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司马老贼 > 第3章 权谋的初芽

司马老贼 第3章 权谋的初芽

作者:土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1:10:36

数日后的午后,冬日难得的暖阳透过窗棂,在塾堂的青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孩子们刚结束《论语》的诵读,正等着先生布置接下来的课业。

司马徽今日的神情比往日更加肃穆。他没有如常地让弟子们继续诵读经书,而是从案几深处请出一卷明显年代更为古旧的竹简,动作庄重地将其展开。

“今日,我们不读经,读史。”先生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读一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一段。”

此言一出,堂内几个年纪稍长的族学子弟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连总是端正跪坐的司马朗也不自觉地微微前倾了身体。唯有司马孚眨了眨眼,似乎有些疑惑——史记与平日诵读的圣贤书相比,总是带着几分不同的气息。

司马懿的反应最为微妙。他原本半垂的眼睑倏然抬起,那双常常令人觉得过于沉静的眼睛里,骤然迸发出一种近乎锐利的光芒,整个人如同嗅到猎物气息的幼豹,瞬间进入了全神贯注的状态。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司马徽的声音平缓地回荡在塾堂中,“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至,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当听到庞涓因嫉妒而残害同门时,司马孚的小脸微微发白,下意识地缩了缩身子。司马朗则眉头紧蹙,面露不忍之色。

司马懿却毫无表情,只是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轻轻敲击着,仿佛在计算什么。

先生继续讲述:“...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故事渐入**,当司马徽讲到孙膑提出“围魏救赵”之策,并在桂陵大破魏军时,堂内已是鸦雀无声。几年后,马陵之战的故事更是让所有孩子都屏住了呼吸。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先生的声音抑扬顿挫,“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司马孚已经紧张得抓住了自己的衣角。司马朗神色凝重,目光中满是思索。

而司马懿,他的表现最为奇特——他的身体前倾,瞳孔微微收缩,仿佛已置身于那片决定生死的险隘之地。当先生讲到庞涓果然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时,司马懿的右手不自觉地伸向面前的沙盘(塾堂中用于教学演算的工具),手指迅速而精准地在细沙上划出一道弯曲的狭路,在两侧点下数个代表伏兵的小点,最后在中心重重一戳...

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场跨越时空的智谋较量中。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先生缓缓念出最后一句,“...曰:‘遂成竖子之名!’”

故事结束了。

塾堂内一片寂静,孩子们还沉浸在那个残酷而精彩的智谋故事中。

突然,司马孚带着哭腔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先生...那、那魏军...都死了吗?”他想到的是“万弩俱发”之下,那些无名兵士的命运。

司马朗深吸一口气,语气沉重地接话:“孙膑之才,确然无双。然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如此算计,虽能制胜,终究...有伤天和。”他的评价是从道德层面出发的,带着儒生特有的仁爱关怀。

所有目光都不自觉地转向了司马懿。他通常沉默,但每次开口往往一针见血。

只见司马懿缓缓抬起头,目光却仍停留在沙盘上那道他自己划出的“马陵道”上,仿佛刚从一场深沉的思考中醒来。他的声音平静得近乎冷漠,与兄长和弟弟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庞涓若不贪功急进,分派斥候前后探查,孙膑此计未必能成。”他顿了顿,继续道,“孙膑非以力胜,而以智胜。非以杀为乐,而以战止战。若不用此计,齐军或败,败则国危。他救了他的国,何错之有?”

这番完全从策略和结果出发的冷酷分析,让塾堂内一片寂静。司马孚似懂非懂,但被二哥话语中的冷静震慑;司马朗欲言又止,眉头蹙得更紧。

而最惊讶的是司马徽。他教了这么多年书,从未见过一个七岁孩童能如此迅速地穿透道德表象,直抵战略核心,甚至提出反向推演(庞涓该如何防范)。

先生正要开口说些什么,目光却骤然定在司马懿面前的沙盘上——那上面清晰地画着马陵道的示意图,埋伏点标记得精准无比,甚至连齐军可能的射击方向都有箭头暗示。

这一刻,司马徽真正理解了司马防那句“此子性情异于常儿”的含义。

他压下心中的震动,缓缓道:“仲达所见,确实...独特。”他选择了一个中性词,“兵者,诡道也。孙膑用智不用力,确为兵家上策。然,”他话锋一转,看向所有学生,“治国平天下,终须以仁德为本。权谋之术,可用而不可恃,可习而不可迷。”

说罢,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司马懿一眼。

课后,孩子们得以在庭院中休息一刻。冬日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身上,却化不开三兄弟之间某种无形的紧张气氛。

司马孚还在想着刚才的故事,小声嘟囔:“可是...死了好多人呢...孙膑和庞涓还是师兄弟...”

