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十九章 拜谢恩师礼数周 家书捷报喜盈门
府试金榜题名,尤其是陈彦再次高中案首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悦来居”客栈,并向着整个江陵府城扩散开去。客栈掌柜、伙计以及同住的其他学子,纷纷前来道贺,言语中充满了羡慕与敬佩。十一岁的府案首,连中两元,这在整个江陵府的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陈彦“神童”之名,至此已是实至名归,声名鹊起。
待最初的喧嚣稍稍平息,赵文渊先生便将陈彦和赵修远叫到房中,正色道:“府试高中,尤其是取得了案首和第三名的好成绩,按礼数,需得前往府衙,拜谢主考官周知府大人的提携之恩。此乃士子应有之礼,不可怠慢。你二人需收拾齐整,随为师前往。”
“是,先生(父亲)。”陈彦和赵修远肃然应道。他们深知,这不仅是礼节,更是踏入士林、建立人脉的重要一步。
三人换上整洁的儒衫,备好名帖和些许并不贵重却显心意的土仪(如清河县的特产),来到了威严的江陵府衙。通传之后,很快便有衙役引他们进入二堂花厅。
知府周文正大人早已在花厅等候。他今日身着常服,神色比放榜那日更加温和。见到赵文渊带着两位年轻学子进来,他脸上露出笑容,尤其将目光落在陈彦身上,充满了欣赏。
“学生赵文渊,携小徒陈彦、犬子修远,拜见府尊老大人!感谢老大人提点之恩!”赵文渊率先躬身行礼,陈彦和赵修远也紧随其后,恭敬行礼。
“文渊兄不必多礼,二位贤契请起。”周知府虚扶一下,笑道,“坐,看茶。”
众人落座后,周知府目光灼灼地看向陈彦,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许:“陈彦,你此次府试,文章本官亲自看过,经义扎实,策论务实,诗赋亦佳,尤其是那首《江陵夜泊》,意境开阔,格律精严,确是难得一见的好诗!十一之龄,便有如此才学与见识,连中两元,实乃我江陵府士林之幸事!望你戒骄戒躁,潜心向学,院试在即,再接再厉,若能连中小三元,必将成为一段佳话!”
陈彦连忙起身,谦逊地答道:“老大人谬赞,学生愧不敢当。此次侥幸得中,全赖先生平日悉心教导,以及老大人的错爱。学生定当谨记老大人的教诲,刻苦攻读,不负期望。”
周知府满意地点点头,又勉励了赵修远几句,说他基础扎实,进步显着,望其继续努力。随后,他又与赵文渊闲聊了几句府学文风、地方教化等事,气氛融洽。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后,周知府端茶送客,赵文渊便知趣地带领弟子告辞出来。
整个拜见过程,礼节周全,气氛和谐。周知府的勉励和赏识,无疑给陈彦和赵修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和期许。
回到客栈,陈延岳早已等候多时,得知拜见顺利,更是喜上眉梢。他搓着手,对陈彦和赵文渊说道:“赵先生,彦儿,府试既然已经考完,而且考得这么好,我想着,是不是该回家一趟,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家里?爹娘和哥嫂他们,肯定天天盼着消息呢!”
赵文渊沉吟片刻,点头道:“延岳所言有理。府试放榜到院试开考,尚有一月之期。彦儿和修远连日辛苦,也需要稍作休整。这样吧,延岳你辛苦一趟,明日一早便动身回家报喜。彦儿和修远随我留在府城,一则安心备考院试,免去路途奔波之苦;二则府城藏书丰富,信息灵通,也更便于切磋学问。”
陈彦虽然也想念家人,但也知道先生安排得有理,便点头应允:“全凭先生安排。”
第二天一早,陈延岳便收拾行装,准备启程。他归心似箭,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陈家沟。临行前,他拉着陈彦的手,再三叮嘱:“彦儿,你在府城要听赵先生的话,好好备考,家里的事不用操心!三叔我一定把你中府案首的好消息,一字不落地告诉全家!”说完,他便翻身上马,扬鞭策马,风驰电掣般朝着家乡的方向疾驰而去,心中充满了传递喜讯的激动。
(视角切换:陈家沟)
与此同时,远在清河县陈家沟的陈家人,自从陈延岳带着府试的消息(初步通过)回来后,虽然安心了不少,但随着放榜日期的临近,那份期盼和担忧又重新涌上心头。尤其是张桂娘和王氏,几乎是掐着手指算日子,夜里也常常睡不踏实,梦里都是儿子(孙子)考试的情景。
“娘,您说彦儿这次府试,能考中吗?听说府城里才子多得很呐。”张桂娘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忍不住向婆婆王氏念叨。
王氏放下手中的簸箕,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咱彦儿虽然聪明,可毕竟年纪小,又是头一回出远门考这么大的试……我这心里啊,七上八下的。”
陈满仓虽然嘴上不说,但烟袋抽得比平时更凶了,时不时就走到院门口向村口张望。陈延峰、李秀娟等人,也是心照不宣地关注着任何从县里或府城传来的消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