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54章 交锋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54章 交锋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七日后,洛阳。

“李世民这步棋,够狠。”郑善果指尖叩着桌面,案上的茶盏早结了层凉垢,“精盐官营只是幌子,他要的是敲碎咱们攥了几百年的盐脉。”

崔瑞德冷笑一声,从袖中摸出张纸条,上面是长安线人传回的消息:“看看这个——庆州新盐井日产粗盐两千石,足够够关中百姓嚼用。难怪他敢放话‘盐价腰斩’,庆州是军镇,咱们商道还没布过去,倒给他留下了这么大的底气。”

卢承庆捏着纸条边角,指节泛白:“咱们的私盐窖虽多,却架不住他用官价倾销。长安百姓疯抢官盐,那些依附咱们的盐商已开始退订,再拖下去,仓库里的盐就得烂成块。”

王珪猛地拍桌,震得烛台摇晃:“那就让盐商歇业!关中、河南的铺子全关了,看他官盐供不供得上!百姓买不到盐,自然会骂朝廷,到时候咱们再让御史递几本折子,不信他不松口!”

“蠢货!”李博义终于开口,苍老的声音像磨过砂纸,“你当李世民是吃素的?玄甲军昨日已抄了京兆府三个私盐窖。硬拼,只会先把自己烧了。”

他俯身凑近圆桌,压低声音:“崔家的五郎不是在户部管仓储吗?让他‘不小心’把官盐的出库账算错几批,拖延个三五日;卢家在河南道的驿站不是有人?官盐运输的驿马,让它们‘病’上几匹。

李博义看着这群后辈的盘算,捋着胡须慢慢道:“别忘了庆州盐井。让咱们在庆州的族人‘借’场大雨,冲了他们的运盐道,至少能断他半月供给。”

烛火忽然被穿堂风卷得一斜,将众人的脸映得忽明忽暗。

郑善果端起凉透的茶一饮而尽,茶渣涩得舌尖发麻:“明日起,按计行事。李世民想釜底抽薪,咱们就给他来个釜底添柴,看最后是谁烧了谁的锅。”

长安,太极宫偏殿。

李世民听完密报,将纸条捏成纸团,扔进燃得正旺的炭盆。火光舔舐着纸片,映得他眼底的寒芒愈发清晰。

“尉迟恭那边怎么样?”

“回陛下,已按计划抄了京兆府的私盐窖,缴获的盐够吃一月。官道加派了巡逻,还备了备用道路。”房玄龄躬身道,“马匹也有备用,耽误运输。

把纸团扔进火盆。

盆里的纸团化为灰烬,李世民望着跳动的火苗,忽然道:“告诉崔敦礼,他那封‘官营与民争利’的奏折,朕看到了。让他管好自己的侄子,别在户部玩花样,否则——”

他没说下去,但指尖叩击扶手的声响,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分量。

这场盐战,才刚刚开始。

长安城外,隐蔽角落里的私盐贩子们已如惊弓之鸟。

“官差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原本扎堆交易的盐贩们瞬间作鸟兽散,扁担、麻袋扔了一地,粗盐混着污泥,在青石板上滚得狼藉。

玄甲军的马蹄声踏碎晨雾,尉迟恭勒马立于街角,看着手下将几个跑得慢的盐贩按倒在地,铁盔下的眼神冷得像冰。

“陛下有旨,”他扬声喝道,声音穿透嘈杂,“即日起,关中严禁私盐交易,凡查获私盐,一概充公,人犯押入大理寺问罪!”

这已是精盐官营推行后的第七日。

李世民的动作快得让人措手不及——前一日还在太极宫听取张正鹤的精盐产销汇报。

今日玄甲军的军士从长安县到万年县,从朱雀大街到西市角落,布防网络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大理寺的牢房里,一夜之间便塞满了盐贩。

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子,也有背后靠着世家的大盐商。

其中最显眼的,是京兆府下辖的盐丁头目王虎,他被按在地上时,还在嘶吼:“我们世代煮盐贩盐,凭什么朝廷说禁就禁?郑氏、崔氏都没说话,轮得到你们这些丘八来管?”

狱卒一脚踩在他背上,将那份嚣张碾得粉碎:“到了大理寺,再跟卿家说去。”

消息传到荥阳郑氏在长安的别院时,郑善果的侄子郑三郎正与几个世家子弟品茶。

听闻王虎被擒,他手里的茶盏“哐当”一声落在案上,茶水溅湿了锦袍。“李世民疯了不成?”他失声喊道,“王虎是咱们养在京兆府的人,他说抓就抓?”

