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三章 家暖如粥润无声 砥志砺行备县试
陈彦从赵府归来,脚步轻快,心中仍激荡着先生那句“可下场一搏”的肯定。一进家门,他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翘首以盼的家人。
“爷爷,奶奶,爹,娘,二叔二婶,三叔三婶!”陈彦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先生说了,下个月的县试,我可以去参加了!”
此言一出,原本还有些担忧他山中归来是否伤及根本的陈家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喜悦!
“真的?彦哥儿!赵先生真这么说了?”陈满仓猛地从凳子上站起,胡须都激动得翘了起来,一双粗糙的大手用力搓着,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狂喜。他虽然不识字,但也知道“县试”是读书人功名的第一步,意义非凡。
“太好了!太好了!我家彦儿要考秀才了!”祖母王氏更是喜极而泣,用衣袖擦拭着眼角,嘴里不住地念叨着祖宗保佑。
张桂娘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着,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即将踏上科举之路的少年,眼中既有骄傲,更有深切的关怀,她柔声道:“好,好!彦儿有出息!不过,娘跟你说,千万别有太大压力。你还小,这次去,就当是见见世面,历练历练。考过了是咱们的福气,考不过也没关系,咱们明年再来!身子最要紧,知道吗?”
陈彦感受到母亲手心传来的温暖和话语中的体贴,心中暖流涌动,他用力点头,语气坚定却平和:“娘,您放心!先生既然让我去,必然是觉得我有了把握。我会尽力而为,但也不会过于苛求自己,心中有数。”
这时,一旁的三叔陈延岳哈哈大笑着插话进来,他用力拍着陈彦的肩膀,嗓门洪亮:“哈哈!好小子!真给你三叔长脸!咱们老陈家祖坟冒青烟了!下个月,咱家就要出个秀才公了!到时候,三叔我亲自赶车送你去考场,再买挂一万响的鞭炮,等你考中了回来放!让全村人都听听!”
他这话一出,原本喜气洋洋的气氛顿时凝滞了一下。陈满仓没好气地瞪了三儿子一眼,用烟袋锅子敲了敲桌子,纠正道:“你个混账东西,瞎嚷嚷什么!不懂就别乱说!县试考过了,那叫‘童生’!离‘秀才’还远着呢!得县试、府试、院试,一连三关都过了,才能进学,那才叫‘秀才’!哪有那么容易就出秀才公的?净会给你侄子添乱!”
陈延岳被老爹当众训斥,也不恼,挠着头嘿嘿直笑:“啊?是这样吗?爹,我这不是高兴嘛!童生也好,秀才也罢,反正咱彦儿能去考了,那就是天大的好事!童生那也是正经的功名起步不是?”他这话倒是实在,童生虽只是科举入门资格,但对比普通白丁,已是云泥之别,在乡下地方,也足够让人高看一眼了。
他这憨直的模样,顿时把大家都逗笑了,刚才因他口误引起的些许尴尬也烟消云散,气氛重新变得轻松热烈起来。陈延峰也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期许:“彦儿,好好准备,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
从这一天起,陈彦明显感觉到,家里的氛围发生了微妙而温暖的变化。他仿佛成了全家最精贵的“重点保护对象”。
饮食上,张桂娘和李秀娟变着法子给他做好吃的。以往虽然伙食不错,但如今更是精细:早餐必定有煮得糯软香甜的白米粥或滋补的鸡汤馄饨,配上爽口的小菜;午晚餐更是荤素搭配,鱼、肉、蛋轮换着来,还时常炖些参须枸杞鸡汤之类的补品,说是给他补脑力、养精神。吃饭时,家人总是把最好的菜往他碗里夹,连最小的陈秀都知道,要把鸡腿留给“要考童生的大哥”。
生活起居上,家人更是体贴入微。他读书的房间,每天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窗户擦得亮堂堂的,确保光线充足。晚上点灯熬油看书时,母亲总会悄悄送来一碗温热的糖水或是一碟点心,叮嘱他别看得太晚,仔细眼睛。弟弟妹妹们也变得格外“懂事”,在他看书或练字时,都会自觉地放低声音,不去打扰他。就连平日里最闹腾的陈康,也知道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像个小卫士一样,不让别人随便进去。
更让陈彦感动的是师父清尘道长的态度。一日晨练后,道长特意将他留下,温和地说道:“彦儿,科举在即,文章学问是头等大事。这练功强身,贵在持之以恒,但也不必拘泥于一时长短。这段时日,你若觉得课业繁重,晨练的强度可以适当减轻,或者……暂时停一停,待考完再恢复也无妨。身体底子已经打下,不至于荒废几日就前功尽弃,莫要因此耽误了正事。”
道长这番话,充满了理解与关怀,完全是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陈彦心中感激,但他略一思索,却坚定地摇了摇头:“多谢师父体谅!不过,弟子觉得,这晨练不能停,也不该减。”
他看着师父,认真解释道:“每日站桩吐纳,活动筋骨,非但不会耗费太多精力,反而能让头脑更清醒,精神更集中。练武之后,浑身气血通畅,再坐下读书,效率更高。而且,这已成了习惯,骤然停下,反而会觉得少了什么,心神不宁。请师父放心,弟子会安排好时间,文武并举,不敢偏废。这也正是弟子所追求的‘文武兼修’之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