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前,波彦将段煨召至跟前,目光如炬,郑重交代:“忠明此行,关系重大。西羌之患,犹如悬在关中头顶的一把利刃。”
“切记三点,其一,打得狠,以雷霆之势扫荡羌人营寨,让他们闻风丧胆。其二,打得巧,避实击虚,专攻其薄弱之处,不与羌人主力硬拼。其三,打得久,要在羌地站稳脚跟,建立营地,步步为营。”
段煨肃然应诺,单膝跪地:“末将谨记大王教诲。必效仿卫霍之志,使羌人寝食难安,不敢东顾。”
波彦俯身将他扶起,又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活着回来比什么都重要。待平定羌患,孤还要倚仗将军开拓西域,重振丝绸之路。”
时值隆冬,寒风凛冽如刀,雪花纷扬。
段煨率领三千精锐铁骑离开长安,马蹄踏碎积雪,向西进发。将士们身着厚皮袄,铁甲粮食另一匹马驼着,个个目光坚毅。
波彦独自站在城楼上,目送这支承载着他西线战略三千骑兵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茫茫雪原中。他扶着冰冷的城墙,心中默默推演着未来的局势变化。
次日清晨,波彦也准备启程。他准备取道武关,经南阳,前往颍川阳翟,等待与宛陵北迁的家人团聚。
回想这半年多奔波,他不禁感慨,乱世之中,光阴何其珍贵,大半竟都耗费在了路途之上。
临行前,他将张既、赵云、廖化等心腹重臣召至殿内:“孤前往颍川,关中诸事,就托付诸位了。德容总理政务,务必要保证春耕顺利,子龙继续整训新军,元俭负责长安防务,严查各处关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若有急事,不必犹豫,立即快马报知。”
众人齐声应诺:“臣等必不负大王所托!”
波彦又特别嘱咐张既:“段煨处若有军情传来,无论大小,立即派人送往颍川。西凉战事,关乎全局,不可有丝毫延误。”
安排妥当后,波彦带着大军,踏上了东去的路途。
马车里,他摊开那张已经有些发旧的舆图,目光在关中、凉州、羌地、中原之间流转。心中那幅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随着车轮的滚动越发清晰。
车窗外,雪花依旧飘洒,将道路田野覆盖成白茫茫一片。
但在那厚厚的白雪之下,波彦知道,已有春意暗藏。只待来年冰消雪融,便可破土而出,焕发生机。
赶路数日,进入南阳地界。这日天色将晚,经过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时,波彦下令在村外安营扎寨。他则带着三儿子波昭、郭嘉与数十位护卫信步进村,想要亲眼看看治下百姓的真实生活。
此时,村中孩子们正在雪地里嬉戏,见到前面几人衣着不凡,身边还有数十甲士,纷纷跑回村中报信。
一个三十多岁、缺了左臂的汉子闻讯后,他作为村长立即带着村中几个青壮出村查看。他心中忐忑,暗自思忖:这里已是明王治下腹地,若是敌军,断不可能如此大摇大摆。可若是官军,为何事先没有通告?
走出村里没多远,他们就与波彦等人相遇。
当看清来人的面容时,村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曾在军中见过明王数次,绝不会认错!激动之下,他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拜见大王!”跟随而来的几个青壮先是一愣,随即也慌忙跪拜行礼。
波彦看着眼前这个少了左臂却依然精神抖擞的汉子,立即明白这定是退役的将士。他快步上前,亲手扶起村长:“好了,都是军中男儿,不必行此大礼。快快请起。”
他环视着这个被白雪覆盖的宁静村庄,温言道:“今日路过此地,天色已晚,想着入村借宿一晚,顺便看看乡亲们这个冬天过得如何,有没有余粮过冬,柴火可还够用。”
村长听闻明王要在他村中住宿,倍感荣幸,急忙侧身引路:“大王光临,是全村的福分。快请进村暖和暖和。”
沿着村中土路前行,波彦仔细观察着这个村落。房屋多是夯土筑墙,顶上铺着厚厚的茅草或麦秆,虽然简陋,却都修缮得整整齐齐。
几户人家的烟囱里正冒着袅袅炊烟,空气中飘散着柴火的气息。
来到村长家中,只见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农具整齐地靠在墙边。
村长急忙唤来妻子与三个孩子拜见明王。孩子怯生生地行礼后,好奇地偷眼看着这位传说中的大王。
村长吩咐妻子赶紧烧水做饭,又将家中最好的腊肉取了出来。
“大王,这个村现有四十三户人家,一百五十八口人,大多都是新迁来的。”村长一边沏着粗茶,一边介绍道,“原来的村民不知是死于战乱,还是迁往他处了。自从大王取下南阳后,官府就陆陆续续安排人前来定居。”
他摸了摸空荡荡的左袖,继续说道:“吾也是命大,大战时被砍掉一只胳膊,侥幸活了下来。伤愈后便退役了,拿着抚恤与军功赏钱,还有兵部给的推荐信返回家乡。因为识字,加上有兵部的信,县衙就安排吾来这个村当村长。双亲由兄长几人奉养,吾便带着妻儿来这里定居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