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杨凌传之逆袭家主 > 第135章 新政激战,朝堂风暴

杨凌传之逆袭家主 第135章 新政激战,朝堂风暴

作者:小悬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00:00:10

金銮殿上,杨昭的话语回荡,余音未绝,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王大人脸色铁青,眼底深处藏着愤怒与惊惧。他经营多年的权势与秩序,在杨昭轻描淡写间,似乎正被一点点撬动根基。

“杨昭,你当真以为,凭你一己之言,就能推翻百年祖制?”吏部尚书颤声质问,他指着杨昭的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

“祖宗之法,岂是你能随意更改的?”礼部尚书也站了出来,声音里满是压抑的怒火,“均田制?那是要动摇国本!科举改革?那是乱我士林!普及蒙学?更是异想天开!”

几位老臣纷纷附和,言辞激烈,字字句句都将杨昭的提议批驳得体无完肤。他们将杨昭描绘成一个妄图颠覆社稷、祸乱天下的狂人。一时间,朝堂之上,仿佛掀起了一场针对杨昭的围剿。

杨昭站在殿中央,身形笔直,面对汹涌而来的指责,神情平静。他等待着这股反扑,这是必然的。待到喧嚣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诸位大人,大乾立国至今,承平日久,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豪强坐拥良田万顷,而百姓却无立锥之地。流民四起,盗匪猖獗,这难道不是国之隐患?”杨昭环视四周,语气沉着,“若不改革,长此以往,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社稷将危。”

他一顿,又道:“至于科举,臣从未言废旧学。而是认为,当今之世,不仅需通晓诗书礼仪,更需实干之才。农学、工学、算学,皆为强国富民之要道。若能选拔更多精通实务之人入朝为官,何愁国不富强?”

“至于蒙学,民智未开,便易被宵小蒙蔽,易生乱象。普及教育,教导百姓识字明理,方能让他们知晓律法,明辨是非,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此,国家根基方能稳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杨昭的话,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直指大乾王朝的实际弊病,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向。他的逻辑严密,驳斥有力,让那些老臣们一时语塞,找不到反驳的切入点。

皇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听着双方的争论。他清楚杨昭所言并非没有道理,甚至许多地方正中他心头所忧。但他更清楚,这些改革触及的利益网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杨昭,你所提之策,皆为国之大事。”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威严,“但牵涉甚广,需从长计议。你先将这些新政的详细章程呈上来,朕会与内阁诸位大人,再行商议。”

这个回答,既没有立刻采纳杨昭的提议,也没有完全否决。这是一种缓冲,也是一种试探。

散朝后,王大人等人神色凝重地聚在一起。他们原以为杨昭会因此次提议而碰壁,甚至遭到皇帝的斥责,却没想到皇帝的态度竟有些暧昧。

“此子,陛下对他竟如此纵容!”吏部尚书气得须发张开,“他这是要将整个大乾的秩序都打乱!”

“不能再任由他胡闹下去了。”王大人沉声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上次在粮价之事上,利用我们亲族囤积居奇的把柄,将其一网打尽。这一次,他想动我们的根基,绝不能让他得逞!”

他们商议着对策,决定联合更多保守派的官员,甚至私下联络那些受新政影响最大的世家大族和勋贵,共同向皇帝施压。他们要让皇帝明白,杨昭的改革,将引发整个大乾的动荡,甚至可能危及皇权。

杨昭回到兵部尚书府,苏墨早已等候多时。

“侯爷,今日朝堂之上,想必那些老大人们,对您的新政提议,反应激烈吧?”苏墨问。

杨昭淡然一笑:“在意料之中。他们所维护的,不过是自己的既得利益罢了。”他走到舆图前,手指轻点京城周边几处要地,“苏先生,你立刻着手安排,派人秘密前往各地,尤其是那些土地兼并严重、流民较多的郡县,详细记录当地的民生状况、土地分配情况,以及豪强势力。”

