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33章 买酒!紧急扩产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133章 买酒!紧急扩产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李世民接过陈睿的棉衣,指尖刚触到粗布表层,便觉内里棉絮蓬松得像团云,温厚的暖意顺着指缝漫上来。

他掂了掂,不由扬了扬眉:“这棉絮填得匀实,针脚也密。”

说着便将棉衣展开,对着晨光细看,里层细麻布上还留着淡淡的浆洗痕迹,显然是刚做不久。

“陛下,”陈睿在一旁解释,“这棉花弹松了填进去,不透风,抗寒最是得力。只是眼下种子太少,蓉娘和惠婶用完了棉花,也只得了这几件。”

李世民没说话,转头对身旁内侍道:“去,把前几日从陈府取来的那箱棉衣搬来。”

内侍应声而去,不多时便领着两个小太监,抬着个樟木箱子进来。箱子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六件棉衣,青灰、墨黑两色,样式完全一样。

“这几件,是前日差人到陈睿府上取的,这棉衣,都是陈睿做的。”

李世民从樟木箱中取出那件青灰色棉衣,指尖抚过粗布表面,能清晰触到内里棉絮的蓬松。

他将棉衣抖开,亲自递到李靖面前,目光落在他坚毅的脸上:“药师,定襄道天寒地冻,能把毡靴冻成硬块,你且带着。虽只有一件,却是长安带去的心意——让弟兄们知道,朕没忘了他们在北疆挨冻受饿。”

李靖双手接过,指尖刚触到棉絮边缘,喉间忽然发紧。

去年冬天在马邑,一个十六岁的小兵夜里站哨,天亮时冻僵在哨位上,脚上的毡靴硬得像块铁,掰开来竟能看见冻掉的脚趾甲嵌在里面。

此刻捧着这棉衣,棉絮轻得像云,却压得他心口发沉。

他对着李世民深深一揖,甲叶碰撞声在大殿里格外清晰:“臣,谢陛下恩典!谢谢陈县子的心意!”

“懋功,”李世民又取过件墨色棉衣,布料上还带着浆洗后的挺括,“通漠道要过白道岭,那里的风雪能掀翻毡帐,棉絮防潮,你且穿上试试。”

李积接过往身上一披,衣襟正好遮到膝盖,下摆还绣了圈耐磨的粗线。他拽了拽领口,忍不住笑道:“有这物件,夜里巡营哪用裹三层毡子?谢陛下,谢陈县子!”

话虽带笑,眼角却扫过舆图上的白道岭——去年那仗,多少弟兄就是在那风雪里冻坏了腿,再也没能站起来。

“姐夫,”李世民拿起件深青色的,递到华州刺史面前,“金河道沿黄河走,水汽能渗进骨头缝,棉絮不怕潮,正合你用。”

柴绍指尖在衣襟上摩挲,粗布的纹理蹭着掌心,忽然想起河西百姓被突厥掠走时的哭喊声。

那些妇人怀里的孩子,冻得脸发紫,连件像样的单衣都没有。

他将棉衣往臂弯里紧了紧,眼里的光冷得像冰:“臣定不让突厥人再踏过黄河一步。”

李道宗接过棉衣,特意翻到里层看了看,细麻布上绣着朵小小的棉花,针脚整整齐齐,倒像是姑娘家的手艺。

“这针脚,真细密。”他朗声笑道,眼里却藏着郑重。

卫孝杰捧着棉衣,对李世民躬身行礼,又对陈睿郑重拱手。

薛万彻最后接过棉衣,畅武道要借道东北,雪深及腰,他得护着这棉衣,让弟兄们知道,长安的针线,缝到了最偏远的战场。

六位将军捧着棉衣站在殿中,青灰、墨黑的棉袍裹着银亮的甲胄,竟生出种奇异的画面——甲胄是劈开风雪的利刃,棉絮是托着性命的暖床,肃杀里裹着生生不息的气。

“陈睿说,这棉花能多种。”李世民忽然提高了声音,目光扫过殿中众人。

“朕已让户部行文各州,收集棉花种子寻来!今日赐你们一件棉衣,不是让你们独暖,是让你们记着——”

他大步走到舆图前,手掌重重拍在定襄的位置,再划向白道、阴山,指腹碾过那些标注着烽火台的小点:“等突厥平定了,北疆安稳了,朕要让荒坡上长满棉株,灵州的河套里开出棉桃!要让咱们的将士,冬天穿得比突厥人的皮袍暖,夏天盖得比他们的毡毯轻!要让北疆百姓的炕头,都堆着雪白的棉絮,再也不用搂着冻硬的麦秆过冬!”

