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43章 印书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143章 印书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陈睿便将活字的原理、字模的刻制、排版的技巧细细讲了一遍,还现场用字模排出几个字。

李泰越听眼睛越亮,抓起一个字模翻来覆去地看,兴奋道:“这法子太妙了!我那书房里堆着多少抄不完的书稿,有了这活字,岂不是能让天下学子都能读到?”

李世民看着两个年轻人凑在一起讨论得热络,嘴角露出笑意,拿起那本《三字经》,轻声道:“看来,这文脉传承的事,要在你们手里焕新篇了。”

有青雀来挑这个担子,陈睿松了一口气,说明李世民也是下了极大的决心要推广此事。

陈睿望着李泰兴冲冲研究字模的背影,心里那点因世家而生的隐忧渐渐散去。

青雀殿下牵头,明着是陛下对皇子的历练,暗里却是给这桩可能动摇根基的大事上了道保险。

李世民何等精明,怎会不知此举背后的权衡?

让李泰掌文教,既借了皇子的身份压下世家非议,又能将活字印刷这等利器握在皇室手中,这份布局,远非寻常人能及。

至于争储之事,陈睿倒没太多顾虑。

世界那么大,广袤得很。

李世民的儿子们若真有才干,何愁没有施展之地?

将来把地图摊开,各领一方水土,拓土开疆,造福生民,未必非要挤在神州这方寸朝堂上。

这念头一闪而过,陈睿便收了心思。

眼下最要紧的是把活字之法做扎实了。

他转身回府,取来早已画好的字模标准尺寸图——每个字两厘米见方,笔画深浅统一为三毫米,连木盘的榫卯结构都标得清清楚楚。

次日一早,他带着图纸去了张家木工坊。

李泰正围着王师傅请教刻字诀窍。

见陈睿进来,李泰迎上来。

“小先生,这《三字经》,我请虞先生用小楷抄写了一份,已经裁剪好准备刻字了。”

“这孩子真是暴殄天物。”陈睿心里腹诽。

虞世南是大书法家,把他抄的《三字经》给裁剪成小纸片废掉多可惜。早知道是这样,还不如虞世南写的给我,我自己抄一份。

李泰又道:“还有,这《三字经》,父皇说要给这书题个序。还说,等铜活字铸好了,就把农家、历、算书、医书都印出来。”

陈睿心中一动:“殿下,臣有个想法。不如让张子拓兄长他们把《三字经》的注解再添些实例,比如‘纺车转’就附上图解,‘稻麦菽’就注上播种时节,印成带注的版本,村塾先生用着更方便。”

“好主意!”李泰立刻让人去请张子拓,“这书要让娃娃们不光会背,还能照着做,才真叫有用。”

正说着,内侍送来李世民的御笔题序,墨迹淋漓,写着“开蒙启智,惠民之本”八个大字。

李泰捧着题序,郑重地贴在正堂,朗声道:“从今日起,咱们就以这八个字为宗旨,争取让天下再无无书可读的娃娃!”

一时间,刻刀的声音汇成一串串音符一般,在工坊此起彼伏。

王师傅和两个徒弟又搞了好几天,终于把一千多个字刻完。

今天是印刷的日子。

草堂村的印书坊就设在玻璃工坊里面改造的院子里。

印书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一早就在案前忙活,案上摆着排好的字盘、调好的油墨、裁整齐的竹纸,还有一把软毛刷子,刷毛蓬松。

李泰穿着一身便于活动的锦袍,袖口挽着,正蹲在案边看王师傅固定字模。

陈睿画的木盘果然好用,四周的木楔敲下去,一个个枣木字模就像长在了盘里,纹丝不动。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行,排得齐不齐?”

李泰伸手想碰,被印书师傅轻轻拦住:“殿下小心,墨还没干呢。”

师傅的大徒弟端来油墨,里面是按陈睿给的方子调的——松烟磨得极细,混了桐油和一点点蜂蜡,黑中带润,闻着有股淡淡的松香。

他用刷子蘸了墨,手腕轻转,匀匀地刷在字模上,动作轻柔得像在拂拭什么宝贝。

“刷墨得匀,重了洇纸,轻了字不清。”王师傅在旁指点,“就像给庄稼浇水,多了涝,少了旱,得刚好。”

李泰看得认真,忽然道:“我来试试?”