苏墨心中了然,杨昭这是在为均田制收集第一手证据。

“另外,从今日起,让兵部新设的商行,在京城各处设立‘新学讲堂’,请一些有学识的寒门士子,讲解一些基础的算学、农学知识,并宣扬开蒙识字的重要性。”杨昭又吩咐道,“不必大张旗鼓,先小范围试点。”

“是,侯爷。”苏墨领命。他明白,杨昭这是在为新政造势,争取民心,同时也是在悄无声息地培养支持新政的力量。

夜幕降临,京城表面平静,但暗流涌动。杨昭的新政提议,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旧有势力的反扑已经开始,而杨昭,也早已布下棋局,等待着与他们的正面较量。一场关于大乾王朝未来走向的无声战争,已然全面爆发。

接下来的几天,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王大人一派的老臣们,每日里上奏的折子堆满了御案,内容无一例外都围绕着杨昭的新政,言辞恳切地劝谏皇帝收回成命。他们引经据典,从祖宗法度到民心稳定,将杨昭的新政描绘成动乱的根源。甚至有官员开始散布流言,暗示杨昭功高震主,意图不轨。

这些攻讦,有明有暗,让朝中许多中立的官员也开始动摇。他们私下议论,杨昭此番确实太过冒进,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大,难免会触犯众怒。

然而,杨昭却对此置若罔闻。他按部就班地处理兵部事务,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政章程的完善上。兵部尚书府的书房里,灯火彻夜不熄。

“侯爷,这是各郡县关于土地兼并的初步调查结果。”苏墨将一叠厚厚的卷宗放在杨昭面前,语气沉重,“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许多地方豪强勾结官府,强占良田,逼得百姓背井离乡,沦为流民。”

杨昭翻阅着卷宗,眉头紧锁。卷宗里记载的数字和案例,触目惊心。他启动了【数据沙盘】,将这些数据输入进去,沙盘上立刻模拟出大乾王朝各地土地分配失衡的动态图,红色区域代表着严重的土地兼并,而绿色区域则代表着贫瘠和流民的聚集。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一切。”杨昭沉声说,“均田制,势在必行。”

“只是,如此庞大的工程,必将引来更大的反扑。”苏墨提醒。

“反扑是必然的。”杨昭抬起头,脸上没有一丝动摇,“但民心所向,便是我们的利器。苏先生,你将这些数据整理成易于理解的图表,并挑选出几个典型案例,以便呈送陛下和内阁。”

与此同时,京城各处的“新学讲堂”也悄然展开。最初,只有少数好奇的百姓和孩童前来旁听。但那些寒门士子讲解的知识,不同于传统的儒家经典,而是实实在在的算数、农耕技巧,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基础物理和工程的粗浅道理,听起来新鲜有趣,实用性极强。

很快,讲堂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些小商贩和工匠也慕名而来。他们发现,这些知识确实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讲堂里,不时爆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声。

“杨侯爷真乃神人也!”有百姓在街头感叹,“他教的这些东西,比那些酸儒念的诗书有用多了!”

这些议论,也渐渐传入了王大人等老臣的耳中。他们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些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

“那些粗鄙之学,岂能与圣人经典相提并论?”礼部尚书冷哼,“不过是杨昭哗众取宠的手段罢了,不足为虑。”

然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正在京城百姓心中播撒下变革的种子。杨昭并没有急于再次在朝堂上发起攻势。他知道,现在需要的是等待,让证据积累,让民心发酵。

皇帝也在等待。他每日看着那些抨击杨昭的奏折,又想起杨昭在粮价危机中的果决与成效。他召来心腹太监,询问京城百姓对新学讲堂的看法。当他得知百姓对杨昭的赞誉日益增多时,他陷入了更深的沉思。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杨昭,正以其独特的节奏,推动着大乾王朝的巨轮,驶向未知的航道。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