旁边的崔家子弟冷笑:“他这是敲山震虎。昨日范阳卢家在渭水的盐仓被抄,查抄的私盐装了三十车,听说卢承庆在门下省摔了奏章,跟房玄龄吵了一架。”

“吵有什么用?”郑三郎气急败坏,“他手里有玄甲军,还有太子参与弄出的精盐,现在百姓都等着买官盐,咱们的私盐根本卖不动!再不想办法,关中的盐路就要被他掐断了!”

正说着,下人匆匆进来,递上一封密信。

郑三郎拆开一看,脸色愈发难看:“洛阳来信,说陛下让人快马加鞭往关中运庆州的盐矿,第一批已经过了渭河,看样子是要跟咱们耗到底。”

众人一时沉默。

他们原以为断了私盐供应,关中会闹盐荒,没成想李世民手里竟还有胜州这张牌。

那片去年收复的土地下藏着多少盐矿,他们竟一无所知。

太极宫内,李世民正看着胜州送来的盐矿样本。那盐矿虽远不如陈睿制出的精盐,却比私盐成色还好,比市面上的私盐干净得多。

房玄龄在一旁汇报:“第一批胜州盐矿已入库,约五千石。陈睿那边也送来了消息,几个工坊的日产量已提到五百石,中下盐的库存够供应平民和商号。”

“好。”李世民将盐框样本放回布包,“让张正鹤按市价发售,别让百姓觉得朝廷趁火打劫。另外,告诉大理寺,王虎案要审得明白,把他背后的牵扯都挖出来,该定罪的定罪,该抄家的抄家,不用手软。”

“只是……”房玄龄迟疑道,“裴寂、崔敦礼、卢承庆等十几位世家出身的官员联名上疏,说陛下‘官营盐铁,动摇国本’,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李世民接过那份奏疏,草草扫了几眼,冷笑一声:“动摇国本?他们是怕断了自家的财路吧。传旨,让他们到两仪殿来,朕倒要听听,他们口中的‘国本’,到底是百姓的生计,还是他们的盐仓。”

不多时,十几位官员鱼贯而入,为首的裴寂捧着笏板,神色凝重:“陛下,官营盐铁自古便是弊政,汉初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引得天下动荡,前车之鉴不远啊!”

卢承庆立刻附和,“如今关中刚稳,若因盐价波动引发民怨,恐生祸乱。不如恢复旧制,让世家与朝廷共掌盐务,方为稳妥。”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静静地听着,直到他们说完,才缓缓开口:“桑弘羊之时,官盐粗劣不堪,价高难买,百姓才怨声载道。可如今,朕的精盐,平价盐三十文一斗,比私盐便宜一半,干净无杂。百姓能吃到便宜干净的盐,这也叫祸乱?”

他目光扫过众人:“你们说世家与朝廷共掌盐务,可这些年,你们掌盐务时,私盐价高,百姓吃不起干净盐,你们的盐仓却堆满了暴利。这便是你们口中的‘稳妥’?”

卢承庆脸色涨红:“陛下此言差矣!世家经营盐业数百年,熟门熟路,远非朝廷能比……”

“朕看未必。”李世民打断他,“太子以储君之贵,学习制盐之法;张正鹤上任不足一月,能让二十一个盐铺井然有序。倒是你们,除了囤积居奇,还会做什么?”

他猛地一拍御案:“盐铁乃国之命脉,岂能由你们私相授受?朕意已决,官营盐业绝不更改!再有阻挠者,休怪朕不念旧情!”

那声怒喝震得殿内鸦雀无声,崔敦礼等人面面相觑,竟无人敢再辩驳。

就在此时,内侍捧着三份地方急奏快步上前,裴寂接过奏报,眉头一皱。

看到内容裴寂已按捺不住,笏板抵着朝服前襟,大步出列。

“陛下,同州急奏!”裴寂声音带着几分急切,“昨日同州盐商尽数罢市,百余盐铺闭门挂匾,百姓排队购盐却空手而归,街头已有人喊‘官夺民生’的口号。若强行推行盐业官营,恐激出民变啊!”

李世民将奏折扫过一眼,目光沉了沉,却未开口。

崔氏的兵部侍郎崔敦礼立刻跟上,双手举着蒲州奏报:“陛下再看此折!蒲州盐场众多,如今盐工听闻要归官管,已有人收拾行囊要逃,若盐场停采,不出一月,河东盐价必涨十倍。臣并非阻扰新政,实是担忧民生动荡,给突厥可乘之机!”