李靖忽然转身,对着陈睿深深一揖。老将军的腰弯得很低,甲胄的冷光映着晨光,鬓角的白霜像落了层雪:“老夫打了一辈子仗,见过多少弟兄冻死在雪原上,尸体硬得像块冰。陈县子这棉衣,比十车粮草还贴心。”

陈睿忙躬身回礼,鼻尖忽然发酸。

他望着六位将军臂弯里的棉衣,这些棉絮裹着的哪是暖意,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约定。

李世民将最后一件棉衣叠好,放进樟木箱,特意压了张字条。

“这一件,朕留着。”他拍了拍匣子,“等你们凯旋那日,朕就穿着它,在朱雀门迎你们。到时候,咱们论功行赏!”

李世民将木箱推给内侍收好,转身看向陈睿,语气陡然沉肃:“棉衣的暖意,要等棉花种遍北疆才能普惠;眼下最急的,是能救性命的酒精。”

他走到殿中,目光扫过阶下众人,声音掷地有声,“李靖三日后便要拔营,定襄道先锋营的行囊里,必须装上酒精。陈睿,朕命你全力扩产!”

“臣遵旨!”陈睿躬身应道。

“内侍省即刻拨一万贯,”李世民看向身旁内侍省总管,“你亲自督办,长安全城收购杂酒——不论酒楼残酿、作坊尾料,还是百姓家自酿的糙酒,一概按市价收购,每斗再加十文!两天之内,务必凑齐五万斤杂酒!”

内侍总管刚要领命,李世民又补了句:“让金吾卫沿街巡查,哪家酒坊敢哄抬价格,即刻查封,主家杖责三十!陈睿,你持朕的手谕,可调用工部匠人、京兆府差役,所需陶罐、柴火,任凭调用,不必请示!”

“臣定不辱使命!”陈睿接过手谕,指尖触到明黄绫缎,只觉沉甸甸的。

散朝后,长安城里瞬间掀起波澜。

差役带着告示牌沿街敲锣,金吾卫的士兵守在东西两市的酒坊门口,登记、过秤、付银的声响此起彼伏。

起初百姓还半信半疑,见差役真的按价付银,且成色十足,便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埋在院角的酸酒坛、灶房里剩下的半坛料酒,甚至连泡的药酒,都一股脑抱了出来。

“张五郎,你家那坛三年前的酸酒,竟换了三百文?”

“可不是!差役说‘只要带酒气,一概收’,我那口子正翻地窖呢!”

第一天傍晚,长安最大的酒坊“醉杜康”就空了窖,掌柜的掐着算盘直咋舌:“开了三十年坊子,从没见过这么收酒的,连缸底的残沥都刮走了!”

到第二天午时,长安城里的酒肆开始挂出“无酒可售”的木牌。

有个书生想打壶酒待客,跑遍三条街都空手而归,忍不住抱怨:“陛下这是要把长安的酒都搜空啊!”

傍晚时分,陈睿站在工坊院里,望着堆成小山的酒坛,对前来督查的内侍总管道:“够了,五万斤已足。再收下去,连百姓祭祖的祭酒都要搜来了。”

内侍总管不敢擅专,快马入宫禀报,不多时带回口谕:“准,停止收购。”

西市街角的“老茶坊”里,说书先生刚歇了嗓,茶客们便围拢到一张大桌旁,唾沫星子随着议论声飞。

“我跟你们说,这事儿不对劲!”穿短打的汉子把茶碗往桌上一顿,瓷碗磕出脆响,“金吾卫挨家挨户收酒,连我家灶房那半坛给娃治冻疮的药酒都没放过,这不是要禁酒是啥?”

邻座梳着髻的老汉“噗”地吐出茶沫,胡子都翘了起来:“你懂个屁!禁酒?禁酒能按市价加十文收?前儿个王屠户那坛酸得能呛死人的残酒,换了半斗新米,他婆娘正给娃做米糕呢!哪朝哪代禁酒还给这么多钱?”

“依我看呐——”穿绸衫的商户摇着折扇,故作神秘地压低声音,“是陛下要学那商纣王,建酒池肉林!不然收这么多酒干啥?”

这话刚落,旁边卖布的张掌柜就拍了桌子:“胡咧咧啥!商纣王建酒池肉林,是搜刮民脂民膏;咱陛下登基三年,太极殿地砖裂了都没让人换,自己用度减了一半,连后宫娘娘们的胭脂水粉都裁了,哪来的闲钱折腾这个?”

角落里穿青布衫的读书人也点头:“张掌柜说得是。前日我去京兆府办事,见内侍省的人给酒坊付银,个个都是足色的铜钱,一文不少。真要建酒池肉林,还用得着这么实在?”

