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司马老贼 > 第24章 春华秋实

司马老贼 第24章 春华秋实

作者:土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1:10:36

正始六年夏末的午后,阳光透过层叠的枝叶,在太傅府的后园石径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张春华屏退了侍女,独自一人在园中漫步。空气里浮动着草木将衰未衰的沉闷气息,蝉鸣声一阵响过一阵,搅得人心绪不宁。她的目光掠过那些精心培育、争奇斗艳的名贵花木,最终定格在庭院东南角那棵老槐树上。

它与其他植株格格不入。树干粗粝斑驳,深深浅浅的裂纹记录着数十载寒暑,树冠虽仍广阔,枝叶间却已透出一种力不从心的枯黄,未至深秋,竟已开始稀稀疏疏地往下掉叶子,落在根部,积了薄薄一层。

张春华走过去,伸手抚摸那粗糙的树皮,指尖传来熟悉而坚硬的触感。这棵老槐树,是她与司马懿邺城新婚时,他亲手为她种下的。后来,司马懿官职屡迁,从邺城到洛阳,她执意要将这棵树一同迁来。那时已是寒冬,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这已颇具规模的树连根掘起,用草绳密密捆扎好土坨,一路舟车劳顿运至洛阳。移栽入土时,它只剩光秃秃的枝桠,在凛冽寒风中瑟缩着,不知是死是活。

她日日看着,心中悬着。待到次年春日,暖风一吹,那枯槁的枝头竟奇迹般钻出嫩绿的绒芽,一日比一日繁茂。也就在那个春天,她诊出了喜脉,后来生下了次子司马昭。那时,长子司马师才三岁,绕膝咿呀。司马懿下朝归来,常会抱着师儿,揽着她,一同在日渐葱茏的槐树下纳凉,说些朝中趣闻,或是闲话家常。 男人的手掌温暖而有力,声音里带着年轻人尚未被权谋完全侵蚀的清朗:“此树随我辗转而生,一如春华你与我,根性坚韧,必能枝繁叶茂,庇佑我家。”

记忆的潮水漫涌上来,将她带回更清晰的某一刻——太和六年(公元232年)的四月。

那一年,这棵槐树的花开得异乎寻常的繁盛,累累白絮压弯了枝头,清甜的香气弥漫了整个院落,原本十数日便该凋零的花期,那年竟足足开了二十多天,如一场漫长而华丽的梦。

就在这满树繁花、香雪成海的时候,司马懿从长安、从他雍凉都督的任上回来了。他不是单纯省亲,是带着任务风尘仆仆而归——在督领军民垦荒屯田时,发现了一块质地上乘的美玉。他请了长安城里最有名的玉匠关琢,亲自督造,将那块玉雕琢成了一方古朴端庄的玉印。印钮为螭虎,象征威仪与忠诚,印文则是他亲手拟就,由匠人精心镌刻的八个篆字:“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语出《诗经》,意在向明帝曹睿表明他膺惩外虏、拱卫皇魏的决心。

那时,府里早已不似邺城时简单。有了出身东汉外戚伏氏一族的伏夫人,雍容华贵,通晓典籍;也有了更年轻娇媚的张夫人(此张夫人非张春华),善舞霓裳,眼波流转。她们,连同其他几位姬妾,都在翘首以盼,希望能分得久别归来的夫君一丝青睐。

然而,司马懿风尘仆仆地入宫献印,又带着一身宫宴的酒气回府后,在妻妾们隐含期待的目光中,却径直走向了她的院落。

那时,她已经四十三岁了。比起伏夫人的家世,张夫人的颜色,她自知容颜已褪,只剩下多年主持中馈、生儿育女沉淀下的沉稳,甚至还有几分因劳心而产生的岁月痕迹。可他就在那槐花香气最浓的夜晚,推开了她的房门。

他身上有酒意,有旅途的疲惫,但眼神深处却有一种奇异的亢奋与清醒。他没有多说什么朝局,也没有提及那块他精心准备的玉印是否博得了陛下的欢心,只是握着她的手,坐在窗下,听她细说府中这一年的琐碎。

“这花开得真好,”他望着窗外被月光映成一片朦胧银白的槐树花冠,忽然说,“比长安军营外沙棘树上扎人的刺,好看多了。”

那一夜,他宿在她房中。

也是那一夜,她怀上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司马干。

如今想来,那极盛的花期,那一夜的温存,仿佛都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回光返照。自那之后,司马懿的权势愈重,心思也愈发深沉难测。他需要的不再是一个能与他共担风雨、分析利弊的战友,而是一个绝对顺从、能完美执行他意志的僚属,以及,一个能在他紧绷的权谋神经需要松弛时,提供温柔抚慰的红颜。

柏灵筠,便是在那样的时刻,由陛下赐下,悄然走进了这座府邸,也走进了司马懿愈发封闭的内心世界。

思绪被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打断。张春华收回抚在树皮上的手,转过身,看见柏灵筠正从书房的方向袅袅走来。今日她穿着一身水碧色的轻罗衣裙,发髻简约,只簪了一支素银簪子,却更衬得她肤光胜雪,气质清冷。她手中捧着一个紫檀木的小匣,不知里面又是什么新奇玩意儿。

