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41章 商议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141章 商议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张正鹤放下筷子,语气郑重:“你们三个在国子监读的是圣贤书,可圣贤书的根,原就在百姓日用里。小九和你们一起编这这《三字经》,把‘修身’与‘谋生’拧在了一处,比寻常启蒙书更接底气。

你们补后半部分时,得记住一个理:别让字在经史子集里打转,要让它接地气——就像写‘稻麦菽’,能让农家娃娃指着田埂认,这才是真本事。”

张子拓重重点头,拿起炭笔在纸上圈出“读书次第”那栏:“陈睿兄放心,‘小学’部分我会添些《说文解字》的基础字例,比如‘上’‘下’二字,就说‘上指天,下指地’,让娃娃先认实字,再学虚字。告诉他们这是教人怎么好好过日子的书。”

张子墨翻到“诸子”部分,沉吟道:“老子说‘道法自然’,我可以配句‘水流东,花开春’,用眼前的景致说道理;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正好接在‘匠人刻苦’后面,既讲了诸子,又应了手艺的理。”

张子胄这边已经在纸上画了历史朝代图:“历史部分我打算从‘盘古开,天地分’写起,每个朝代只留两句,比如‘周辙东,王纲坠;秦一统,定法度’,后面注个‘详看《史记》’,既给娃娃留个念想,又不把话说满。”

蓉娘在旁补充:“我堂姐说,每部分的插图都按你们写的句子画,比如‘公输子削木鸢’,就画个带翅膀的木鸟,旁边再画个匠人弯腰打磨的样子,让娃娃知道巧艺是磨出来的。”

张正鹤看着儿子们各有主张,满意地点头:“小九,你这书稿就像个好胚子,经他们这么一琢,定能成器。等编好了,我建议先呈给陛下审稿,然后再联系私塾蒙学试用。”

陈睿端起碗,朝众人举了举:“伯父说得在理,陛下那里自然是要过关的。那我就敬伯父和各位兄长一杯——不是敬你们国子监的学问,是敬你们肯把学问弯下腰,往泥土里扎。”

散席时,张子拓已经写下“幼而学,壮而行”,张子墨补了“扬风帆,济沧海”,张子胄也在冥思苦想。

蓉娘把这些纸小心收进木匣,笑着说:“等开春磨坊转起来,咱们的启蒙书也该抄好了,到时候在村里办个蒙学,念给娃娃听,也算双喜临门。

还得加些女子的例子!蔡文姬辨琴,班昭续史,不也该让女娃娃知道,读书学艺,不分男女?”

陈睿眼睛一亮:“说得好!就添‘蔡文姬,通音律;班惠姬,续汉书’,让所有娃娃都明白,只要肯用心,皆能成事。”

“蓉娘说得不错,从你封地村子里的蒙学试用,写的内容不随大流,别人也不好多说。”张正鹤说。

张正堂一直没插上话,这时也说,“既然这样,我出不了学问那就出点钱财,在两个村子各建一个蒙学学堂,请夫子和笔墨纸张的花费我来出,也算出了一份力。”

“大善!”张正鹤拍手称好。

随后对几个子侄说:“你们去书房讨论三字经的事情,我们和小九再聊点别的。”

张子拓三人听命,都去书房了。

待几个监生都走了,张正鹤才说:“小九,你入世一年,做出这么多新奇之事,按说功劳已经比很多人一辈子加起来都多了。陛下是爱才的,你年纪尚小,做伯父的也知你不是那疲懒的性子,以后肯定会有更多想法。就比如这次编写的《三字经》。事关文教,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大事,我才提醒你先要呈给陛下审定,然后在封地试行。

看来你也是想到了这一层,你有此成熟的思虑,将来做事看来是稳妥了。总之记住一句话,不冒进,不贪功,跟着陛下的想法走,有事多汇报,让陛下定夺,就对了!”

张正堂也说,“小九,你虽说才十四五岁,行事已比较成熟了,大兄多说几句也是提醒小九你做事不越界,就能无往不利!”