正吵得不可开交,常去孙仙长药局抓药的刘婶端着茶碗凑过来,左右看了看,才压着嗓子道:“你们这些老爷们,就知道瞎猜!我昨儿去药局给当家的抓药,听见孙仙长的徒弟跟人说,这些酒是要拿去提纯的,提纯出来的东西叫‘酒精’,能治伤!”

“治伤?”打铁匠王大哥刚进来,手里还攥着块烧红的铁坯,闻言愣了愣,“酒能治伤?我只知道摔伤了擦点金疮药,哪听说过酒能治啥重伤?”

“可不是一般的伤!”刘婶往椅背上一靠,说得有鼻子有眼,“前阵子药局收了个得肠痈的娃娃,才七岁,肚子肿得跟个小鼓似的。孙仙长拿刀把肚子划开,掏出来一堆烂东西,然后就用那酒精抹伤口——你们猜咋着?”

茶客们都伸长了脖子,连刚进门的货郎都停下了脚步。

“那娃娃肚皮竟没化脓!”刘婶一拍大腿,声音陡然拔高,“我昨儿路过药局,亲眼见那娃在门口打枣呢,跑起来比兔子还快了!他娘正给孙仙长送匾额,哭得鼻涕眼泪一把,说要不是那‘神药’,娃早就没了!”

“真的假的?划开肚子还能活?”卖菜的李嫂瞪圆了眼,手里的秤杆都差点掉地上,“我娘家侄儿去年就得的肠痈,请来三个郎中都没救活……”

“骗你们我就不是长安城长大的!”刘婶梗着脖子,“那匾额写着‘妙手回春’呢,红底金字,老远就能看见!”

茶坊里忽然静了,只有茶壶里的水“咕嘟”冒泡。

过了片刻,张掌柜忽然一拍大腿:“哎呀!我咋忘了?前几日听说北边要打仗,李靖大将军都领了旨——这酒精,莫不是要给大军带去?”

“对啊!”王大哥是个打铁的,“战场上刀砍箭射的,伤口最容易化脓,有这能治伤的酒精,可不就是救命水吗?”

“怪不得收这么急!”短打汉子摸着后脑勺,嘿嘿笑了,“我说陛下咋这么实在,原来是给将士们备着的!”

“这哪是酒啊,是能救命的水!”刘婶叹着气,眼圈有点红,“我那二兄弟就在定襄当兵,要是真能用上这东西……”

话没说完,茶坊里忽然爆发出一阵喧哗。

“我家还有一坛埋在地下的老酒,明儿就扛去内务府!”

“我昨儿从咸阳亲家那带了两坛糙酒,本想留着待客,现在看来,给将士们更要紧!”

“走,咱这就回去翻箱倒柜,能多凑一斤是一斤!”

议论声像潮水般涌出去,转眼就漫过了街角。

第二天一早,内务府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扛着酒坛、提着酒壶,全是从周边县府买来的杂酒,非要捐给官府。

“官爷,收下吧!这是我从咸阳买来的,虽不是啥好酒,提纯了总能有点用!”一个老汉扛着酒坛,额上全是汗。

内务府的官吏苦着脸解释:“真的够了!五万斤都溢出来了,工坊堆不下了!”

“不够不够!”人群里有人喊,“多一斤酒精,说不定就能多救一个兵娃子!都是大唐的儿郎,多救一条命是一条命!”

连带着些富户也动了心,让管家赶着马车,拉来整坛的好酒:“不拘好坏,能提纯就成,算我们捐的!”

消息传到太极殿时,李世民正和房玄龄正在商量辎重调度的安排。

听内侍说完前因后果,房玄龄捋着胡须叹道:“民心如此,何愁突厥不平?”

李世民望着窗外,眼眶微微发热,忽然起身道:“传旨,内务府按市价收购,一文都不能少!告诉百姓,他们的心意,朕领了,但不能让他们白吃亏——每斤加五文,就当是朕替北疆将士,谢他们的情!”

陈睿在工坊里听闻此事时,正盯着工匠们调试新造的蒸馏器。

听说百姓们自发捐酒,有的甚至把给儿子办喜事的酒都抱来了,喉头忽然哽住。

他转身对工头道:“传令下去,两班倒,人歇炉不歇!原定十天,现在我要五天内全部蒸馏完!告诉弟兄们,多快一天,北疆就多一分指望!”

工匠们轰然应诺,工坊里顿时热闹起来。

炉火熊熊,蒸气管里水汽嘶嘶作响,冷凝管下的陶罐里,清澈的酒精正一滴滴汇聚。

陈睿站在蒸汽缭绕中,望着窗外长安城的方向。

而此刻的长安街头,百姓们虽被内务府劝回,却仍在议论纷纷。

有人说要给北疆将士纳鞋底,有人说要去药局学那消毒的法子,连茶馆里的说话人,都把“酒精治伤”编进了新段子,说得活灵活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