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杨凌传之逆袭家主 > 第65章 新学遍地开花

杨凌传之逆袭家主 第65章 新学遍地开花

作者:小悬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00:00:10

杨昭虽身在北疆,其在京城埋下的新学之风却愈刮愈盛。苏墨在京城明德书院的成功经验,被迅速推广到江南各州府。杨氏家族倾力出资,地方官府也得了皇帝暗示,对新书院的兴建和推广给予便利。起初,各地保守势力仍有抵触,但新学所带来的实际效益,很快便让他们无言以对。

江南某县,连年洪灾,堤坝屡修屡溃。当地县令束手无策,只得求助于新近建立的明德分院。分院的几名学生,在算学先生的带领下,实地勘察地形,测量水流,结合【知识库】中杨昭提供的水利知识,绘出了一套全新的治水图纸。图纸上,不仅有加固堤坝的方案,更有疏通河道、利用水力灌溉农田的巧妙设计。县令将信将疑,但灾情严峻,也只能一试。

一年过去,新方案初见成效。洪灾得以缓解,部分农田旱情亦得改善,当地百姓无不称颂。此事被《大乾旬报》详细报道,引发各地关注。旬报的发行量因此再次激增,从京城辐射至全国,许多偏远县城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旬报社”,由识字者为不识字的百姓朗读报纸内容。

“这新学,真是活学活用啊!”有官员在朝堂上感叹。

“那些只知死读圣贤书的,如何能与这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子相比?”另有人附和。

旧有势力并未放弃反击。京城一些老儒生组织了“卫道会”,公开指责旬报“蛊惑人心,败坏士风”。他们甚至试图冲击明德书院,要焚烧那些“异端”教材。苏墨早有准备,一方面安排杨氏护卫守卫书院,另一方面,他再次在旬报上刊文,以“民生为本,实用为先”的理念,驳斥了“卫道会”的谬论。文章中,他引用了各地因新学受益的实例,并指出,若圣贤之道不能惠及苍生,那所谓的“正统”又意义何在?

这番论战,不仅没有打压新学,反而让新学在争议中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士子和百姓,在看到新学的实际效用,以及“卫道会”的偏执后,反而倾向了新学。明德书院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各地分院的招生人数也屡创新高。

皇帝对此事心有定数。他暗中派人了解“卫道会”的背景,发现其中不少人与曾经被杨昭清除的世家余孽有所牵连。他没有直接干预,而是放任苏墨在舆论场上与他们交锋。结果,苏墨以理服人,不费一兵一卒便击溃了这些旧势力的反扑,让新学更加深入人心。皇帝对苏墨的手段颇为赞赏,对杨昭的用人眼光也更为称奇。

北疆,杨昭指挥的战事已进入收尾阶段。他凭借对地形的精准分析,以及新式火器的巨大优势,将异族主力围困在一处山谷。李沐风带领的京营新军,配合默契,将改良后的火器发挥到极致,让异族大军阵脚大乱。

京城的文化革新与北疆的军事胜利,构成了大乾王朝两道并行不悖的洪流。一道是思想的解放,一道是国力的提升。两者相互印证,都在证明杨昭所选择的道路正确无误。

杨昭深明,权力的稳固,不仅依靠武力和财富,更在于对思想的掌控。他所推动的文化改革,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大乾王朝的社会价值观。曾经被轻视的工匠和农夫,因其掌握的实用技术而受到尊崇。商业不再被视为末业,而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一个全新的社会风貌,正在大乾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这股新风潮,在大乾的每一寸土地上蔓延,带来了生机。明德书院的名声越发响亮,甚至有外邦使者前来考察,对大乾的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苏墨为此忙碌,但他从不觉得疲惫。他亲手参与这场变革,亲眼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启。

杨昭在北疆的战事已进入尾声,他预料,当他凯旋归来之时,等待他的将是一个崭新的大乾。一个不再被旧思想束缚,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乾。他所推行的思想,已然显现成效,预示着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即将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