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联邦战略指挥中心,气氛凝重得几乎能冻结空气。主屏幕上,吞噬者的能量轨迹如同一条贪婪的巨蟒,在星图上蜿蜒前行,每一次扭动都意味着又一个星区的寂静。
“第七防御阵列全面溃败,”战术指挥官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绝望,“所有攻击都被预测并规避。它就像知道我们每一步行动的前奏。”
星尘眉头紧锁:“不是知道,是比我们快太多。它的维度跃迁模式完全无法预测。”
林栀凝视着能量轨迹图,手指无意识地在控制台上敲击。忽然,她停下动作:“不是无法预测,是预测模型错了。我们一直在用线性时空的思维去预测一个非线性存在的行动。”
她调出吞噬者的跃迁数据,放大其中一个异常转折点:“看这里,它的轨迹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维度几何学。”
技术团队立即进行分析,但很快陷入困境:“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太大,即使动用联邦所有计算资源,也需要数周时间...”
“不需要计算,”小月亮的声音从角落传来,她正坐在地上画画,“它在玩跳房子游戏呀~”
所有人转向小女孩。秦雨柔连忙解释:“月亮这几天一直在画这些方格游戏,说是什么‘星星跳房子’...”
林栀走近细看小月亮的画作——看似幼稚的方格游戏中,蕴含着惊人的规律性。每个跳跃路径都对应着吞噬者的一次维度跃迁。
“月亮,告诉妈妈,这个游戏怎么玩?”林栀柔声问。
小月亮抬头,大眼睛眨巴着:“就是要猜到星星下一步会跳到哪里呀~但是它可调皮了,会同时跳好多格子呢!”
“同时...”林栀猛地醒悟,“它不是顺序跃迁,而是并行跃迁!我们的预测模型全错了!”
基于这个突破性发现,团队立即调整方向。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即使理解了原理,计算能力仍然不足以实时预测如此复杂的并行跃迁。
“就像用算盘计算黑洞合并,”首席科学家沮丧道,“理论上可能,实际上不可能。”
就在众人再度陷入绝望时,李铭浩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解决方案:“如果人脑算不过来,为什么不用游戏来解决?就像Foldit游戏让玩家解决蛋白质折叠问题一样!”
这个想法起初遭到质疑,但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星尘批准了试点测试。
《维度预测游戏》项目紧急启动。基于小月儿的“跳房子”洞察,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将维度预测转化为游戏谜题的机制。玩家不需要理解背后的复杂数学,只需要凭直觉和模式识别能力找出最佳路径。
首批一千名精英玩家通过幻域平台接入系统。他们的任务很简单:预测吞噬者的下一步跃迁路径,通过游戏界面标注出来。
结果令人震惊。玩家的集体预测准确率高达73%,远超超级计算机的17%!更神奇的是,准确率随着游戏进行还在持续提升。
“他们在学习它的思维模式,”行为分析师难以置信,“就像高手玩家能预判对手操作一样!”
基于玩家的预测,防御系统首次成功预判了吞噬者的跃迁轨迹。当吞噬者出现在预测位置时,等待它的是精心布置的“欢迎委员会”——不是攻击阵列,而是能够产生安抚频率的能量发生器。
这一次,吞噬者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吞噬或规避,而是短暂地“犹豫”了。监测系统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能量波动——像是困惑,又像是好奇。
“它注意到了!”林栀激动地说,“它意识到我们在预测它的行动!”
这个发现改变了整个游戏性质。吞噬者开始与玩家进行某种形式的“互动”——有时会故意选择非最优路径似乎是在测试玩家的预测能力;有时又会展现出几乎像是“玩笑”的行为模式。
“它在玩!”王浩在战术频道中惊呼,“就像猫捉老鼠,它在享受这个游戏!”
基于这个认识,团队紧急调整策略。他们不再将吞噬者视为单纯的威胁,而是视为一个高度智能、可能具有游戏意识的对手(或伙伴)。
新的游戏机制被开发出来,增加了“挑战模式”和“合作模式”。在挑战模式中,玩家需要预测越来越复杂的跃迁序列;在合作模式中,玩家可以与吞噬者协同解决某些维度难题。
最令人惊讶的突破发生在一周后。一组玩家在合作模式中,与吞噬者协同修复了一个不稳定的维度裂缝。整个过程如同精心编排的舞蹈,玩家预测路径,吞噬者执行操作,完美配合。
修复完成后,监测系统捕捉到了清晰的频率变化——吞噬者发出了某种形式的“满意”波动,甚至短暂地形成了一种类似“微笑”的能量结构。
“天啊,它在表达情绪!”频率分析师惊呼。
这个发现让整个项目方向发生根本转变。团队开始专注于开发更丰富的“交互模式”,而不仅仅是预测和防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