两人在回廊下相遇。

“夫人。”柏灵筠停步,微微屈身行礼,姿态无可挑剔,声音柔婉。

张春华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她手中的木匣,没有问是什么。她只是觉得胸口那股闷气愈发沉重。这棵见证了她们夫妻情谊起落的老树正在枯萎,而这个女人,却像一株被精心浇灌的幽兰,正值盛时。

她忽然想起小厨房里还温着她亲手熬的药膳。那是司马懿喝了多年的方子,即使在他“称病”不朝的如今,她也依旧按习惯备着,仿佛这样做,就能维系住某种摇摇欲坠的联系。

她不再看柏灵筠,转身径直走向小厨房。

片刻后,张春华端着一个黑漆木盘,上面放着一只热气袅袅的白玉盅,再次走向司马懿日常“静养”的书房。越是靠近,她的脚步越是沉缓,心也跳得快了些。廊下守卫的家兵见她走来,皆垂首肃立,不敢阻拦。

然而,在距离书房门尚有十余步时,那道水碧色的身影再次出现,如同早有预料般,恰到好处地拦在了廊道中央。

“夫人。”柏灵筠的声音依旧柔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请您留步。”

张春华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向她。

柏灵筠微微垂眸,避开那迫人的视线,低声道:“太傅方才与蒋济大人商议毋丘俭将军二破高句丽的军务,殚精竭虑,精神耗损极大,刚刚服了安神汤歇下。特意吩咐了,任谁也不得打扰。”

仿佛是为了印证她的话,院墙外隐隐约约传来市井百姓因前方大捷而发出的欢呼喧闹声,那遥远的、属于外界的热烈,更反衬出此处的寂静与压抑。

张春华端着木盘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有些泛白。她盯着柏灵筠,声音不大,却字字冰冷:“我随仲达奔波于河内、邺城、洛阳,从微末时至今日,三十余年。他是什么秉性,病中是何光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她顿了顿,语气里带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讥诮,“如今,在这太傅府中,我为他送一碗药,竟也需要你先准了吗?”

“夫人言重了。”柏灵筠依旧维持着恭顺的姿态,腰背却挺得笔直,没有丝毫退让,“妾身只是谨遵太傅之命。太傅亦常言,夫人为家族劳苦功高,早年殚精竭虑,如今正当静心颐养,不宜再为这些琐事劳神伤身。”

“琐事?”张春华重复着这两个字,只觉得一股血气直冲头顶。她为司马懿、为这个家操持一生,到头来,竟成了需要被隔绝在“琐事”之外的闲人?手中的木盘因情绪的剧烈波动而颤抖起来,温热的药汁从盅沿溅出,落在她深紫色的衣袖上,洇开一团深色的、狼狈的污渍。

就在这时,司马昭的身影匆匆从园门处出现,显然是听闻了动静赶来的。他快步走到母亲身边,目光迅速扫过对峙的两人和母亲衣袖上的药渍,脸上立刻堆起了温和的笑容。

“母亲,”他伸出手,极其自然地从张春华手中接过了那沉甸甸的木盘,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您怎么亲自端来了?这些事让下人做便是。父亲方才确是歇下了,蒋大人走时,儿子还碰见了。军国大事,最是耗神,让他多睡会儿也好。”

他端着药盘,又转向柏灵筠,笑容不变:“柏夫人也辛苦了。这里交给我,您先去忙吧。”

柏灵筠看了司马昭一眼,又向张春华微微屈膝,这才转身,悄无声息地离去,那水碧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廊柱之后。

司马昭捧着药盘,对张春华温言道:“母亲,您的心意,儿子待会儿定当禀明父亲。您亲手熬的药,父亲用了,心里定然是暖的。”

张春华看着儿子那张与司马懿年轻时愈发相似、却更懂得圆融处世的脸,听着他这看似体贴、实则将她推开的话,满腔的怒火与委屈,骤然间熄灭了,只余下一片冰冷的灰烬。

她想起这棵正在枯萎的老槐树,想起太和六年那场盛大而短暂的花事,想起自己这双操劳半生、如今连送一碗药都显得多余的手。

她没有再看那扇紧闭的书房门,也没有再看儿子手中的药盅。她用一种异常平静,平静到近乎虚无的语气对司马昭说:

“好。很好。”

她顿了顿,目光似乎穿过了司马昭,落在了某个遥远的、不复存在的过去。

“那你便……替你父亲,多用些心吧。”

说完,她不再停留,转身,沿着来时的路,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回自己的院落。挺直的背影在夏日末尾的光影里,显得格外孤峭,也格外疲惫。

只有袖口那团被药汁浸染的深色污迹,昭示着方才那场无声战役的惨烈,与她内心那片荒芜的秋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