“民生?”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朕看诸位忧心的,是崔、裴家两家每年从盐井得的几十万贯利益吧?”

此言一出,阶下门阀官员皆变了脸色。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河东薛氏、中书侍郎薛庆(虚构人物)忽然出列,与裴、崔二人拉开半步距离——薛家世代以军功立足,盐业并非其核心产业,立场本就中立。

“陛下,臣有一言。”薛庆语气平和,“盐商罢市、盐工惶惶确是实情,但官营之策亦非全无可行之法。臣以为,可先在关中试点,暂不触动河北河东等地盐井盐场,既保国库增收,也给世族适应之期。此外,除关中外,其余诸地臣还有一‘官商共营’之策,可解眼前困境。其一,盐井所有权归官,仍由崔、卢、裴等家选派熟手经营,朝廷派盐监监督收支;其二,盐税分三成归世族,七成充国库,既保世族利益,又补西北军饷;其三,严禁私盐流通,官商联手查抄黑市,让关中以外盐价回落到十文一斤的常价。如此一来,百姓无乱,世族无怨,国库增收,三全其美啊。”

卢承庆眼睛一亮,立刻附和:“薛侍郎此策甚妙!臣愿以卢氏百年声誉担保,必让河东盐场日产千斤,绝无私盐流出!若陛下仍要官营,臣麾下户部掌管财税的主事、司农寺管仓储的寺丞,多是河北世族子弟,恐因‘难违祖训’请辞,届时财税调度恐陷停滞啊!”

薛庆见火候未足,又道:“若此时强推全域官营,恐让裴、崔、卢家失了颜面,亦让地方刺史难办——昨日并州都督还密奏,称河北世族已在联络乡勇,说是‘护产保民’,实则……”

话未说完,卢氏卢承庆已厉声打断:“薛侍郎此言差矣!我卢氏联络乡勇,只为安抚盐工,绝非对抗朝堂!陛下,薛家不涉盐业,自然不知其中利害,官营若真可行,为何不先从关中世族的盐坊收起?”

李世民目光在薛庆与卢承庆之间转了一圈,手指叩了叩御案:“薛卿所言有几分道理。传朕旨意,盐业官营先在关中试行一年,河北河东等地暂按旧例,但崔、卢、裴三家需将盐税按例上交,充作西北军饷。一年后若关中无乱,再议全域推行。”

卢承庆还想争辩,却被崔敦礼暗中拉了拉衣袖——见皇帝退了一步,又有薛收从中缓冲,再阻谏恐真要触怒龙颜。

二人只能躬身领旨,殿中紧绷的气氛,总算松了半分。

卢承庆喉结滚动了两下,看着御座上李世民冷冽的目光,终究还是压下了再辩的念头,与崔敦礼一同躬身:“臣……遵旨。”

话音刚落,阶下忽然响起几声轻咳。

却是裴寂上前半步,脸上堆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陛下,关中试行官营,需设盐监、征盐丁,这些差事若全派新人,恐难辨盐脉、不懂熬制之法。臣裴氏在同州经营盐坊三代,手下有百余熟手,不如让他们协助官监打理?既保盐产不跌,也能帮朝堂尽快上手,算是臣等为新政尽一份力。”

李世民瞥了裴寂一眼,心中明镜似的——这是想在官营里掺沙子,保住几分话语权。

但他也清楚,此刻不宜把门阀逼得太急,便淡淡点头:“可。但盐监需由吏部选派忠直之臣担任,世家之人只许做寻常匠人,不得干预收支调度。”

“谢陛下体谅!”裴寂喜出望外,忙躬身谢恩。

一旁的薛庆见局面落定,又适时补了一句:“陛下,私盐之事亦需早做安排。可令崔、卢、裴三家出人手,与关中府兵联手查抄黑市,凡查获私盐,一半充公入国库,一半赏给查抄之人——如此既能借世族之力断私盐,也能让他们多一分约束,不敢暗中纵容。”

李世民抬手敲了敲御案,语气缓和了几分:“就依薛卿所言。三日后,朕会下旨明确章程,诸位若再敢阳奉阴违,休怪朕不念旧情!”

“臣等不敢!”阶下众臣齐声躬身,崔敦礼悄悄给卢承庆递了个眼色。

卢承庆紧绷的肩膀终于松了下来——虽丢了关中盐利,但河北、河东的根基还在,又争取到了协助官营的机会,这场博弈,终究不算输得太惨。

李世民看着下方各怀心思的臣子,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御案边缘——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妥协,待关中官营站稳脚跟,终有一日,要将盐业之利尽数收归朝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