他接过刷子,学着大徒弟的样子蘸墨,手却有些抖,刷到“教之道,贵以专”时,“专”字边角多了点墨。

陈睿在旁笑道:“殿下第一次就不错了,这手艺得练上半个月才稳。”

印书师傅取过一张竹纸,纸页洁白,带着淡淡的竹香——正是陈睿让人新造的那种,纤维细,吸水性刚好。

他双手捏着纸的两角,轻轻覆在字模上,再用一块光溜溜的碾子来回压了压,动作又轻又快,像是怕惊扰了纸上的字。

“起!”印书师傅低喝一声,捏住纸角轻轻一提。

众人都屏住了呼吸。

只见雪白的纸上,一行行黑亮的字整齐排列,笔锋清晰,透着精气神,一笔一划清清楚楚。

李泰拍手笑道:“太好了!这比手抄的还齐整!”

印书师傅的二徒弟早已备好了晾纸架,竹制的架子分了十几层,刚印好的纸一张张挂上去,像一串串展翅的白鸽。

李泰蹲在字盘边,亲自排“蔡文姬,通音律”几个字,排完又捡了个“图”字模。

一个时辰,已经印出了一百张。

师傅这边印,徒弟那边继续排下一页,照这个进度,三天可以印出一百套。

见天色不早,李泰在侍卫的保护下回长安了,陈睿在这边继续盯着印书。

三天后,所有书页印完。

李泰又过来检查,顺便带来了蓉娘和姐姐们画的图画雕版。

徒弟们把晾干的纸收拢,按相同书页归在一起。

李泰拿起摞书页,是李世民题的“开蒙启智,惠民之本”,给陈睿竖起了大拇指。

“先生这印书法子,太快了。就这五六个人,三天就印完一百套,不可思议!”

“就等今天蓉娘她们画的插图刻板印刷了。”

“插图补上,这本《三字经》才算真正齐全。”

拿过一块雕版,上面是蓉娘画的纺车图:立轮转动,纱锭悬空,连轮叶上的木纹都刻得清清楚楚。

李泰说:“王师傅把这里刻得深些,印出来更分明。”

印书师傅接过雕版,对着光看了看:“线条匀,深浅合度,能印出好模样。”

他让徒弟取来新调好的油墨,这次特意加了点朱砂,让纺车的轮框印出来带点微红,更醒目。

李泰凑过去看:“‘纺车转,线儿长’旁边配上这图,娃娃们一看就知道纺车是啥模样,比光认字强多了。”

陈睿指着另一块雕版——上面是幅水车灌田图,渠水顺着木槽流进田里,禾苗青青,几个农人在旁笑谈。

“这张印在‘水车动,田苗壮’旁边,正好让娃娃们知道,水车为啥能让庄稼长得好。”

印书师傅小心地将雕版固定在木盘上,大徒弟蘸了墨,这次换了把更软的刷子,轻轻扫过雕版:“图画比字娇贵,刷墨得更轻,不然线条会糊。”

李泰看得手痒,又想试试,却被陈睿笑着按住:“殿下还是先看师傅们印几张,这图画印刷的力道更难拿捏。”

只见印书师傅取过一张稍厚些的竹纸,覆在雕版上,用碾子细细压了两遍,压得比印字时更久些。

“起!”他一声轻喝,纸页掀起时,众人都发出一声轻赞——纺车的轮带着微红,纱线细得像真能抽出来;水车的水流仿佛在动,连田埂上的草都看得清。

“太好了!”李泰拍手道,“比我画得清楚!”

李泰拿起印好的插图页,小心地与正文页对齐:“这就像给书安了眼睛,不光能读,还能看,娃娃们肯定更喜欢。”

纺车图、水车图、稻麦图、桑蚕图……一张张印好的插图页挂在晾纸架上,与正文页交相辉映,像一串串带着画的书页风铃。

傍晚时分,所有书页终于齐全。徒弟们按顺序摞好,用麻线在左侧装订。

李泰拿起一本装订好的《三字经》,封面用的是染成靛蓝色的硬纸,上面贴着张纯白纸条,写着“三字经”三个字——那也是李世民的御笔。

陈睿点头:“送二十本去长安,陛下见了带图的版本,定会更高兴。”

正说着,张正堂提着个食盒进来,里面是刚出锅的胡饼:“印完了?快来垫垫肚子!”

李泰抓起一个胡饼,边吃边往外走:“走,咱们回长安交差去!我这回可是干了一件大事,回去得和太子哥好好说说这事!”

“殿下自己回去交差就行,臣在草堂村还有事要处理。”

陈睿答道。

“那太没意思了,我怕一个人说不清楚。”李泰没想到陈睿不回去。

“殿下您在百工学堂都讲了几个月课了,这点事难不倒你。”

“那成,我就回长安去啦!”李泰跟陈睿告辞,风风火火的赶回长安汇报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