最佳齿距,让炉火出更多的铁水焦炭;高级考‘独创巧思’,能造出前人没见过的好物件,就算数!”

他举着游标卡尺:“就拿这物件说,能按新标准做出合用的,就能评中级;若能想出比卡尺更准的量具,直接评高级!”

“那……大匠能上朝不?”有个纺车匠怯生生地问。

阎立德大声道:“高级大匠,每月能上一次朝,跟陛下说你新造了啥,给陛下建言!前几个月陈郎君造出高炉炼出精钢,陛下亲自赏了他黄金百两,这就是例子!”

台下的工匠们彻底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俺爹做了一辈子犁,在将作监把曲辕犁改良过两次,是不是能评中级?”

“俺会做带齿轮的转杆,算不算创新?”工匠们都凑过来,眼里闪着光。

李承乾再次上台,众人立刻安静下来。

他拿起一把新铸的剑,剑脊笔直,是按新标准锻打的。

“诸位刚才也听见了,这些好处不是凭空来的。”他语气诚恳,“是陈郎君造出了精盐,造出了曲辕犁,造出了焦炭和高炉,造出了水车、水晶琉璃、四轮马车,让朝廷看见工匠的用处,让农户们多收了粮食,让军士们拿到了更好的武器,陛下才肯下旨推新政。”

他看向人群中的陈睿:“就像陈郎君说的,你能让百姓多纺一尺线,朝廷就给你一尺的体面;能让士兵多射准一箭,朝廷就给你一箭的敬重。往后谁能造出更省力的农具、更坚固的城墙,谁能教出更多巧匠,朝廷给的赏赐只会更多、更实在!”

他举起那把剑,阳光照在剑身上,映得全场发亮:“这把剑,用新炼的精钢,按新标准锻造,不差毫厘,就像咱工匠的日子,只要肯用心,就能量出好日子!为自个儿,为娃子,为这大唐,都得好好干,是不是?”

“是!”数百名工匠齐声应和,声浪撞在学堂的墙上,又反弹回来,震得人耳朵发鸣。

台下的议论声还未平息,李承乾忽然笑道:“说了这么多,也该听听学堂里的娃娃们怎么说。”

他目光扫过站在前列的学生,落在陈东身上,“这位小哥看着面生,是哪家的徒弟?上来讲讲?”

陈东猛地一愣,脸“腾”地红了,攥着衣角往后缩。

陈睿在旁推了他一把:“别怕,就说你心里想的。”

周围的工匠们笑着起哄:“东子,上去说!你爹做的木工可是好手艺!”

陈东深吸一口气,攥紧了手里那卷纺车图纸,一步步挪上高台。

他个头不算高,站在台中央,大半身子还藏在李承乾身后,声音细得像蚊子哼:“俺……俺叫陈东,是巧木坊的学徒。”

台下有人喊:“大点声!让殿下听听你的志气!”

陈东攥着图纸的手沁出了汗,忽然想起爹昨晚说的“咱工匠的腰杆,得靠本事撑起来”,他挺直了腰板,声音陡然亮了几分:“俺爹说,以前做活凭感觉,一把尺子一家样,造出来的东西换不得、修不得,白瞎了多少力气。现在有了学堂,有了标准尺,还有……还有品级,俺们学徒总算知道往哪使劲了!”

他举起手里的图纸,纸角都被攥皱了:“这是俺画的脚踏纺车,本想让俺娘纺线时省点劲。以前总画不准尺寸,现在学了新规矩,一尺就是一尺,一分就是一分,俺保证,年底前一定做出能用的样子!”

台下的工匠们听得认真,有个纺车匠喊道:“东子,画错了俺教你!”

众人一阵哄笑。

陈东红着脸点头,又转向李承乾,深深鞠了一躬:“殿下,还有各位大人,俺进了学堂,一定好好学算学、学画图、学按标准做活。不光要学会做,还要学会教——将来俺要是能评上中级,就回学堂当先生,教更多人做省力的农具、结实的军器!”

他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的执拗,却字字恳切:“俺们没读过多少书,可知道谁对咱好。陛下给了咱体面,给了咱规矩,咱就用手里的刨子、凿子、铁锤报答——造出最好的物件,让大唐的士兵有趁手的兵器,让百姓有好用的农具,让城墙更结实,让粮仓更满!”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都有些发颤,却掷地有声:“俺爹说,这叫‘拿手艺报国’。俺们学徒,都认这个理!”

话音刚落,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个老工匠抹着眼泪喊:“说得好!这才是咱工匠的娃!”

连房玄龄都抚着胡须点头,眼里带着赞许。

李承乾笑着拍了拍陈东的肩膀:“说得好。拿手艺报国,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实在。朝廷等着看你们做出的纺车、造出的兵器,更等着看你们教出的徒弟——百工兴,大唐兴,这话就靠你们往下传了。”

陈东用力点头,捧着图纸跑下台,刚站稳就被一群学徒围住。

“东子,你说得真好!”“咱往后就按你说的,好好学!”陈东红着脸笑,心里却像揣了团火——他知道,从今天起,他手里的刨子、笔下的图纸,都不只是谋生的手艺,更是能为这大唐添砖加瓦的力气。

陈睿最后被推上台,他手里还捏着半块没刻完的齿轮,齿距是按新标准量的,精准得像模子印出来的。

“诸位都是前辈,我本不该多嘴。”他笑着拱手,“只是想起刚到长安时,想找个合用的木轴都难,工坊做的尺寸都不一样,才知道规矩和本事多重要。”

他举起齿轮:“这玩意儿看着简单,若没标准尺量齿距,没卡尺量厚度,就是个废木疙瘩。现在有了规矩,有了学堂,哪怕是初学的娃子,只要肯学、肯想、肯试,也能做出像样的活。”

他指着学堂里的学生:“就像他们,往后学的不只是打铁、刨木、炼焦,是怎么把活做精、做巧。你们当中,谁能教出这样的徒弟,谁能造出省力气的农具,谁能想出新法子让城墙更结实,谁就是大唐的功臣——这不是我说的,是你们手里的锤子、凿子说了算!”

话音刚落,不知是谁先敲了下锤,紧接着,铁匠的锤、木匠的刨、石匠的錾,竟跟着敲出了节奏。

“叮叮当当”的声响里,混着工匠们的笑骂、喝彩,还有年轻匠徒们的欢呼,比任何礼乐都热闹、都实在。

典礼散时,日头已过正午。

工匠们没急着走,围着标准尺模型问东问西。

杨铁信被一群铁匠围着,唾沫横飞地讲游标卡尺的做法;王木匠拉着阎立德,非要问考核的具体日期;陈东挤到陈睿身边,手里紧紧攥着新领的初级匠徒牌,指节都捏白了:“郎君,俺一定好好学,争取明年就考中级!”

陈睿看着他眼里的光,又看了看满院兴奋的工匠,忽然觉得这学堂的青砖地仿佛都在发热——那是无数双带着老茧的手,在为自己、为后代、为一个能靠本事立足的明天,燃起的希望。

远处的宫墙上,李世民凭栏而立,听见百工学堂方向传来的声响,对身边的内侍笑道:“你听,这声音比击壤歌还实在。”

内侍笑道:“工匠们有了奔头,往后大唐的器物,定能更精巧。”

李世民听着那片腾起的声浪缓缓道:“不只是器物,是人心。他们知道自己的本事能当饭吃、能传代,有奔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