“陈睿多谢两位伯父的教诲,陈睿当谨遵此嘱!”陈睿知道在这个时代要生存,要壮大,那必然是要依靠皇权,如果无法避免卷进政治漩涡,也要站队正确。

见他听得认真,张正鹤又继续说:

“文教大事,一直以来都被世家把持,陛下心里一直想削弱世家对朝堂的影响。正苦于找不到太好的突破之法。

这次如果是你自己一人拿出三字经,我说不得还要劝阻你一番,毕竟你算不上儒家之人。借我三个不成器的子侄之口,成三字经之事,想必也是你深思熟虑过

如果成书,他们三个都是沾了你的光。做伯父的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今后有什么需要支持的,我们兄弟俩一定全力支持。”

“对,一定全力支持!”张正堂也附和着。

“小九你看还有何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的,你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张正堂说。

“两位伯父,其实吧,蓉娘没和你们说的另一件事,才是更重要的。”

“噢?还有啥事?你说。”张正鹤问到。

“”伯父你多拿几个印信和一张纸,一盒印泥过来出来,我跟你详细说说。”

张正鹤叫来仆役,去书房取了自己的印信盒和印泥过来摆在桌案上。

“两位伯父请看!”陈睿把几个印信沾好印泥,然后在手中一一排好,随后双手捧着在纸上按压,一排字就印了下来。

“精盐司监正张正鹤印。”这几个字依次排列。

陈睿又重新选了印,把印粘了印泥,重新打乱排列,又印了一次。

“准张正鹤监正精盐司。”又一排字出现。

“这是???咦!噢!!!”张正鹤先是疑惑,随后惊讶。

随即转头问张正堂:“二哥你看懂了没?”

“那让我来猜猜。”张正堂说。

张正堂凑近桌案,手指点着那两排印出来的字,眼神渐渐发亮:“这印信是几个字组,你把它们拆开重排,就能组成不同的句子?就像……就像搭砖块,一块一块拼出不同的模样?”

陈睿点头:“正是。就像写文章,字是现成的,排在一起就是句子。若是把所有常用字都做成这样的印——哦,该叫‘活字’——要印什么书,就把字一个个排起来,印完拆开,下次还能用。”

张正鹤猛地站起身,抓起一个印信翻来覆去地看,指腹摩挲着凸起的字边:“雕版印书,一块板刻一篇文,错一个字就全废了。这活字……错了换一个就行!梨木、枣木都能刻,一套字能多少本书啊?又方便又快捷,还便宜!”他忽然转向张正堂,声音都有些发颤,“二哥你想,若是《三字经》能用这法子印,几百本几千本很快就能传遍关中,寒门娃娃哪还用愁没书读?”

张正堂也反应过来,抚着胡须道:“不止是书!官府的文书、告示,哪样不要抄录几十份?用这活字排好,刷上墨一印,半日就能出几百张,比书吏抄得又快又齐整!”

陈睿补充道:“我试过用枣木刻字,质地硬、纹理细,刻出来的字清晰。排版时用木盘固定,刷墨用软毛刷,印在宣纸上,字迹比手抄的工整。只是字的大小得一般齐,排起来才平,还得按部首归类收好,不然找字费功夫。”

张正鹤快步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街巷,忽然转身道:“小九,这法子若是成了,比精盐、水车更要紧!世家垄断书籍,靠的就是抄书慢、雕版贵。这活字一出来,书能像水一样流进寻常百姓家,世家还能攥住话语权吗?这事要赶紧做!”

张正堂却想得更细:“刻字得找巧匠,字的大小、深浅都得匀。还有那木盘,怎么固定才不晃动?油墨也得调得正好,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这些都得慢慢试。”

“所以才找二位伯父商量。”陈睿道,“活字的事,比编书更需隐秘。先找几个可靠的匠人,用枣木试刻常用字,比如‘之’‘乎’‘者’‘也’,还有《三字经》里的字。等字刻好了去玻璃坊找几间屋子,那边有空地,正好能辟个小工坊,悄悄试印。”

张正堂重重点头,抓起一个印信往纸上一按,看着清晰的字迹,眼里闪着光:“这事我来安排。我那个抄书铺有几个抄书先生字写得工整,手底下木工坊也有几个雕刻师傅,手艺精,嘴也严。木料我让人准备,最好的枣木、梨木,先备上百斤。”

陈睿又说, “伯父,您先让雕刻师傅刻一段话的字,能打散重组成不同意思的,嗯,就刻' 此三字经乃启蒙书'这句。到时候我先演示给陛下看。”

“小九心思果然灵巧,此三字经乃启蒙书,此乃启蒙书三字经,此启蒙书乃三字经,几个字打乱了语境就有所变化。”

张正鹤忽然笑起来,“陛下总说‘开万世太平’,太平的根,不就是让百姓有饭吃、有书读吗?你这水车让他们有饭吃,这活字让他们有书读,倒是把根给抓住了。”

张正堂取过纸笔,飞快记下“活字”“枣木”“匠人”几个字:“我来管物料。等试成了,先印咱们的《三字经》,让娃娃们手里的书,都是这活字印的!”

张正鹤把印信小心收好,又说:“这事得瞒着,连那三个小子都先别说。等成了形,再给他们个惊喜。”

他看向陈睿,语气郑重,“小九,你这心思,真是能通天接地。伯父支持你,这事定要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