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82章 栎阳捷报惊帝阙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82章 栎阳捷报惊帝阙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太极殿内,李世民刚批阅完河东漕运的奏折,案头堆叠的奏章多是朝堂琐事,正觉略乏时,内侍捧着木盒与奏折,几乎是小跑着进殿,声音都带着颤:“陛下!栎阳急报!陈睿大人差人连夜送来奏报,还附了个盒子!”

李世民放下朱笔,目光扫过李忠全紧绷的神色,心中微动:“呈上来。”

他先展开奏折,指尖刚触到纸页,便被“五座高炉日耗铁矿石五万二千斤,得铁一万八千三百斤,出铁率三成五”的字样攥住视线——此前关中用木炭炼铁,最高出铁率不过三成,且十炉里总有两三炉带渣子,如今竟直接提了五个百分点,还做到“无一块废品”!

再往下看“夜间将试夜班进料,多添焦炭保炉温一千三百度以上”,他猛地坐直身子,指节不自觉捏紧了奏折。

“陛下,这便是陈睿大人送来的铁锭。”

内侍打开木盒,红绸衬着一块青黑铁锭,约莫二十斤重,表面光滑得能映出殿内烛火与盘龙柱的影子。

李世民伸手去拿,指尖刚触到铁锭,便被那冰凉沉实的触感惊了一下——比寻常铁锭重了近两成!

他将铁锭托在掌心,借着烛光细看,锭身竟无半点砂眼与杂质,边缘切割得齐整,连一丝毛刺都没有。

“当——”李世民抬手轻敲铁锭,清脆的声响穿透殿内寂静,比太乐署的青铜编钟还要透亮,余音绕着梁柱转了两圈才散。

他反复摩挲铁锭表面,指腹划过那层淡淡的青光,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惊:“此前江南运来生铁,十块里总有三块带蜂窝眼,敲起来发闷,哪有这般成色?三成五的出铁率……这比烧木炭炼的,竟多榨出近一成铁来!”

一旁的长孙无忌见皇帝动容,忙上前细看。

他长期管理大唐的铁业,自然清楚各种情况。

他接过铁锭掂了掂,又凑近闻了闻——竟没有寻常铁器的铁锈味,反带着一丝淡淡的焦炭余温。

“陛下,这铁极好!”长孙无忌语气急促,“按陈睿奏报所说,五座炉日产近两万斤铁,若夜间进料成功,单日出铁量能破三万斤!一月便是九十万斤,足够将作监打造百架投石机、千张床弩了!陛下,去年整年,大唐产铁不过两百万斤,这几个炉子两个月竟然就超过了这个数字!”

“九十万斤……”李世民喃喃重复,忽然将铁锭重重放在案上,烛火被震得微微晃动。

他起身走到殿门口,望着栎阳方向的夜空,声音里满是激动:“朕此前以为,石炭不过是取暖烧饭的物件,没想到竟能让炼铁出此奇效!往日炼一斤铁,耗木炭三斤,运费就得两文,寻常农户根本用不起铁器。如今用焦炭,出铁率高了,成本降了,连夜间都能开工——这不是炼铁,是给大唐炼筋骨啊!”

他忽然转身,对内侍道:“传朕旨意!赏陈睿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再从禁军调拨两百名军士,协助栎阳高炉夜班值守!另让将作监卿亲自去栎阳,把夜间进料保炉温的法子记详了,把工匠们都稳住,不准透露一个字出去!”

“遵旨!”内侍全躬身退下。

内侍退下后,太极殿内仍回荡着方才铁锭敲击的余韵。

李世民走回案前,指尖再次抚上那块青黑铁锭,冰凉的触感让他心中的激荡渐渐沉淀为清晰的盘算,目光也变得愈发深邃。

“辅机,你且算一算。”他抬眸看向长孙无忌,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振奋,“按栎阳如今的产能,五座炉月产九十万斤铁,若再添五座炉,日夜两班进料,月产能便能破一百八十万斤。一年下来,光是栎阳一地,就能产铁两千一百六十万斤——这比去年全国两百万斤的总产量,足足多了十倍还不止!”

长孙无忌闻言,心头也是一震,他快步走到案边,手指在虚空中快速推算:“陛下所言极是!且这铁成色极佳,用来打造投石机的弹簧钢、床弩的弩弦铁轴,比以往的铁器强度能提三成。若将这些铁调拨给军器监,不出半年,我大唐的军械储备便能翻一番,届时无论是北御突厥,还是南定百越,都多了几分底气!不过......”

“辅机有话直说!”

“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铁矿石的供应怕是跟不上了!”长孙无忌讪讪道“上次陈睿说这话的时候,臣还以为他说大话,而今看来,此子所虑深远!”

“还有,晋地铁矿路途遥远,运输困难,臣建议直接在晋地修筑高炉,就地炼钢,晋地的石碳也很丰富!”

