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项目的阴霾尚盘踞在心头,老板已然将目光锐利地投向了绵阳项目。早在四月,这个项目便如悄然展开的画卷,正式拉开了筹备的大幕。老板似从前几次项目的挫败中汲取了深刻教训,在成本核算方式上,不再盲目沿用曾带来诸多隐患的总价包干模式。这一转变,恰似在我心底那片长久灰暗的天空撕开一道裂口,希望的曙光丝丝透入,令我不禁在心底勾勒出一幅崭新的蓝图,期盼此次能彻底挣脱往日项目的重重困境,迎来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崭新局面。
然而,命运总爱做弄人,事情并未顺遂我们的美好期许。项目方案宛如平静湖面下隐匿的暗礁,冷不丁暴露出严重的技术问题。起初,这问题如湖面泛起的细微涟漪,看似不起眼,却隐隐预示着即将掀起的惊涛骇浪。当我敏锐察觉问题的严重性时,内心深知此事刻不容缓,必须尽快让老板知晓,以便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怀揣着精心整理的方案,心情忐忑又坚定,缓缓踏入老板的办公室。老板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全神贯注地审阅文件,见我进来,微微抬头,眼神中流露出询问之意。我赶忙鼓起勇气说道:“老板,绵阳项目的方案在技术方面出现了些棘手的问题,我觉得得让您了解一下。”老板眉头瞬间皱起,脸上闪过一丝不悦,语气带着明显的不耐烦:“你觉得公司技术组还不如你?这点事也来烦我。”听闻此言,我心中满是无奈。我并非质疑公司技术组的专业能力,只是这问题实在太过关键,关乎项目的成败,非得老板定夺不可。可老板这般态度,让我一时语塞,犹如被扼住咽喉,只能默默退了出去。
果不其然,公司技术组上报方案后,状况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至。甲方对方案提出诸多尖锐质疑,原本顺畅推进的项目瞬间如陷入泥沼的马车,动弹不得,彻底陷入僵局。看着同事们焦急的神情,我深知不能坐视不管,必须挺身而出。
苦思冥想后,我提出让同事们放下面子,主动去与甲方技术组沟通。我找到老总,诚恳说:“老总,我刚看了一下梅花易数,显示此事波折颇多,唯有锲而不舍地沟通,才可能出现转机。您就当我是开个玩笑,不妨一试,就算不成,损失的也不过是几个人的面子罢了。”毕竟,唯有与甲方技术组深入交流,方能精准触及他们的需求核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同事们虽心中犹豫,担心遭到对方拒绝,在沟通中丢面子,但实在别无他法,最终勉强采纳了我的建议。
第一次去找甲方技术组时,气氛犹如寒冬的冰霜般冷峻,略显尴尬。同事们心里都像揣了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七上八下,满是顾虑。所幸甲方技术组态度还算友好,他们耐心指出方案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回来后,我们如获至宝,依据这些意见对方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修改。然而,再次提交时,方案仍未达甲方要求。就这样,我们如同不知疲倦的战士,一次又一次地前往甲方技术组沟通,每一次沟通都似一场艰难的战役,需全力以赴,投入全部精力与智慧。经过数次往返,终于,我们的方案得到甲方认可,符合了他们的要求。那一刻,大家心中的巨石落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已看见项目成功的曙光在不远处熠熠生辉。
可还没等我们来得及好好庆祝这来之不易的阶段性胜利,新的问题如暴风雨般骤然降临。两位老总在项目的关键决策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一位老总认为应尽快推进项目,与甲方签订合同,以免夜长梦多,错失这难得的机遇;另一位老总则忧心忡忡,担心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签订合同后公司会陷入被动,面临巨大风险。这种分歧让整个项目团队仿佛置身于十字路口,陷入两难困境,大家焦急地等待着两位老总达成共识,为项目指明前行方向。
由于资金问题,合同迟迟未能签订,甲方已多次迫不及待地催问。每次接到甲方催问电话,我们都只能含糊回应,心中满是无奈与苦涩。甲方的耐心逐渐消磨,而我们内部气氛也愈发紧张,如同一根紧绷到极致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在此期间,我作为项目团队一员,深知项目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多次尝试在两位老总间沟通协调,期望他们能站在项目整体利益角度,摒弃分歧,尽快决策。我分别与两位老总私下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与担忧。支持尽快签合同的老总认为,此项目机会千载难逢,若因资金问题错过,将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如同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而且,与甲方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不能因小问题影响大局,错失拓展市场的良机。另一位老总则言辞恳切地表示,资金是项目的命脉,如同人体的血液,不可或缺。若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可能遭遇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甚至功亏一篑,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他绝不想看到公司陷入这般风险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