司马朗轻轻拍了拍三弟的肩膀,安慰道:“所以圣人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他说着,目光转向司马懿,语气温和却带着规劝,“二弟虽言之有理,然治国安邦,终须以正道行之。权谋机变,终非根本。”

一直沉默望着枯枝的司马懿忽然转过头来。阳光照在他半边脸上,显得那眼神格外清亮,也格外冷静。

“兄长以为,如今天下,可行‘正道’否?”他忽然反问,声音不大,却让司马朗一时语塞。

不等兄长回答,司马懿已继续说了下去,语气平静却字字清晰:“父亲昨日言,冀州又起蝗灾,百姓易子而食。朝廷宦官当道,卖官鬻爵。边疆鲜卑扰境,守将怯战...若外敌来犯,我们是该与他们讲仁德正道,还是该用孙膑之谋,保境安民?”

他目光扫过两位兄弟:“庞涓中计,非因孙膑诈,而因他贪和愚。乱世之中,唯结果论成败,生存方是首要。若无护国之智,纵有万千仁德,也不过是他人砧上鱼肉。”

这一番话从一个七岁孩童口中说出,其冷静、其锐利、其冷酷的现实主义,让司马朗和司马孚都怔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尤其是司马孚,他看着眼前的二哥,忽然觉得有些陌生。那个平日沉默寡言、学习优异的二哥,内心深处竟藏着如此...令人心悸的想法。

就在这时,一个低沉的声音从回廊下传来:

“好一个‘唯结果论成败’。”

三兄弟俱是一惊,齐齐转头,只见父亲司马防不知何时已站在那里,显然已将他们的争论听去了大半。

司马朗和司马孚连忙行礼,司马懿也微微躬身,但目光却毫不避讳地迎向父亲。

司马防缓缓踱步过来,先看了看司马朗:“伯达,仁心不可丢,你是长兄,当牢记。”又看了看司马孚:“叔达,慈念是好事,望你永葆此心。”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司马懿身上,停留的时间最久。那目光深邃如潭,带着审度,带着思索,甚至有一丝难以捕捉的复杂情绪。

“仲达。”司马防的声音不高,却每个字都重重落下,“你看得很透,甚至太透了。”

他顿了顿,仿佛在斟酌词句,良久才继续道:“但你要记住,最快的刀,最易折;最毒的计,最反噬。权谋如烈火,可御敌,亦可焚身。驾驭它们,需要远超常人的心性与控制力。”

他的目光变得极为锐利,直直看入司马懿眼中:“你...好自为之。”

这番话,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一种沉重的认可和警告。司马懿低头应道:“儿子谨记。”再抬头时,眼中那丝不服输的光芒却更加明亮了。

司马防不再多言,转身离去,留下三兄弟站在冬日庭院中,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这一刻,兄弟三人仿佛站在了一条无形的分岔路口。仁德、权谋、仁爱,三种不同的气质在他们身上初现端倪,仿佛预示着未来截然不同的道路。

司马朗轻轻叹了口气,伸手揽过两个弟弟的肩膀:“回去吧,该准备下午的课了。”

司马孚顺从地点点头,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沙盘上那道即将被仆人抹去的“马陵道”。而司马懿最后瞥了一眼父亲离去的方向,目光深沉,与他七岁的年纪全然不符。

廊下转角处,司马防停下脚步,回头望向庭院中的三个儿子,目光最终定格在次子那瘦削却挺直的背影上。

“乱世将临,不知是福是祸啊...”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与期待。

寒风吹过庭院,卷起几片枯叶,也悄然抹去了沙盘上那些计谋的痕迹。但有些东西,一旦萌芽,便再难抹去了。

权谋的种子,已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悄然种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