李世民握着铁锭的手微微一顿,随即重重拍在案上,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你倒提醒了朕!先前只盯着栎阳的产能,竟忘了铁矿石这桩根基——陈睿那小子早说过‘要量产钢铁,需加倍石炭开采’,如今看来,铁矿石的供应比石炭更急!”

他起身在殿内踱了两步,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大唐舆图上,指尖直指晋地的位置:“晋地铁矿储量丰,石炭又足,就地修筑高炉是再好不过的法子!这样一来,既省了从晋地运矿石至关中的运费——你算算,万斤矿石运到栎阳,光车马费就得耗去二十石粮,就地炼钢能省多少?又能让晋地的百姓多些营生,一举两得!”

长孙无忌见皇帝与自己想到一处,连忙补充:“陛下英明!臣还想着,可让将作监从栎阳抽调十名熟手工匠,带全套高炉图纸去晋地。栎阳如今的炼焦、炼铁法子已成熟,让他们去晋地手把手教,既能保证晋地高炉一次投产成功,也能避免法子走样。”

“还要派个得力的官员去统筹。”李世民停下脚步,指尖在舆图上的晋州城点了点,“此人既要懂民生,能安抚当地百姓;又要懂实务,能盯着高炉建设——朕看兵部的张俭就不错,他先前在并州任过职,熟悉晋地情况,且做事稳妥,不会出纰漏。”

他回头看向长孙无忌,语气愈发坚定:“另外,传旨给户部,让他们拨十万贯钱,先在晋地选三处合适的矿点,每处建五座高炉,配套的炼焦场也一并建起来。告诉张俭,不要急着赶工期,先把工匠培训好,把矿场的安全规矩立起来,宁愿慢些,也要一次做好!”

长孙无忌躬身应下:“臣明日便拟旨,让张俭即刻准备动身。想来有栎阳的经验在前,晋地的高炉用不了三个月就能投产,届时我大唐便有栎阳、晋地两处铁业基地,再也不愁铁料供应了!”

李世民拿起案上的铁锭,对着烛火细细端详,嘴角扬起笑意:“陈睿在栎阳开了个好头,咱们得把这势头接住、传开。召陈睿回长安,他继续呆在那儿也没多大意义了,让将作监的人好好看着就行。朕亲自听听他还有什么好法子——这小子脑子里的主意,可比这铁锭还扎实!”

“莫非陛下还想着给军队添军械?”

“不止军械。”李世民摇了摇头,目光投向殿外渐渐沉沉的天色,仿佛能看到关中平原上农户们耕作的身影。

“你忘了陈睿提过的家用炭炉与蜂窝煤?如今有了充足的铁,便能大量打造铁皮炭炉、铁制农具——先前农户用木犁耕地,一日不过三亩,换成铁犁,一日能耕五亩还多;冬日取暖用铁炉烧焦炭,比烧柴薪省一半成本,寻常百姓也能过个暖冬。”

他拿起铁锭,轻轻放在奏折上,铁锭与宣纸碰撞发出轻微的声响:“更重要的是,石炭与焦炭的法子若推广开来,河东、河北的煤矿便能派上用场,那些原本靠砍柴烧炭为生的樵夫,能转去挖矿、运焦、打铁,既少了山林砍伐之害,又多了安稳生计——这才是真正的‘藏富于民’。”

长孙无忌躬身颔首,眼中满是赞同:“陛下深谋远虑!臣以为,还需尽快让户部与将作监配合,将炼好的铁锭分拨至各州府。同时严令,不得向参与炼铁、炼焦的工匠加收赋税,务必让他们安心做事,免得被有心人挖走。”

李世民微微点头,指尖在铁锭上轻轻敲击,发出“笃笃”的声响,每一下都像是敲在大唐未来的基石上:“你说得对。明日早朝,朕便要将这铁锭与奏折公之于众,让百官都看看,我大唐并非无可用之材,也并非无开拓之法!”

长孙无忌闻言,眼中更添钦佩:“陛下此举,既能让百官看清新法之利,也能断了那些质疑者的口舌。先前还有官员私下议论,说陈睿炼焦炼铁不过是‘一时取巧’,如今见了这铁锭、听了这产能,再无人敢置喙。”

李世民淡淡一笑,指尖仍在铁锭上轻敲,目光却飘向殿外的东方:“口舌易断,民心难聚。朕要的不只是百官信服,更是让天下百姓看到实惠。你想想,今年秋收后,若关中农户都用上铁犁、铁镰,收成能增几成?冬日里,寻常人家能围着铁炉烧焦炭取暖,不用再为柴薪冻得缩手缩脚——这才是朕想看到的‘盛世’。”

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对长孙无忌道:“对了,陈睿回长安后,除了问他后续的法子,还要让他把家用铁炉、蜂窝煤的图纸交予将作监。朕打算在长安城外设两座工坊,专门打造这些家用铁器,定价时按成本加一成利即可,务必让百姓买得起。”

长孙无忌连忙应下:“臣记下了。工坊的工匠可从将作监抽调些熟手,再招募长安周边的闲散农户,既保证手艺,又能安置人口,一举两得。”

“传旨给陈睿,让他速回长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